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西平

作品数:37 被引量:149H指数:7
供职机构: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篇手足
  • 5篇手足口
  • 5篇手足口病
  • 5篇菌病
  • 5篇布鲁氏菌
  • 5篇布鲁氏菌病
  • 3篇疫情
  • 3篇突发公共
  • 3篇突发公共卫生
  • 3篇卫生事件
  • 3篇流感
  • 3篇流行病
  • 3篇流行病学
  • 3篇聚集性
  • 3篇公共卫生
  • 3篇公共卫生事件
  • 2篇学校突发公共...
  • 2篇血清
  • 2篇血清学
  • 2篇实验室

机构

  • 31篇平顶山市疾病...

作者

  • 31篇马西平
  • 15篇李艳艳
  • 13篇李宗瑾
  • 12篇谢清梅
  • 8篇张俊杰
  • 8篇吕锐利
  • 6篇丁增丽
  • 6篇赵国
  • 6篇李向东
  • 4篇王慧晶
  • 3篇付东太
  • 3篇崔喜民
  • 2篇郭建沂
  • 2篇郭爱民
  • 2篇张艳丽
  • 1篇石朝辉
  • 1篇张锦娟
  • 1篇王轶
  • 1篇葛为民
  • 1篇郑艳丽

传媒

  • 6篇现代预防医学
  • 5篇医学动物防制
  • 4篇河南预防医学...
  • 2篇实用预防医学
  • 2篇华南预防医学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中国煤炭工业...
  • 1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江苏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 1篇健康教育与健...
  • 1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现代疾病预防...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7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1-2019年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布鲁氏菌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监测结果,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自鲁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鲁山县畜牧局收集2011-2019年人畜布病监测数据,对布病的血清学、病原学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2011-2019年共调查高危人群15943人,血清学检测10834人,阳性检出率为23.11%(2504/10834)。其中,2013年布病血清阳性检出率快速增高,2016年后呈下降趋势;男性阳性检出率为25.87%(1593/6157),女性为19.48%(911/4677);年龄主要集中在40~<70岁,占70.45%(1764/2504);各职业中农民阳性检出率最高,为25.97%(2242/8634)。不同性别、年龄及职业间阳性检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1.163、27.855、257.412,P均<0.01)。共分离培养急性期布病病例血样578份,检出布鲁氏菌215株,阳性检出率为37.20%。结论平顶山市鲁山县人间布病的高危人群主要为从事养殖业的中老年男性农民。建议强化联防联控机制,加强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采取综合性防控措施控制布病的发生和流行。
李艳艳张俊杰郭启民李保瑞谢清梅李宗瑾马西平
关键词:布鲁杆菌病血清学
平顶山市1035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掌握平顶山市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特征,为平顶山市手足口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RT-PCR或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对手足口病重症病例标本进行肠道病毒通用型、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sackie virus A16,Cox A16)特异核酸检测。结果在1035例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EV71阳性最多(占79.03%),不同性别(χ2=4.47,P=0.107)、年龄组(χ2=0.10,P=0.950)、职业间(P=0.779)原学构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重症高峰期与低峰期病(χ2=11.32,P=0.003)、和不同年份间(χ2=52.05,P<0.001)原学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区与郊县间(χ2=1.42,P=0.493)、高发县与低发县间(χ2=3.93,P=0.140)病原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顶山市要加强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病原学监测,有效降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的发生率。
李宗瑾谢清梅马西平李艳艳丁增丽李向东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病原学EV71
2014年平顶山市905例布鲁菌氏病病例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及时了解布氏菌病的流行动态和临床特征,为制定防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905例布病病例的流行特征、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暴露情况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905例病例主要集中在鲁山县、叶县、宝丰县,发病高峰期是3-7月,病例年龄以30-60岁居多,占总病例数的60.33%;职业以农民和牧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91.16%。91.49%的病例都有与动物密切接触史,接触的主要动物是羊;有接触史的病例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者占93.03%。临床特征以发热、关节肌肉疼痛、乏力、多汗最为常见,出现肝、脾、淋巴结肿大及睾丸肿大的病例较少,各年龄组病例中出现阳性临床特征的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5例病例的试管凝集试验滴度范围在1∶100-1∶400之间,随着滴度的增高,出现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乏力、脾肿大等症状的比例随之增高。结论平顶山市布病病例主要通过与羊密切接触而感染,因此要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同时要加强对临床医生布病诊疗知识的培训,重视对流行病学接触史的询问,提高其布病诊断水平。
李艳艳张俊杰谢清梅李宗瑾马西平
关键词:流行病学特征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死因及减寿分析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居民死亡的基本情况和分布特征,分析居民健康水平。方法利用疾病监测系统中2015-2017年平顶山居民死因数据,对死亡率、期望寿命、潜在减寿年数、平均减寿年数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5-2017年平顶山市居民粗死亡率为587.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44.19/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10位的疾病是: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及中毒、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传染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占总死亡人数的96.76%。2015-2017年平均期望寿命为78.76岁,女性(81.72岁)高于男性(76.26岁)。前10位死因的去死因期望寿命中,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及中毒和呼吸系统疾病排前5位,较期望寿命分别增加3.97、3.38、2.94、1.03和0.84岁。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位于减寿顺位前2位,是造成平顶山市居民寿命损失的最主要原因。结论慢性病和伤害已成为平顶山市居民主要死因,而伤害是导致人群早死的主要原因,应加强慢性病防控和伤害预防教育,降低人群慢性病发病率和伤害早死率。
吕锐利崔喜民宋波颜欣颖马西平
关键词:死因死亡率潜在减寿年数
2007-2016年平顶山市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07-2016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平顶山市2007-2016年疾病监测报告信息系统报告的布鲁氏菌病病例信息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7-2016年平顶山市共报告布病病例4 911例,年均发病率为10.53/10万,发病率逐年增高,郊县发病水平高于市区。发病呈现春夏季高峰特点,高峰期为3-7月。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年龄集中在40~69岁。病例职业以农、牧民为主。报告病例中,实验室确诊病例占90%以上,异地报告病例比例和异常信息病例比例呈整体降低趋势,发病到诊断时间间隔逐年缩短,发现水平极大提高。结论平顶山市布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继续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并针对重点人群强化健康教育,有效降低发病水平。
马西平谢清梅张俊杰李艳艳李宗瑾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平顶山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健康状况调查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掌握平顶山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和经济负担,为开展针对性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普查的方式,对全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人口进行逐户逐人现场调查,了解其健康状况、患病情况、生活质量、疾病负担等内容。结果调查6个县(市、区)83个乡镇432个村17 719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贫困户55 248人。患病20 970人,患病率为379.56‰,男性患病12 877人,患病率397.22‰,女性患病8 093人,患病率354.49‰,男性患病率为女性的1.12倍。患病年龄最小的0岁、最大的106岁,随着年龄的增长,患病率逐渐上升。患病前5位的病种依次为:脑血管病、重性精神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关节病,累计患病13 790例,占65.76%。男女患病顺位有所差异,重性精神病和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对男性影响较大,而糖尿病、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对女性影响较大。因病致贫、返贫人口中需长期服药的16 849人,占30.50%;无劳动能力的18 470人,占33.43%;生活需要人照顾的5 487人,占9.93%。2016年家庭人均收入均值为2 464.31元,医疗支出均值为1 627.44元,医疗支出占家庭人均收入的66.04%。结论首次描述了平顶山市因"病致贫、返贫"人口的疾病谱、生活质量和疾病负担,为今后的针对性防控和健康扶贫政策制定奠定了基础。由于疾病降低了这部分人的劳动能力,他们的家庭人均收入低,医疗支出占家庭收入比例高,经济负担重,应是社会帮扶和政府救助的重点对象。
吕锐利宋波崔喜民李智伟马西平
关键词: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生活质量经济负担
平顶山市2124份人血标本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发病动态,掌握布病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支持。方法对平顶山市9个县(市、区)布病职业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鉴定,按照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进行结果判定。结果 2011年-2012年平顶山市共检测布病职业人群2124人,RBPT阳性率为2.45%,SAT阳性率为2.07%,二者阳性符合率为84.62%。2011年阳性率为3.20%,2012年阳性率为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城区和郊县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间、民族间、职业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顶山市要加强畜间管理,加强健康教育,提高职业人群防病意识,降低布病发病水平。
李宗瑾谢清梅马西平李艳艳丁增丽李向东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血清学监测
平顶山市2008-2010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析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了解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流行病学特点,为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应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平顶山市2008-2010年网络直报的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2008-2010年平顶山市共报告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相关信息34起,其中传染病类33起,占97.06%。传染病类事件以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和水痘为主。各类学校均有报告,其中小学和中学共报告26起,占总报告起数的76.47%。3-6月和9-12月为高发月份,共报告33起,占总报告起数的97.06%。报告及时性与事件控制效果呈正相关(r=0.451,P=0.007)。结论学校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高发场所,及早报告有利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及时控制。
吕锐利马西平赵国付东太
关键词:公共卫生生活变动事件学生保健服务
2012-2014年平顶山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 了解2012-2014年平顶山市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病原学特征,为聚集性疫情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RT-PCR的方法对聚集性疫情标本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2-2014年共对平顶山市76起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的195份标本进行了检测,阳性69起,阳性检出率90.79%,单一病原感染60起,混合病原感染9起,单一病原EV71感染最多(39起),占56.52%。不同年份间病原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13,P=0.001)。高峰期和低峰期优势病原均为EV71。除石龙区外,其他9个县(市、区)的聚集性疫情均有阳性检出,且优势病原均为EV71。不同类型聚集性疫情单一、混合感染均有检出,且均以EV71感染为主。不同疫情规模均有混合感染发生。不同病原间疫情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38,P=0.256)。结论 平顶山市要加强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监测,加大采样力度,有效控制聚集性疫情的发生。
李宗瑾张俊杰谢清梅李艳艳马西平
关键词: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病原学
2011—2020年平顶山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9
2022年
目的 分析河南省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病学特征,为调整本市的乙肝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网络直报的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肝病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20年平顶山市共报告27 078例乙肝病例,年平均发病率为67.47/10万,2016—2020年期间的年平均发病率(36.95/10万)较2011—2015年期间(98.46/10万)明显下降(χ^(2)=5628.949,P=0.000);急、慢性乙肝发病率分别为8.50/10万和57.88/10万;0~14岁以下儿童年平均发病率最低,为2.89/10万,随着年龄的增长,乙肝报告发病率呈现逐渐增高的趋势(χ^(2)趋势=4644.258,P=0.000);男性年平均发病率(71.21/10万)高于女性(63.44/10万)(χ^(2)=89.803,P=0.000);2016—2020年间发病率居前3位的分别为宝丰县(58.40/10万)、舞钢市(57.83/10万)、石龙区(56.50/10万),均为城郊地区。结论 平顶山市2011—2020年乙肝报告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尤以0~14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低。建议进一步加强成人乙肝防控工作,并重点加强宝丰县和舞钢市等高风险地区的防控工作。
李琼谢清梅马西平
关键词:乙型肝炎发病率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