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清梅

作品数:28 被引量:168H指数:7
供职机构: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手足
  • 10篇手足口
  • 10篇手足口病
  • 6篇病例
  • 5篇流行病
  • 5篇流行病学
  • 5篇疾病预防
  • 5篇疾病预防控制
  • 4篇流行病学特征
  • 4篇菌病
  • 4篇布鲁氏菌
  • 4篇布鲁氏菌病
  • 3篇疫情
  • 3篇预防控制机构
  • 3篇手足口病重症
  • 3篇手足口病重症...
  • 3篇重症病例
  • 3篇聚集性
  • 3篇控制机构
  • 3篇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

  • 24篇平顶山市疾病...
  • 3篇河南省疾病预...
  • 2篇洛阳市疾病预...
  • 1篇开封市疾病预...
  • 1篇南阳市疾病预...

作者

  • 25篇谢清梅
  • 21篇李宗瑾
  • 18篇李艳艳
  • 12篇马西平
  • 12篇丁增丽
  • 12篇李向东
  • 4篇张俊杰
  • 3篇李英
  • 2篇李爱军
  • 2篇朱鑫
  • 2篇孙龙
  • 2篇李琼
  • 1篇石朝辉
  • 1篇张锦娟
  • 1篇李丽
  • 1篇张绍丽
  • 1篇李凤勤
  • 1篇王海峰
  • 1篇张艳丽
  • 1篇李军伟

传媒

  • 7篇医学动物防制
  • 6篇现代预防医学
  • 4篇中国公共卫生...
  • 2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办公室业务
  • 1篇中国疫苗和免...
  • 1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2篇2018
  • 3篇2016
  • 4篇2015
  • 4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平顶山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现状定性访谈调查被引量:3
2013年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多发疾病[1],有效控制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病水平,是儿童手足口病防控的重点[2]。对平顶山市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防控现状进行分析,旨在分析手足口病防控存在的问题,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支持。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平顶山市所辖10个县(市、区)疾控中心的流行病科(手足口病主管科室)科长和副科长。
李宗瑾谢清梅李艳艳丁增丽李英李向东
关键词: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定性访谈
平顶山市1035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掌握平顶山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特征,为平顶山市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 A16)特异核酸检测。结果在1035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最多(占79.03%),不同性别(χ2=4.47,P=0.107)、年龄组(χ2=0.10,P=0.950)、职业间(P=0.779)原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症高峰期与低峰期病(χ2=11.32,P=0.003)、和不同年份间(χ2=52.05,P<0.001)原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区与郊县间(χ2=1.42,P=0.493)、高发县与低发县间(χ2=3.93,P=0.140)病原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顶山市要加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监测,有效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率。
李宗瑾谢清梅马西平李艳艳丁增丽李向东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病原学EV71
2014年平顶山市905例布鲁菌氏病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及时了解布氏菌病的流行动态和临床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05例布病病例的流行特征、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905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鲁山县、叶县、宝丰县,发病高峰期是3-7月,病例年龄以30-60岁居多,占总病例数的60.33%;职业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16%。91.49%的病例都有与动物密切接触史,接触的主要动物是羊;有接触史的病例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者占93.03%。临床特征以发热、关节肌肉疼痛、乏力、多汗最为常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睾丸肿大的病例较少,各年龄组病例中出现阳性临床特征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5例病例的试管凝集试验滴度范围在1∶100-1∶400之间,随着滴度的增高,出现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乏力、脾肿大等症状的比例随之增高。结论平顶山市布病病例主要通过与羊密切接触而感染,因此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要加强对临床医生布病诊疗知识的培训,重视对流行病学接触史的询问,提高其布病诊断水平。
李艳艳张俊杰谢清梅李宗瑾马西平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平顶山市2124份人血标本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发病动态,掌握布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支持。方法对平顶山市9个县(市、区)布病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鉴定,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进行结果判定。结果 2011年-2012年平顶山市共检测布病职业人群2124人,RBPT阳性率为2.45%,SAT阳性率为2.07%,二者阳性符合率为84.62%。2011年阳性率为3.20%,2012年阳性率为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区和郊县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民族间、职业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顶山市要加强畜间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职业人群防病意识,降低布病发病水平。
李宗瑾谢清梅马西平李艳艳丁增丽李向东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
平顶山市2008~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季节性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手足口病发病的季节特征,为手足口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平顶山市手足口病发病有较强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日为4月26日,高峰期为2月24日~6月25日。结论 2009年和2010年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有所提前,应在其发病高峰前,做好防控工作。
李宗瑾谢清梅李艳艳丁增丽李向东
关键词:手足口病季节性分析集中度
2012年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疫点消毒应急演练解析
2014年
目的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应急演练积累经验,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方法以霍乱家庭疫点终末消毒为现场演练内容,采取现场操作和知识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演练。结果本次演练设计合理、定位准确,各演练队伍能够掌握基本的消毒知识和操作技能,但在熟练度和操作细节上存在不足。结论本次演练锻炼了基层疾控应急队伍,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处置能力。
马西平李宗瑾谢清梅马志平张锦娟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急演练
2012-2014年平顶山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了解2012-2014年平顶山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特征,为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对聚集性疫情标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共对平顶山市76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195份标本进行了检测,阳性69起,阳性检出率90.79%,单一病原感染60起,混合病原感染9起,单一病原EV71感染最多(39起),占56.52%。不同年份间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3,P=0.001)。高峰期和低峰期优势病原均为EV71。除石龙区外,其他9个县(市、区)的聚集性疫情均有阳性检出,且优势病原均为EV71。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单一、混合感染均有检出,且均以EV71感染为主。不同疫情规模均有混合感染发生。不同病原间疫情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P=0.256)。结论 平顶山市要加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监测,加大采样力度,有效控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李宗瑾张俊杰谢清梅李艳艳马西平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
2001-2012年平顶山市猩红热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2001—2012年平顶山市猩红热的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平顶山市2001—2012年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数据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1—2012年平顶山市共报告猩红热病例230例,年均发病率0.3889/10万,5年一个流行周期;市区发病高于郊县;高发季节主要集中在冬春季,有2个发病高峰,3—5月和12月;人群分布以男性、3—14岁、学生和托幼儿童为主。结论平顶山市处于猩红热流行上升期,亟需针对重点人群和地区采取有效防控措施。
谢清梅李宗瑾李艳艳
关键词:猩红热
一起医院内暴露导致的麻疹爆发疫情分析被引量:45
2008年
目的探讨正阳县麻疹爆发危险因素,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危险因素。结果2006年12月-2007年3月,正阳县共报告麻疹357例,发病率达47.2/10万,全县均有病例分布,51.3%的病例〈3岁。对71例麻疹和91例对照进行麻疹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麻疹减毒活疫苗(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接种率的比值比(OR)=0.3,95%,可信区间(CI)=0.1-0.8;发病前1-2周医院暴露史的OR=22.7,95%CI=6.1-99.5;与麻疹病人密切接触史的OR=40.4,95%CI=5.5-829.1。为避免MV接种的影响,将〈8月龄的儿童单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医院暴露史有显著统计学意义,OR=15.1,95%CI=1.4-377.2。结论除较低的MV接种率外,发病前1-2周的医院暴露是本次疫情爆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必须重视医院内感染在控制麻疹爆发中的作用。
朱鑫谢清梅任蕴慧孙龙
关键词:麻疹爆发医院内感染病例对照研究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 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本市的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网络直报的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肝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平顶山市共报告27 078例乙肝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7.47/10万,2016—2020年期间的年平均发病率(36.95/10万)较2011—2015年期间(98.46/10万)明显下降(χ^(2)=5628.949,P=0.000);急、慢性乙肝发病率分别为8.50/10万和57.88/10万;0~14岁以下儿童年平均发病率最低,为2.89/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报告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χ^(2)趋势=4644.258,P=0.000);男性年平均发病率(71.21/10万)高于女性(63.44/10万)(χ^(2)=89.803,P=0.000);2016—2020年间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宝丰县(58.40/10万)、舞钢市(57.83/10万)、石龙区(56.50/10万),均为城郊地区。结论 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尤以0~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低。建议进一步加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并重点加强宝丰县和舞钢市等高风险地区的防控工作。
李琼谢清梅马西平
关键词:乙型肝炎发病率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