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一氧化碳
  • 1篇一氧化碳中毒
  • 1篇源性疾病
  • 1篇中毒
  • 1篇日平均
  • 1篇日平均气温
  • 1篇日最低气温
  • 1篇日最高气温
  • 1篇食源
  • 1篇食源性
  • 1篇食源性疾病
  • 1篇水产
  • 1篇水产品
  • 1篇平均气温
  • 1篇气温
  • 1篇气象因素
  • 1篇中暑
  • 1篇最低气温
  • 1篇最高气温
  • 1篇卫生学

机构

  • 3篇上海市宝山区...

作者

  • 3篇沈先标
  • 3篇严丽丽
  • 1篇何平
  • 1篇姚利利
  • 1篇杨程

传媒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河南预防医学...
  • 1篇职业卫生与应...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一起急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调查报告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分析一起急性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的原因,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现场卫生学调查,掌握调查对象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环境卫生学状况。结果结合调查对象临床特征、流行病学资料和现场卫生学调查,10例调查对象均出现中毒症状,罹患率100%。调查对象中,男性5例(平均年龄29.8±4.2岁)、女性5例(平均年龄29.6±2.8岁);成人8例、儿童2例;最大年龄46岁、最小年龄12岁。结论该事故是一起煤炭不完全燃烧引发的聚集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事故。
严丽丽沈先标
关键词: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
上海市宝山区高温中暑病例发生情况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联研究
2024年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近年高温中暑病例的发生情况,探究其与气象因素的关联性。方法收集2013—2022年每年6月15日—9月30日逐日的高温中暑病例信息和对应时间的相关气象信息,使用等级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中暑发生与气象因素的关联强度,并计算用于中暑预警的气温参考值。结果2013—2022年宝山区中暑病例共计173例,男女比例6.2∶1,中暑病例的平均年龄为(45.08±17.85)岁,有114例(占65.9%)中暑病例发生在7月。等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相对湿度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降低至原来的0.901倍;相较于不发生降雨,发生降雨时出现中暑的风险降低至0.340倍;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分别升高至原来的2.005倍、1.736倍和1.906倍;热浪和高温日时发生中暑的风险相较于非热浪和非高温日分别升高至11.896倍和15.819倍;移动3 d平均气温(即当日和前两日气温均值)中,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出现中暑的风险分别升高至原来的1.926倍、1.699倍和1.957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暑超高风险气温预警值的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3种气温分别为35.55℃、40.58℃、31.07℃,中暑高风险气温预警值的3种气温气象条件分别为28.87℃、33.31℃、25.21℃。结论宝山区每年7月是高温中暑的高发时期,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的升高均会增加高温中暑发生的可能性,持续3 d的相对较高的日最低气温更易发生中暑。
杨程严丽丽袁震季鹏沈先标
关键词:中暑高温日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
上海市宝山区540份水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分析上海市宝山区市售水产品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为食源性疾病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为开展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提供基础资料。方法随机抽取2011—2013年辖区内大型超市、农贸市场和餐饮店作为采样点,采集水产品样品540份,依据GB/T4789.7-2008进行副溶血性弧菌定量检测。结果 540份水产品监测结果显示,副溶血性弧菌的总体检出率为20.93%,定量检测均值为2.10 MPN/g,最大值为43 MPN/g,其中虾蟹类检出率(37.30%)和定量均值(2.76 MPN/g)均最高,其次为贝类;不同种类(P<0.05)、不同年份(P<0.05)、不同季度(P<0.05)和不同采样地点(P<0.05)水产品的副溶血型弧菌检出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宝山区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状况不容乐观,有必要深入开展副溶血性弧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适时开展高危食品的风险评估,提出风险管理建议,同时应加强监督管理,积极开展健康宣教。
姚利利何平沈先标严丽丽
关键词:副溶血性弧菌水产品食源性疾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