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雪冰

作品数:16 被引量:70H指数:4
供职机构:吉林油田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骨折
  • 3篇股骨
  • 3篇股骨粗隆
  • 3篇股骨粗隆间
  • 3篇股骨粗隆间骨...
  • 3篇关节
  • 3篇粗隆
  • 3篇粗隆间
  • 3篇粗隆间骨折
  • 2篇手术
  • 2篇膝关节
  • 2篇疗效
  • 2篇内固定
  • 2篇病理
  • 1篇代谢
  • 1篇低度
  • 1篇低度恶性
  • 1篇腰部
  • 1篇腰椎
  • 1篇腰椎间盘

机构

  • 12篇吉林油田总医...
  • 1篇吉林大学中日...
  • 1篇吉林大学第一...

作者

  • 12篇张雪冰
  • 8篇刘永
  • 7篇李玉祥
  • 5篇王大伟
  • 4篇顾大伟
  • 3篇王博
  • 3篇殷国超
  • 2篇邹双伟
  • 1篇郭伟华
  • 1篇周昆鹏
  • 1篇刘飙
  • 1篇张英伟
  • 1篇许德慧
  • 1篇齐欣
  • 1篇杨光
  • 1篇张国栋

传媒

  • 4篇中国实验诊断...
  • 2篇中国临床实用...
  • 1篇当代医学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国骨伤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4篇2009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下肢消毒牵引架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1
2009年
张雪冰于燕春刘永
关键词:外科设备
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39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功能恢复情况及有无并发症的发生。结果36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20个月,平均13.3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无髋内翻及其它并发症的发生。结论股骨近端锁定加压钢板是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临床疗效满意。
许德慧王大伟何英敏张雪冰邹双伟
关键词:锁定加压钢板股骨粗隆间骨折
可吸收螺钉、固定棒在关节内骨折中的应用
2009年
目的:讨论可吸收螺钉、固定棒在关节内骨折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采用常规麻醉及手术切口,显露骨折断端及损伤关节,解剖复位后,应用可吸收螺钉、固定棒固定骨折,制动5min,止血后逐层缝合,石膏托外固定6周。结果:以术后局部功能恢复情况和术后影像学检查综合判定疗效。优:79例,良:3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97.7%。术后无伤口感染和骨折再移位现象。结论:可吸收螺钉具有无需二次手术,减少患者痛苦,减少患者经济负担,尤其减少骨性关节炎发生的等优点。
张雪冰于燕春刘永
关键词:可吸收内固定螺钉固定棒关节内骨折
固定平台与旋转平台假体用于外翻膝的早期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比较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应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两型假体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骨关节外科由同一医师进行初次人工膝关节置换的17例(23膝)进行回顾性随访研究,其中男2例,女15例;年龄48~75岁,平均61.5岁。术前诊断为骨性关节炎14例(19膝),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4膝),所有膝关节有外翻畸形。其中9例(12膝)使用固定平台型假体(PFC Sigma),8例(11膝)使用旋转平台型假体(PFC Sigma RP)。术前和术后随访行KSS、HSS、WOMAC评分,测量关节活动度、胫股角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25个月。两组患者膝外翻畸形均得到矫正,术后末次随访的KSS、HSS、WOMAC评分及膝关节活动度、胫股角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其中固定平台组和旋转平台组在术后KSS、HSS、WOMAC评分以及胫骨角、膝关节活范围改善度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末次随访膝关活动范围固定平台组(101.8±8.8)°与旋转平台组(108.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旋转平台组没有发现垫片脱位,两组术后均无感染、腓总神经麻痹、脱位、膝关节不稳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未见假体骨溶解及松动发生。结论:外翻膝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使用旋转平台和固定平台型假体均能获得满意的早期临床效果,两者的近期临床疗效比较无明显差异。
周昆鹏张雪冰张国栋杨光齐欣
关键词:膝关节骨关节炎
中老年人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钙素测定的临床价值被引量:12
2015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各项生理机能均在不断衰退,因此导致骨代谢逐渐失衡,骨量不断减少,进而导致骨脆性不断增高,降低骨强度[1]。所以随着年龄的增高,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和骨折的发生率均表现出不断升高趋势。本次研究主要对中老年人实施骨钙素测定的临床价值和意义进行探讨,现报告如下。
刘永顾大伟殷国超李玉祥张雪冰
关键词:骨代谢生化标志物骨强度破骨细胞骨转换
探讨CT联合X线扫描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6
2016年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病的原因主要与年龄、身高、性别、增加腹压、不良体位、职业、受寒受湿等因素有关,腰椎间盘突出的主要发病年龄为30-50岁,平均手术年龄在40岁左右,男性的发病率是女性的5倍,在临床上,大约有1/3的患者在发病前会出现明显增加腹压的因素,腹压的增高,
张雪冰刘永李玉祥王博顾大伟殷国超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X线CT发病年龄手术年龄腹压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误诊6例分析被引量:3
2011年
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dermatofibrosarcoma protberans,DF-SP)是一种发生于皮肤真皮的低度恶性软组织肉瘤,临床上较少见,国内统计约占软组织肉瘤的5.5%。生长缓慢,易向周围组织浸润,术后复发率高。其组织学来源尚不明确。回顾总结了自1995年1月至2009年12月15例术后病理诊断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病例,术前6例误诊,误诊率达40%,现总结如下。
李玉祥刘永张雪冰张英伟王大伟刘飙
关键词: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临床误诊术后病理诊断术后复发率低度恶性皮肤真皮
“双克氏针皮肤推进”治疗皮缺损42例分析
2009年
目的介绍“双克氏针皮肤推进”这种新方法。方法采用2枚克氏针,在创面边缘外1.0cm的真皮下穿过。“U”形缝合于两枚克氏针外侧,根据皮肤具有弹性和延展性原理,分次皮肤推进,最终对合皮缘。结果本组42例采用上述方法进行手术,5~16d创面边缘对合,平均9d。结论“双克氏针皮肤推进”方法在治疗四肢皮肤缺损,尤其是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患者的后期创面愈合,疗效满意。
张雪冰于燕春刘永郭伟华王大伟何英敏李玉祥
关键词:皮缺损
罕见的颗粒肌母细胞瘤1例报告
2014年
颗粒肌母细胞瘤(Granular cell tumour)是一种少见软组织肿瘤,其在临床、放射学、超声检查往往不能确诊。本文总结吉林油田总医院经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的1例颗粒肌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病史资料、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肿瘤的认识并减少误诊。患者,男,29岁,无意中发现左腰部皮下肿物7天,因7天前出现左腰部刺痛,呈持续性,起初较轻,后呈进行性加重,以弯腰时明显,站时可稍缓锯。
李玉祥王博殷国超张雪冰顾大伟
关键词:病理组织学检查软组织肿瘤临床医师进行性加重左腰部CELL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被引量:15
2010年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又是老年人最常见骨折之一。自2007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疗效满意。
张雪冰于燕春何英敏刘永李玉祥王大伟
关键词:接骨板股骨粗隆间骨折骨质疏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