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祥 作品数:24 被引量:108 H指数:5 供职机构: 吉林油田总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探讨CT联合X线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16 2016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主要与年龄、身高、性别、增加腹压、不良体位、职业、受寒受湿等因素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发病年龄为30-50岁,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左右,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5倍,在临床上,大约有1/3的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明显增加腹压的因素,腹压的增高, 张雪冰 刘永 李玉祥 王博 顾大伟 殷国超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X线 CT 发病年龄 手术年龄 腹压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误诊6例分析 被引量:3 2011年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临床上较少见,国内统计约占软组织肉瘤的5.5%。生长缓慢,易向周围组织浸润,术后复发率高。其组织学来源尚不明确。回顾总结了自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15例术后病理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术前6例误诊,误诊率达40%,现总结如下。 李玉祥 刘永 张雪冰 张英伟 王大伟 刘飙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临床误诊 术后病理诊断 术后复发率 低度恶性 皮肤真皮 骨纤维结构不良X线及病理诊断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李玉祥 冯传宝 刘相文 刘永 刘飙关键词:骨纤维结构不良 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X线 纤维组织 遗传性疾病 病理骨折 CT重建影像的颅外骨性标志对国人乙状窦定位的解剖学研究 2016年 乙状窦位于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面的乙状窦沟内,在颞骨内面行向下内并进入颈静脉孔。神经外科中处理颅后窝和岩斜区病变时,常涉及乙状窦,因此需准确定位乙状窦。有研究报道,采用颅骨为样本,星点被认为是横窦乙状窦转折处的标志,本研究认为,以星点定位方法存在若干弊端,即颅骨样本量少、性别年龄难以统计、形态变异较大、定位范围局限、在术中由于出血等因素寻找耗时费力。 孙嘉良 于镇滔 李玉祥 程凯亮 王玉发 李幼琼关键词:乙状窦沟 骨性标志 颈静脉孔 颅后窝 横窦 右髌骨骨折漏诊1例 2005年 王大伟 何英敏 李玉祥关键词:误诊 改良Stoppa入路的内固定术与外固定架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比较改良Stoppa入路的内固定与外固定架治疗骨盆前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6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骨盆前环骨折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0例患者采用外固定架治疗为外固定架组,40例患者采用改良Stoppa入路内固定治疗为内固定组。比较两组骨折复位质量、临床疗效、手术切口长度、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内固定组平均手术切口长度较外固定组长,术中出血量较外固定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骨折复位满意率为100.0%,显著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显著较外固定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Stoppa入路的内固定治疗骨盆前环骨折与外固定架比较创伤较大,但骨折复位质量更好,临床疗效更佳。 李玉祥 刘永 张英伟关键词:改良STOPPA入路 内固定 外固定架 “双克氏针皮肤推进”治疗皮缺损42例分析 2009年 目的介绍“双克氏针皮肤推进”这种新方法。方法采用2枚克氏针,在创面边缘外1.0cm的真皮下穿过。“U”形缝合于两枚克氏针外侧,根据皮肤具有弹性和延展性原理,分次皮肤推进,最终对合皮缘。结果本组42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手术,5~16d创面边缘对合,平均9d。结论“双克氏针皮肤推进”方法在治疗四肢皮肤缺损,尤其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患者的后期创面愈合,疗效满意。 张雪冰 于燕春 刘永 郭伟华 王大伟 何英敏 李玉祥关键词:皮缺损 罕见的颗粒肌母细胞瘤1例报告 2014年 颗粒肌母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是一种少见软组织肿瘤,其在临床、放射学、超声检查往往不能确诊。本文总结吉林油田总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例颗粒肌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并减少误诊。患者,男,29岁,无意中发现左腰部皮下肿物7天,因7天前出现左腰部刺痛,呈持续性,起初较轻,后呈进行性加重,以弯腰时明显,站时可稍缓锯。 李玉祥 王博 殷国超 张雪冰 顾大伟关键词:病理组织学检查 软组织肿瘤 临床医师 进行性加重 左腰部 CELL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被引量:15 2010年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又是老年人最常见骨折之一。自2007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疗效满意。 张雪冰 于燕春 何英敏 刘永 李玉祥 王大伟关键词:接骨板 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 高龄骨折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镇痛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观察高龄骨折患者术后应用镇痛泵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来该院就诊的高龄骨折患者34例,术前向病人介绍自控镇痛泵(PCA)的使用方法、放置方法及注意事项,术后分为硬外泵注组和皮下泵注组(n=17),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SA)法记录镇痛、镇静评分;记录病人呼吸和血压变化;记录恶心、呕吐等副反应的发生率及术后PCA的满意度,观察镇痛泵的临床疗效。结果皮下泵注组患者在术后4、8、12、24、48、72 h VSA评分均低于硬外泵注组(P<0.05);患者对术后镇静总体满意度评估,皮下泵注的优良和良好多于硬外泵注组(P<0.05);两组患者各时间段内嗜睡、恶心、呕吐、血压、呼吸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皮下泵注组患者PCA的效果好于硬外泵注组,皮下泵注可推广应用于术后镇痛及代替硬外泵注。 哈秀民 徐九峰 李玉祥 闻春艳关键词:高龄 骨折 自控镇痛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