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
- 作品数:26 被引量:154H指数:8
- 供职机构: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陕西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炭疽与蜡样芽胞杆菌rpoB基因交叉反应的分子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发现炭疽芽胞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rpo B基因PCR交叉反应,对产生交叉反应的原因进行研究。方法对分离自食品及土壤的芽胞杆菌进行形态染色、生化反应、飞行时间质谱、蛋白毒素结晶试验、根状生长试验、炭疽噬菌体裂解试验、炭疽杆菌及蜡样杆菌荧光定量PCR等鉴定,并对rpo B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扩增产物进行克隆测序,比对基因序列。对部分菌株进行MLST分型,探讨交叉反应的遗传关系。结果部分芽胞杆菌炭疽实时荧光定量PCR试验出现rpo B扩增阳性,经鉴定为蜡样芽胞杆菌。rpo B扩增产物测序显示,与炭疽杆菌高度相似。MLST分型显示分布在不同的群,发现4种新的ST型。结论蜡样芽胞杆菌与炭疽芽胞杆菌的rpo B基因存在PCR交叉反应,其分子生物学基础是基因组序列的高度相似性,与菌株遗传变异关系不大,对炭疽杆菌及蜡样杆菌的基因诊断应该参考毒素质粒及染色体基因的联合鉴定。
- 李文涓石一李沈玲王维华张铮马琳刘长宏马国柱刘东立
-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蜡样芽胞杆菌
- 2022年陕西省一起霍乱疫情调查及全基组溯源分析被引量:2
- 2024年
- 目的对2022年陕西省城固县1起霍乱疫情调查溯源。方法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现场环境进行卫生学调查,收集当地气温及降水资料。采集病例、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样本,采集剩余食品、环境水体、水产品样本,进行霍乱弧菌核酸检测及分离培养。对分离到的霍乱弧菌进行血清学和质谱鉴定,利用国家致病菌识别网药物敏感试验指南进行药敏试验,提取菌株DNA进行毒力基因检测,利用二代测序平台进行全基因组测序,用测序拼接数据进行毒力基因及耐药基因预测,与既往分离的霍乱弧菌、pubMLST下载的国内外霍乱弧菌基因组序列进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cgMLST)及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cgSNP)。结果本起疫情从1例霍乱病例和1例带菌者中各分离到1株霍乱弧菌,均为O139群,携带ctxAB毒力基因,对磺胺类、碳青霉烯类、三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药物均敏感,而对氯霉素、多粘菌素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有抗药性;cgMLST分析结果显示,菌株为大流行菌克隆株序列型(ST)69型,与陕西省既往霍乱菌株无关联。同餐人员及同期腹泻病例共106人均未检出霍乱弧菌。水体样本96份,鱼类样本35份,环境样本7份,畜禽粪便样本7份。经霍乱弧菌核酸检测阳性2份,分别为文川河某处采集的鱼类样本2份中检出霍乱弧菌hlyA、O139群基因核酸阳性,ctxAB毒力基因阴性。结论本起疫情为霍乱弧菌O139群引起的散发疫情,其病原为国内的大流行菌株,感染来源可能与水产品污染有关,高温、干旱等因素是霍乱发生的原因之一。
- 刘东立陈雅丽张振才丁全明张铮李斌白洋马琳石一
- 关键词:霍乱弧菌
- 2016-2018年陕西省炭疽监测及基因溯源分析被引量:7
- 2019年
- 目的调查了解2016-2018年陕西省炭疽流行情况、病原学特征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6-2018年报告炭疽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进行流行病学三间分布分析;采集病例生物样本及环境样本,进行炭疽杆菌分离培养、炭疽ELISA抗体检测及荧光定量PCR检测,对分离到的阳性标本以canSNP及MLVA15的方法进行分子分型,与陕西省历史菌株及国内部分省份菌株基因型进行聚类分析。结果 2016-2018年陕西省共炭疽病例14例,发病到诊断平均9天,地理分布以关中及陕北地区为主,8月份发病较多,人群分布性别比为6∶1(12/2),26~59岁占85.7%(12/14),农民占71.4%(10/14)。人体标本病原培养17份,分离到炭疽杆菌1株,阳性5.9%,环境标本培养77份均为阴性,ELISA检测阳性率83.3%(10/12),荧光定量PCR阳性率21.4%(3/14);陕西省炭疽菌株canSNP基因型为A.Br.001/002型,2015年、2018年及1953年菌株MLVA分型分别为MLVA15-38、31、CHN17基因型。结论 2016-2018年陕西省炭疽疫情属较低散发水平,主要分布在关中及陕北地区,8月为发病高峰,人群以青壮年男性农民为主。炭疽杆菌canSNP基因型为A.Br.001/002,与国内主要流行株相同。存在3种不同的MLVA15基因型。陕北地区MLVA15-38型,与北部内蒙古相近;关中地区MLVA15-31型,与甘肃省及新疆类似;历史上还曾有MLVA15-CHN17型。
- 刘东立石一马琳周体操曹磊张璐李雪梅张义
- 关键词:炭疽流行病学MLVA
- 2012年-2016年陕西省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调查被引量:9
- 2017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情况,为制定有效的监管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方法,2012年-2016年在陕西省10个地市的流通、餐饮服务环节采集食品样品,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7类3 157份食品样本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469株,总检出率为14.86%,各类食品中均有蜡样芽胞杆菌的检出,乳与乳制品检出率最高,为20.00%,其次是婴儿食品,为15.57%。流通和餐饮环节的检出率分别为15.06%,1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2016年各年份检出率分别为15.25%、15.58%、10.45%、19.05%及14.82%,不同年份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商洛市、西安市、榆林市及汉中市检出率高于平均检出率。结论陕西省食品中存在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重视,预防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 李文涓马琳张铮石一刘东立
- 关键词:食品蜡样芽胞杆菌食品污染
- 一起皮肤炭疽疫情的病原学确诊及基因型溯源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调查分析一起皮肤炭疽的感染来源,分离鉴定病原菌进行基因溯源,为控制炭疽疫情提供依据。方法对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染疫病死畜的来源及去向,对病死牲畜饲养场所进行环境卫生学调查,采集患者皮肤炭疽病灶拭子标本,密切接触者血样,病死牲畜圈舍土壤、饲料,出售的病死畜样本。进行炭疽杆菌荧光定量PCR试验,分离培养炭疽杆菌及血清学检测。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canSNP分型及MLVA15基因分型。结果本起皮肤炭疽患者多次多点购入16头牛饲养贩卖,在牛死亡后解剖病死牛而感染皮肤炭疽,密切接触者无发病。在病畜屠宰场所土壤及售出的牛皮中分离到2株炭疽杆菌。canSNP分型为A.Br.001/002型,MLVA15分型为MLVA15-CHN51型,该基因型在国内首次发现。结论流动牲畜贩运人员是炭疽高危人群,首次在国内报道炭疽基因型MLVA15-CHN51型,丰富了我国炭疽杆菌的基因库。
- 刘东立马琳曹磊张铮年云鹏栾阳
- 关键词:炭疽炭疽芽胞杆菌MLVA
- 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及时空聚类分析被引量:17
- 2018年
- 目的分析陕西省黑热病流行病学和时空聚集特征及疫情长期流行的动态趋势,为疫情监测及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黑热病疫情报告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黑热病的三间分布,并应用SaTScan 9.04和ArcGIS 10.2软件进行时空聚类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陕西省1953年7月—2016年12月累计报告黑热病发病41 990例,年均发病率为2.25/10万;死亡210例,年均死亡率为0.01/10万;总病死率为0.50%。陕西省黑热病在1950年代发病数、死亡数和病死率均较高,1960年代以后大幅下降,到2004年疫情有小幅回升,部分地区出现小的暴发点。黑热病发病高峰以夏秋季7—9月为主,占总发病数的36.98%;男女发病性别比为1.93:1;职业以农民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48.10%和34.18%。黑热病病例主要分布在陕西省10个地级市92个县(区);时空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省黑热病共探测到5个聚集区域,聚集中心分别为靖边县、勉县、武功县、蓝田县和澄城县;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1950年代关中地区有多处黑热病高-高聚集区,1960-1990年代以陕北地区为主,2000年代在汉中市出现高-高聚集区,2010年代高-高聚集区为宜川县和韩城市等地貌特点为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地带。结论陕西省黑热病发病总体呈下降趋势,近年局部有所回升,应针对高危人群和高发地区加强疫情监测,及时控制黑热病重新流行。
- 马琳曹磊邱琳朱妮王安礼刘峰张同军刘东立
- 关键词:黑热病流行病学特征
- 2018年陕西省感染性腹泻患者中分离沙门菌的病原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5
- 2020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腹泻监测病例中沙门菌的血清型别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子型别特点。方法对2018年陕西省14家哨点医院的临床腹泻患者中分离到的沙门菌进行血清学分析,并用Xba I酶切进行PFGE电泳分析其分子型别特征。结果2294份病例标本中检出沙门菌101株,检出率4.4%。沙门菌腹泻病例的高发时间为8月和9月,感染人群以≤3岁婴幼儿为主,101株沙门菌有9株血清型未定,其余92株可分为8种血清型,其中血清型为鼠伤寒沙门氏菌检出最高,其次为肠炎沙门氏菌。101株沙门菌经XbaI酶切,可分为71种PFGE带型,每种带型包含1~10株沙门菌,其中鼠伤寒沙门菌共产生42种带型,肠炎沙门氏菌共产生6种带型。结论陕西省临床腹泻患者沙门菌血清型和PFGE带型呈现多样性,鼠伤寒沙门氏菌是陕西地区的优势菌。本研究建立了陕西沙门菌PFGE指纹图谱库,积累了沙门菌分子流行病学基线数据,为沙门菌引发疾病的处置和溯源提了供重要依据。
- 李文涓陈雅丽王君马琳石一张铮刘东立马国柱
- 关键词:沙门菌感染性腹泻血清分型
- 2012-2016年陕西省897份婴幼儿食品中阪崎肠杆菌检测被引量:11
- 2018年
- 目的通过连续5年对陕西省婴幼儿食品中阪崎肠杆菌的监测,调查陕西省婴幼儿食品中阪崎肠杆菌的污染情况。方法随机采集省内超市、零售店、农贸市场、网购场所的婴幼儿食品,依照食品微生物检验国家标准GB 4789.40—2010对所采集的婴幼儿食品进行阪崎肠杆菌的检测。结果 2012-2016年共采集婴幼儿食品897份,总检出率为3.01%(27/897)。婴幼儿辅助食品的检出率(6.54%)高于婴儿配方食品(1.90%),第二季度的检出率(3.82%)较高,0~6个月婴幼儿配方食品中也检出了阪崎肠杆菌,检出率为1.67%,羊奶粉的检出率(5.51%)高于牛奶粉的检出率(1.08%)。结论陕西省婴幼儿食品存在阪崎肠杆菌污染,婴幼儿辅助食品、0~6个月婴幼儿食品以及羊奶粉中阪崎肠杆菌污染更为严重,需引起监管部门重视,加强监督和管理。
- 马琳李文涓陈飒刘长宏张铮马国柱
- 关键词:婴幼儿食品阪崎肠杆菌食品安全
- 陕西省2015—2022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及全基因组溯源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2015—2022年炭疽流行病学特征,炭疽芽胞杆菌的病原学特征及全基因组溯源情况。方法分析描述2015—2022年陕西省炭疽报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对炭疽暴发疫情开展个案调查及现场卫生学调查,采集炭疽病例、病畜及污染环境的样本,进行炭疽杆菌荧光定量PCR实验、抗体检测、炭疽杆菌分离鉴定;对分离的菌株进行二代测序,对全基因组数据进行耐药基因、毒力基因鉴定分析,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析(cgMLST)、核心基因组单核苷酸变异分析(cgSNP)。结果陕西省2015—2022年共报告皮肤炭疽病例55例,分布在7个市25个县(区),以延安、渭南市为主,有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以8月份为主,占52.7%(28/5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67.3%(37/55),贩运养殖屠宰人员占18.2%(10/55)。共分离到11株炭疽杆菌,测序基因组大小在5.4~5.5MB,GC含量为35.10%-35.20%,均携带capA、capB、capC、capE、cya、dep/capD、inhA、lef和pagA毒力基因与β-内酰胺、碳青霉烯、磷霉素、链霉菌耐药基因。cgMLS及SNP分析均显示陕北、关中、陕南分离菌株有较大差异,陕北地区延安市甘泉县分离株与关中地区变异位点相差30个,陕南地区汉中市南郑区分离株与关中地区变异位点相差26个,在渭南市炭疽杆菌呈现明显的聚集簇,同一簇内有不同地区和年代分离的菌株。结论陕西省2015—2022年炭疽疫情多点发生,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基因组溯源表明陕北、关中及陕南地区菌株无明显关联,但在渭南市不同年代与地区之间存在关联。
- 刘东立石一张铮马琳梁爽陈雅丽栾阳沈托
- 关键词:炭疽芽胞杆菌全基因组测序
- 陕西省第三次人体重点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分析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了解陕西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层整群抽取26个农村调查点和5个城镇调查点,每个调查点调查人数不少于250人。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共调查21 734人,农村调查点共调查19 900人,城镇共调查1 834人。肠道寄生虫病总感染率为1.11%(241/21 734),其中农村居民感染率1.19%(237/19 900),城镇居民感染率0.22%(4/1 834)。共检出4种肠道寄生虫分别为蛔虫(0.99%)、鞭虫(0.02%)、蛲虫(0.09%)和带绦虫(0.01%)。城镇农村、不同地区、生态区、年龄、文化程度及职业之间肠道寄生虫病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93、145.744、108.537、26.681、18.269、18.552,P均<0.05),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5,P=0.197)。结论陕西省人体重点寄生虫病感染率呈明显下降趋势,感染人群存在明显的年龄、文化程度、职业、地区和生态区差异。降低土源性线虫病的感染率仍是今后寄生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
- 曹磊曹磊张义马琳王安礼邓勇柴自超陈飒周体操
- 关键词:流行病学感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