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绪芳
- 作品数:67 被引量:242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省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成都市卫生局重大医学联合攻关项目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地震后农村分散式供水饮用适宜性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建立震后农村分散式供水的饮用适宜性评价模型,并对5.12地震后都江堰市农村分散式供水的饮用适宜性进行评价。方法于2008年5月14—18日,随机采集都江堰市分散式供水水样130件,检测pH值、色度、浑浊度、铁、锰、铝、挥发性酚类、耗氧量、氨氮、亚硝酸盐氮、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12项指标。建立震后农村分散式供水饮用适宜性4级指标划分标准,在此基础上采用基于因子分析定权的属性识别模型对水样的饮用适宜性等级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一般不宜饮用及以下的水样进行单因子评价。结果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属于Ⅰ级(适宜饮用)、Ⅱ级(基本适宜饮用)、Ⅲ级(一般不宜饮用)、Ⅳ级(不宜饮用)的水样分别占76.92%(100/130),13.85%(18/130),3.85%(5/130),5.38%(7/130)。在一般不宜饮用及以下的水样中,权重值较高的浑浊度和菌落总数的评价结果大部分都在不宜饮用等级,而总大肠菌群的评价等级也均为不宜饮用。结论震后都江堰市农村分散式供水饮用适宜性较好;所建模型能够从整体上合理并客观地反映震后农村分散式供水的饮用适宜性,有助于震后对饮用水卫生进行科学决策并制定相关评估体系。
- 徐昕崔杰高绪芳
- 关键词:地震分散式供水属性识别模型
- 重污染天气下的卫生应急监测方法及系统
- 本申请公开了重污染天气下的卫生应急监测方法及系统,涉及卫生应急、数据处理、人工智能,包括:根据各卫生监测点的位置在相应的区域地图上建立目标区域的地图标记;确定出可能的监测盲区;根据可能的监测盲区,配置无人机飞行路径;在天...
- 高绪芳鹿茸旷聃李玥伶覃芳葵王成翟一凡姚锦秋孙静雯
- 健康风险评价在成都市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的应用
- 目的 建立成都市饮用水安全与健康风险评价方法。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分析方法,对成都市饮用水污染和水性疾病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应用健康风险评估模型对饮用水中主要危害指标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 建立了成都市饮用水污染因素...
- 杜慧兰陈俊李元峰高绪芳李志春马晓军刘斌黄葵宋华黄敏刘嘉益
- 关键词:健康风险评价饮用水安全
- RDPCR定位检测DNA损伤及其在检测环境致癌物对K-ras基因损伤中的应用
- 依赖随机化末端连结物PCR /(Randomized terminal linker-dependentPCR,RDPCR/)是以LMPCR为基础,改进LMPCR的不足并建立起来的,可以定位检测任何类型DNA损伤的一种分...
- 高绪芳
- 关键词:RAS基因DNA损伤环境致癌物
- 文献传递
- 应急状态下饮用水卫生要求
- 目的 为应急状况下选择水源、评价水质、检验净水效果、判断水质是否宜于饮用提供依据,也为卫生人员在应急状况下实施给水卫生监督提供依据。方法 对近年成都市饮用水进行分析,对成都市地震、旱涝灾害后饮用水状况进行分析,采用基于因...
- 高绪芳陈俊杜慧兰朱鸿斌马小军刘斌李明川
- 关键词:应急状态生活饮用水卫生要求
- 成都市农村旱区分散式供水水质状况及对人群胃肠道影响的探讨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了解成都市农村旱区分散式供水水质情况,并通过调查干旱期间人群胃肠道现况,初步探讨农村旱区分散式供水水质对于人群胃肠道的影响,获知旱灾地区农村分散式供水的饮水安全是否存在潜在危险因素,为同类地区确保饮水卫生安全提供建议和措施。[方法]2010年4月,在成都市受灾最重的3个区(市/县)的3个乡镇中,以村组为单位随机整群抽样,对抽取9个村组的总312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总100份水样进行现场检测,并采用Lo-gistic回归的方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干旱期间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水质合格率较低(7.00%);各项具体指标中,感官指标(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化学指标(铁、锰)、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耐热大肠菌群)和毒理指标(硝酸盐)这9项指标在干旱期间出现不合格情况;旱灾地区农村水质对于人群胃肠道有较大影响,排除其他混杂作用后发现,水质不合格引起胃肠道症状的危险性是合格的6.896倍(P﹤0.05)。水源类型、饮用水方式也是导致农户出现胃肠道症状的影响因素。[结论旱灾期间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较差,主要表现在感官指标、微生物指标合格率的低下;同时旱灾地区恶劣的水质、增加的地表水水源、直接饮用生水的饮用水方式导致农户中出现了胃肠道症状。
- 徐昕吕行高绪芳崔杰张强
- 关键词:旱灾水质检测
- 2012至2021年成都市农药中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5
- 2023年
- 目的分析2012至2021年成都市农药中毒的现状及分布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22年1月,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导出成都市2012至2021年农药中毒报告卡,对报告卡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并分析农药中毒的时间、地区、性别、年龄、农药种类等分布特征。结果 2012至2021年成都市共报告农药中毒14 326例,死亡651例,病死率4.54%。生产性农药中毒和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分别为504例和13 822例,病死率分别为1.39%和4.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9,P=0.001)。2013年报告农药中毒人数最多(1 779例),2021年最少(1 047例),报告病例数呈逐年下降趋势(t=-12.30,P<0.001),病死率也呈逐年下降趋势(χ2趋势=25.48,P<0.001)。非生产性农药中毒全年各月波动幅度较小,生产性农药中毒集中发生在5至8月。中毒报告例数最多的地区为彭州市(1 620例)、简阳市(1 393例)、金堂县(1 266例)和邛崃市(1 158例)。中毒高发年龄为25~54岁(50.21%,7 193/14 326);75~96岁年龄组病死率最高(8.98%,95/1 058),病死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χ2趋势=186.03,P<0.001)。导致中毒的农药以杀虫剂(43.86%,6 284/14 326)和除草剂(35.75%,5 121/14 326)为主;除草剂类的百草枯病死率最高(9.54%,286/2 998)。结论成都市农药中毒主要为非生产性中毒,应针对重点地区和人群开展健康宣教,同时加强杀虫剂、除草剂等高毒、剧毒农药的管控。
- 旷聃彭琦王琳杨晓松高绪芳
- 关键词:中毒流行病学防控策略
- 2010成都市干旱期农村分散式供水水质调查分析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2010年干旱时期成都市农村分散式供水的水质状况。方法 2010-04,在成都市干旱受灾最重的3个区(市/县),随机整群抽样,采集100份水样进行监测、抽取324户农户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7.00%,总大肠菌群合格率10.00%,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34.00%,平均(中位数)超标倍数达7~8倍,居民的感官满意度较干旱前低(P<0.05)。结论成都市干旱期饮用水水质恶化,不合格的指标主要是微生物指标和感官性状指标,宣传农户重视饮水卫生尤其是要饮用煮沸后水。
- 高绪芳张强陈俊刘斌杜慧兰徐昕李明川周尚波
- 关键词:分散式供水干旱
- 农村改厕影响因素及效果分析被引量:22
- 2013年
- 目的:了解农村改厕的影响因素及效果,为促进改厕,改善农村环境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7-8月,分层随机抽取300户农户,调查农户家庭年收入、户主文化程度、主要收入来源、厕所类型和年医药费用支出以及2周腹泻发病率、2周发热发病率进行分析。结果:随农户家庭年收入增加,卫生厕所覆盖率增加;随户主文化程度的增加卫生厕所及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增加;不同家庭主要收入来源家庭间无害化卫生厕所覆盖率存在差异;无害化卫生厕所家庭医药费支出、2周腹泻发病率及2周发热发病率低于非卫生厕所家庭。结论:农村经济文化条件及不同职业背景与农村改厕工作密切相关,农村改厕工作有利于降低发病率。
- 陈俊李志春高绪芳杜慧兰余林任洪元朱玉秀
- 关键词:农村改厕影响因素
- 2009—2014年成都市生活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分析被引量:17
- 2015年
- 目的掌握成都市生活饮用水污染突发染事件发生情况。方法收集成都市2009—2014年生活饮用水突发事件并进行分析。结果生活饮用水污染事件26起,发病案例4起(占15.4%);生物性污染占11.5%,化学性污染占50.0%,混合性污染占38.5%。自然灾害导致的饮用水污染占23.1%,污水倒流入供水设施占15.4%,工业及生活污染占19.2%,涉水产品不合格、人为因素(倾倒废弃物)各占7.7%,交通事故、自来水管网与其他管网相接、消毒设备故障消毒副产物污染各占3.8%。结论成都市生活饮用水突发污染事件主要发生在春、夏季节,大多集中在农村小型集中供水,化学性污染为主,人为因素是主要原因。
- 陈俊高绪芳杜慧兰马晓军刘斌
-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水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