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
- 作品数:41 被引量:212H指数:9
- 供职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成都市卫生局重大医学联合攻关项目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2008年地震后成都市重灾区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成都市重灾区饮用水卫生状况,保障灾后饮水安全。方法对灾后成都市都江堰、彭州和崇州3个重灾区开展饮用水卫生学调查和水质监测工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共监测各类水样7009件,其中市政及乡镇集中供水4729件,合格率90.38%;安置点供水192件,合格率46.88%;分散式供水2088件,合格率63.60%。结论3个重灾区市政及乡镇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高;分散式供水水质及安置点饮水合格率较低。
- 刘斌陈俊杜慧兰马晓军高绪芳黄葵杨世烈罗大为严小蓉
- 关键词:饮水地震
- 5.12地震一周内都江堰市农村分散式供水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通过分析5.12地震前后都江堰市农村分散供水饮水状况,了解地震对水质的影响,为建立地震等应急状况下饮用水安全评估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对5.12地震都江堰市农村分散式供水饮用水进行现场调查、检测部分应急指标,检测结果与地震前进行比较。结果不纳入消毒剂余量指标评价地震前后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总体水质合格率没有变化(χ2=3.62,P>0.05),单项指标浑浊度地震前合格率均高于地震后(χ2值=16.61,P<0.05)。结论 5.12地震对农村分散式供水的影响主要是浑浊度、臭和味、肉眼可见物等指标,地震等应急状况下首先应通过水质的色、浊、臭和味进行现场初筛,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现场水质卫生检测或实验室检测。
- 罗刚陈俊高绪芳李明川
- 关键词:应急
- 成都市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监管联动机制探索
- 目的 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中,探索建立水务、卫生、环保、教育和基层政府联动的机制,形成信息交流的互动平台,确保供水安全。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及深入访谈的方法,调查农村供水单位的生产管理情况,各级部门在农村饮水安全保障工作的分...
- 杜慧兰高绪芳陈俊马晓军刘斌杨世烈罗大为任山李先治黄葵宋华黄敏刘嘉益
-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保障
- 成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现状分析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掌握成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现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成都市17个区市县184个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卫生学调查,并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枯水期、丰水期供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采用地面水为水源的占13.59,采用地下水为水源的占86.41;其水处理方式以完全处理工艺的占58.15,以沉淀、过滤方式处理的占5.98,仅消毒处理的占29.89,不消毒的占5.98。监测736件水样,监测合格率72.15,不合格的因素有微生物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和消毒剂余量指标,其构成分别占68、18和14;丰水期的出厂水与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合格率明显低于枯水期,水源为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合格率明显低于水源为地面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物污染是影响成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率的主要因素,应加快农村集中饮水工程的建设和制水工艺的完善,及时开展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指导,以保障农村饮水卫生安全。
- 马晓军李元锋杜慧兰陈俊刘斌高绪芳刘嘉益黄葵宋华黄敏
- 关键词: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水质
- 四川省农村2岁以内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辅食添加状况分析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农村2岁以内婴幼儿喂养与辅食添加状况。[方法]利用2005年10月~2007年10月四川省农村学龄前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获取2岁以内共783名婴幼儿喂养方式与辅食添加状况调查资料,并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婴幼儿开奶时间的中位数为5h,其中出生后2h内开奶的比例为37.3%;6月龄婴儿母乳喂养率、混合喂养率、人工喂养率分别为58.3%、36.7%和5.0%;婴儿平均断奶时间为7.6个月;27.2%的婴幼儿在出生后4月龄前已经添加辅食;6~8月龄的婴幼儿中还有12.6%尚未添加辅食;1岁时添加婴儿配方奶、普通奶、谷类、蔬果、蛋类、肉类、肝脏及血、豆类及其制品的比例分别为35.9%、65.5%、86.6%、69.8%、65.4%、69%、10.2%、25.9%。[结论]四川省农村婴幼儿母乳喂养率较低、辅食添加不合理,应普及母乳喂养观念,实时添加辅食,转变不良喂养行为。
- 颜玲刘祖阳孙莉陈俊
- 关键词:婴幼儿母乳喂养
- “5.12”特大地震后成都饮水安全保障的紧急应对及反思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作为完善应对饮用水突发卫生事件方案的借鉴。[方法]针对灾后严重的卫生问题,制定应急技术工作指南,紧急培训后开展饮水调查和监测工作。[结果]灾害造成都江堰的集中式供水系统100%受损,其他重灾区供水系统受损也达到14%~50%。通过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应急供水、强化消毒、广泛宣传、及时分析评估、多部门联动,使灾后水质监测合格率快速回升。[结论]灾后饮用水的紧急应对措施有效可行,建议制定紧急饮用水基本安全的判定标准,细化技术方案,综合利用卫生资源。
- 杜慧兰李明川马晓军高绪芳李志春刘斌陈俊罗大为黄葵杨世烈杨波严晓蓉刘艳曹晋原黄敏刘嘉益宋华
- 关键词:地震饮用水
- 苯并a芘致人k-ras基因DNA损伤位点检测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探索苯并a芘对k-ras基因的DNA损伤位点。方法苯并a芘(BaP)染毒细胞提取基因DNA,采用依赖随机化末端连接物PCR(RCPCR)进行核酸杂交及产物测序。结果BaP染毒剂量200μmol/L检测到比k-ras外显子2短的一条清晰的杂交条带;测序结果表明,linker与k-ras外显子2的第67位碱基C发生连接。结论BaP可引起k-ras外显子2发生损伤,损伤位点在第66位碱基T,该损伤位点可能是其致癌作用靶点。
- 高绪芳陈俊李明川文卫华马晓军衡正昌
- 关键词:K-RAS基因DNA损伤
- 成都市农村改厕无害化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农村改厕户厕粪便的无害化处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于2010年6-7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6个开展农村改厕项目县内抽取372户已改厕农户户厕开展现场勘查,采集粪便样本进行实验室检测并对户主进行问卷调查,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厕所无害化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成都市农村改厕无害化效果合格率只有45.2%,3种类型卫生厕所的无害化效果无差异(P>0.05)。而厕所的建设质量(OR=11.938)、有无粪便暴露(OR=36.627)以及农户的粪便处理知识的知晓情况(OR=10.605)对于农村厕所的无害化效果具有显著性影响。结论应从提高农村改厕的建设质量、处理暴露的粪便以及普及粪便处理知识三方面入手,从而达到提高农村改厕无害化效果的目的。
- 李志春陈俊杜慧兰刘斌黄葵高绪芳
- 关键词:农村改厕影响因素
- 都江堰市泥石流后农村分散式供水的饮用适宜性评价
- 2012年
- 目的了解洪涝灾害后影响农村分散式供水饮用适宜性的危险因素,为建立适宜本地区应急状况下的饮水评估体系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于2010年8月15—25日,随机采集强降雨后的都江堰市龙池分散式供水水样130件,检测色度、浑浊度、pH、铁、锰、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氨氮、硝酸盐9项指标。采用基于因子分析定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对水样的饮用适宜性等级进行评价,应用农村分散式供水饮用适宜性标准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宜饮用的水样进行单因子评价。结果综合评价达到基本适宜饮用级别以上的水样36件(27.69%)、一般不宜饮用及以下的水样有94件(72.31%),其中不宜饮用及以下的水样中,权重值较高的浑浊度、菌落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评价结果大部分都在不宜饮用等级,总大肠菌群项在单因子评价中等级最低。结论洪涝灾害后都江堰市农村分散式供水受到广泛污染,以微生物污染最为严重;水质饮用适宜性分级评价技术能够从整体上合理并客观地反映洪涝灾后农村分散式供水的饮用适宜性,有助于对应急状况下饮用水卫生进行科学决策并制定相关评估体系。
- 高绪芳陈俊徐昕马晓军宋华李明川
- 关键词:水污染洪涝分散式供水属性识别模型
- 2010成都市干旱期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2010年干旱时期成都市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水质状况。方法 2010-04,在成都市干旱受灾最重的3个区(市/县),随机整群抽样,采集100份水样进行监测、抽取324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7.00%,总大肠菌群合格率10.00%,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34.00%,平均(中位数)超标倍数达7~8倍,居民的感官满意度较干旱前低(P<0.05)。结论成都市干旱期饮用水水质恶化,不合格的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和感官性状指标,宣传农户重视饮水卫生尤其是要饮用煮沸后水。
- 高绪芳张强陈俊刘斌杜慧兰徐昕李明川周尚波
- 关键词:分散式供水干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