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 作品数:14 被引量:96H指数:7
- 供职机构: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成都市卫生局重大医学联合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应用多水平模型分析成都市农村改厕的影响因素被引量:8
- 2013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农村改厕的影响因素。方法于2011年7~8月,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9个开展农村改厕项目县内抽取1134户已改厕农户展开调查,拟合二分类反应变量的两水平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不同特征农户的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情况,探讨影响农村改厕进程的因素。结果低年龄、教育程度高、家庭儿童数增加、家庭无外出务工人员、卫生行为习惯好、卫生知识得分高等农户有更好的改厕倾向(P<0.05)。结论改厕劳动力的缺乏、受教育程度较低以及不良的卫生习惯等都对改厕工作的进程带来不利影响。
- 高绪芳陈俊李志春刘斌黄敏宋华
- 关键词:农村改厕多水平模型影响因素
- 成都地铁1~4号线集中空调卫生状况调查被引量:7
- 2018年
- 目的调查成都市地铁集中空调的卫生状况,为改善地铁空气质量及开展地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0-2016年间对成都市地铁1、2、3、4号线合计69个车站分别进行站厅(站台)层的温湿度、风速,空调系统新风量、PM10、细菌总数、霉菌总数以及致病菌的抽样监测,并采用统计图表及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等进行统计描述与分析。结果成都市地铁的集中空调卫生状况基本合格,并且通车时间较晚的3、4号线,在多数指标如风管内表面积尘量、新风量以及空调系统的细菌总数、霉菌总数上优于通车时间较早的1、2号线。结论集中空调的卫生状况,受到运行中诸多因素影响,只有严格按照卫生规范中的要求执行,才能有效保证地铁的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的出行健康。
- 张华宋光华刘斌刘祥
- 关键词:地铁集中空调卫生状况
- 地震灾后饮用水卫生安全对策与措施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了解灾害对供水系统的严重影响,及时掌握成都市地震后受灾地区饮用水卫生状况。方法制定饮用水应急调查监测方案开展调查、采样及水质监测。结果通过采取应急供水、加大消毒力度、增加监测频次等一系列措施后,灾区的集中式供水、分散式供水、安置点和自备水的合格率分别为90%、60%、70%和80%以上。结论成都市饮用水水质整体上在地震灾害发生前后无明显变化。
- 杜慧兰傅小鲁李明川张涛马晓军刘斌吴礁鹿茸刘璟苏应雄
- 关键词:地震灾后饮用水卫生安全
- 2010成都市干旱期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2010年干旱时期成都市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水质状况。方法 2010-04,在成都市干旱受灾最重的3个区(市/县),随机整群抽样,采集100份水样进行监测、抽取324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7.00%,总大肠菌群合格率10.00%,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34.00%,平均(中位数)超标倍数达7~8倍,居民的感官满意度较干旱前低(P<0.05)。结论成都市干旱期饮用水水质恶化,不合格的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和感官性状指标,宣传农户重视饮水卫生尤其是要饮用煮沸后水。
- 高绪芳张强陈俊刘斌杜慧兰徐昕李明川周尚波
- 关键词:分散式供水干旱
- 2009—2014年成都市生活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分析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掌握成都市生活饮用水污染突发染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成都市2009—2014年生活饮用水突发事件并进行分析。结果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26起,发病案例4起(占15.4%);生物性污染占11.5%,化学性污染占50.0%,混合性污染占38.5%。自然灾害导致的饮用水污染占23.1%,污水倒流入供水设施占15.4%,工业及生活污染占19.2%,涉水产品不合格、人为因素(倾倒废弃物)各占7.7%,交通事故、自来水管网与其他管网相接、消毒设备故障消毒副产物污染各占3.8%。结论成都市生活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大多集中在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化学性污染为主,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 陈俊高绪芳杜慧兰马晓军刘斌
-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水污染
- 2008年地震后成都市重灾区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了解地震灾后成都市重灾区饮用水卫生状况,保障灾后饮水安全。方法对灾后成都市都江堰、彭州和崇州3个重灾区开展饮用水卫生学调查和水质监测工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统计。结果共监测各类水样7009件,其中市政及乡镇集中供水4729件,合格率90.38%;安置点供水192件,合格率46.88%;分散式供水2088件,合格率63.60%。结论3个重灾区市政及乡镇集中式供水水质合格率较高;分散式供水水质及安置点饮水合格率较低。
- 刘斌陈俊杜慧兰马晓军高绪芳黄葵杨世烈罗大为严小蓉
- 关键词:饮水地震
- 健康风险评价在成都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的应用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建立成都市饮用水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方法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对成都市饮用水污染和水性疾病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应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饮用水中主要危害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建立了成都市饮用水污染因素监测网络,获得了部分毒理指标和消毒副产物经饮水途径暴露的致癌风险水平和非致癌风险水平。结论形成饮用水安全风险管理基本技术思路,成功应对多起饮水污染突发事件。
- 刘斌杜慧兰陈俊李元峰高绪芳李志春马晓军黄葵宋华黄敏刘嘉益
- 关键词:饮用水安全
- 成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现状分析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掌握成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卫生现状,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普查的方式,对成都市17个区市县184个集中式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卫生学调查,并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枯水期、丰水期供水水质进行监测评价。[结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中采用地面水为水源的占13.59,采用地下水为水源的占86.41;其水处理方式以完全处理工艺的占58.15,以沉淀、过滤方式处理的占5.98,仅消毒处理的占29.89,不消毒的占5.98。监测736件水样,监测合格率72.15,不合格的因素有微生物指标、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和消毒剂余量指标,其构成分别占68、18和14;丰水期的出厂水与末梢水的水质监测合格率明显低于枯水期,水源为地下水的水质监测合格率明显低于水源为地面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微生物污染是影响成都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合格率的主要因素,应加快农村集中饮水工程的建设和制水工艺的完善,及时开展饮水工程卫生学评价和指导,以保障农村饮水卫生安全。
- 马晓军李元锋杜慧兰陈俊刘斌高绪芳刘嘉益黄葵宋华黄敏
- 关键词:饮水安全工程农村水质
- “5.12”特大地震后成都饮水安全保障的紧急应对及反思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作为完善应对饮用水突发卫生事件方案的借鉴。[方法]针对灾后严重的卫生问题,制定应急技术工作指南,紧急培训后开展饮水调查和监测工作。[结果]灾害造成都江堰的集中式供水系统100%受损,其他重灾区供水系统受损也达到14%~50%。通过采取紧急应对措施:应急供水、强化消毒、广泛宣传、及时分析评估、多部门联动,使灾后水质监测合格率快速回升。[结论]灾后饮用水的紧急应对措施有效可行,建议制定紧急饮用水基本安全的判定标准,细化技术方案,综合利用卫生资源。
- 杜慧兰李明川马晓军高绪芳李志春刘斌陈俊罗大为黄葵杨世烈杨波严晓蓉刘艳曹晋原黄敏刘嘉益宋华
- 关键词:地震饮用水
- 2009年成都市水性疾病及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介水传染病流行状况和特征,做好水性疾病预警,同时掌握其分布规律和流行趋势,探讨水性疾病的控制策略。方法收集成都市2009年经水传播的肠道传染病及哨点医院症状监测结果,数据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成都市水性疾病构成主要以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为主,两者占总发病数的93.01%,除1~3月发病率较低外,其他月份发病率均较高,但无统计学差异(5~12月发病率P>0.05);发病人群以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主,哨点医院进行症状监测年发生率与成都市水性疾病年发生率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5岁以下散居儿童为水性疾病的高危人群,水性疾病的控制可以其他感染性腹泻和细菌性痢疾为主进行相关性研究,而选择合适的医院门诊作为监测水性疾病的哨点,是一种切实可行的监测模式。
- 刘斌高绪芳杜慧兰马晓军陈俊黄葵宋华严晓蓉尹涛
- 关键词:水性疾病哨点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