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刚
- 作品数:68 被引量:43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四川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2015年社区人群HIV哨点监测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社区人群HIV流行趋势及HIV感染者相关行为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凉山州社区人群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德昌县、宁南县和布拖县),调查对象为年龄≥ 15岁城镇和农村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按比例抽样,2010-2015年共需调查样本量14 092人次。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和血清学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和各年HIV感染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哨点监测完成调查共14 092人次,发现HIV感染者267人,2010-2015年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4%(70/2 162)、3.07%(72/2 345)、1.17%(28/2 399)、1.38%(33/2 400)、1.42%(34/2 391)和1.25%(30/2 395)。彝族聚集为主的布拖县HIV感染风险高于汉族聚集为主的德昌县和宁南县(OR=3.83,95%CI:2.25-6.52);增加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男性(OR=1.77,95%CI:1.30-2.40)、彝族(OR=4.40,95%CI:2.56-7.57)、离异或丧偶(OR=28.57,95%CI:4.56-178.95)、共用针具吸毒(OR=8.53,95%CI:3.99-18.25);降低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初中及以上学历(OR=0.59,95%CI:0.37-0.97)、固定性伴安全性行为(OR=0.21,95%CI:0.05-0.96)、临时性伴安全性行为(OR=0.46,95%CI:0.28-0.76)。结论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中HIV抗体阳性率较高。男性、彝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离异或丧偶、共用针具吸毒等因素增加社区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 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余刚廖强肖琳龚煜汉王科张素华翟雯雯张建新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感染哨点监测彝族
- 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2019年新报告HIV/AIDS病例首次CD4^(+)T淋巴细胞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
- 2022年
- 目的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简称凉山州)2010—2019年新报告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的首次CD4+T淋巴细胞(简称CD4)检测结果及其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在历年艾滋病病例报告数据库中筛选出2010—2019年新报告的HIV/AIDS病例,应用χ^(2)检验、Cochran-Amitage趋势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首次CD4的构成、变化趋势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9年完成首次CD4检测的病例为39 688例,占新报告病例的80.9%(39 688/49 078),各年完成比例呈上升趋势(Z=76.28,P<0.001);CD4≥450个/μl的占比最高,为39.2%,呈下降趋势(Z=-17.39,P<0.001),属于晚发现病例(<200个/μl)的占比最低,为13.9%,呈上升趋势(Z=13.00,P<0.001);与<20岁的病例相比,其他龄组(20~29岁、30~39岁、40~49岁和≥50岁)的病例更容易发生晚发现的情况(OR≥1.27和P<0.05);与咨询检测来源的病例相比,羁押场所(OR=0.79,95%CI:0.69~0.90)和孕产检(OR=0.86,95%CI:0.76~0.99)来源的病例则不易发生晚发现的情况。结论 2010—2019年凉山州新报告病例的首次CD4检测结果普遍偏高,占比较低的晚发现病例的比例呈上升趋势,新老感染者并存,需要进一步加强防控措施。
- 袁风顺唐雪峰余刚梁姝曾亚莉王菊何芳刘莉
- 关键词:HIV/AIDS
- 2019—2022年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感染状况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中男性就诊者梅毒的感染状况及其相关因素,为梅毒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2022年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的男性就诊者,开展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高危性行为等调查,并进行梅毒(TP)、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ELISA检测。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决策树模型进行统计分析,检验水准α=0.05。结果2019—2022年,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1525例,其中有效例数1468例,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5.88±14.14)岁;在婚占比65.87%;汉族占比58.45%。梅毒阳性率13.28%;HIV阳性率2.38%;艾滋病知识知晓率49.8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阳性与民族(与汉族比,其他民族OR=2.77,95%CI:2.02~3.77)、调查时间(与2019年比,2021年:OR=0.24,95%CI:0.14~0.41;2022年:OR=0.19,95%CI:0.11~0.32)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与不知晓比,知晓OR=0.38,95%CI:0.28~0.53)存在相关(P<0.05),决策树模型结果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决策树模型显示,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梅毒阳性与民族、调查时间和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存在相关。结论凉山州哨点医院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并且存在一定的高危性行为,造成梅毒等性病感染率较高,应针对该人群尽早制定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或治疗干预措施加强疾病宣传,有效预防和控制梅毒的传播。
- 王菊郑奕菲吉克春农买泓余刚王忠红王玉兵布格阿呷裴芳王世宇刘旖梅婷张瑜刘根体裴容
- 关键词:梅毒感染性病决策树模型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探讨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 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监测5 871人,农村未婚青年HIV阳性检出率为3.45%(201/5 833)。27.56%(1 607/5 833)的未婚青年有过外出打工史,性行为的发生率为31.72%(1 850/5 833),其中41.46%(767/1 850)发生过偶遇性行为,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仅为3.46%(64/1 850),5.04%(294/5 833)的未婚青年承认吸毒,其中34.35%(101/294)选择注射吸毒,共用针具比例高达84.16%(85/101)。感染者中外出打工、性行为、偶遇性行为、吸毒及注射毒品的比例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72、104.43、4.20、154.39、55.94,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彝族、文盲、外出打工、从未使用和有时使用安全套及共用针具是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性行为发生率高而安全套使用率低,吸毒者中普遍存在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具现象,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彝族男性感染风险更高。
- 张素华罗敏杨淑娟廖强王启兴余刚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未婚青年
- 凉山州HCV感染者吸烟饮酒情况分析
- 2024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HCV感染者吸烟饮酒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制定相应的关怀干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抽取德昌县和布拖县HCV感染者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一对一调查。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分析等方法。结果本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489份。其中382人(78.12%)吸烟,194人(39.67%)饮酒,开始吸烟年龄(18.69±5.72)岁,日吸烟量(17.79±7.30)支。与吸烟行为相关的变量中,男性(OR=56.744,95%CI:23.390~138.252)相较于女性、注射毒品(OR=4.302,95%CI:2.195~8.429)相较于性传播吸烟概率更高等。与饮酒行为相关的变量中,男性(OR=6.145,95%CI:2.027~18.627)相较于女性、HCV单独感染(OR=2.026,95%CI:1.354~3.032)相较于HIV/HCV合并感染饮酒概率更高等。同时吸烟饮酒行为的相关因素中,男性(OR=29.458,95%CI:7.044~123.197)相较于女性、共用注射器(OR=1.832,95%CI:1.144~2.932)相较于未共用注射器人群、未接受HCV治疗(OR=1.631,95%CI:1.002~2.657)相较于已进行HCV治疗人群、HCV单独感染(OR=2.674,95%CI:1.652~4.328)相较于HIV/HCV合并感染人群同时吸烟饮酒概率更高。结论HCV感染人群中,对于男性、曾经注射毒品、未接受HCV治疗、无HIV合并感染人群应重点关注,加强健康教育,做到戒烟戒酒。当进行疾病筛查或治疗时,对相应重点对象开展吸烟饮酒行为调查,实施动态管理,积极干预,以提高HCV治疗效果或延缓疾病进程。
- 余刚张玉莲吉克春农买泓王菊王忠红王玉兵布格阿呷裴芳王世宇刘旖梅婷张瑜刘根体裴容
- 关键词:丙型肝炎病毒吸烟饮酒
- 2017年凉山州吸毒人群艾滋病等血源性疾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不同地区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情况和流行因素,为该人群艾滋病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2017-04/06哨点监测期内,选取吸毒人群监测样本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和血清学调查,样本来源于强制戒毒所、社区、美沙酮门诊调查,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本次监测以男性、彝族、20~50岁、在婚、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以下为主,注射吸毒行为和共用针具行为美姑县最高,所占比例分别是81.60%和50.80%,吸毒后性行为最低的是西昌,所占比例是8.18%,各县最近1年,与配偶/同居者有性行为的人数所占比例较高,同时伴有少许的商业性性行为,并且存在从未使用安全套的情况,西昌HIV抗体确认结果阳性率最低(9.23%),HIV抗体确认结果阳性率最高的是越西、昭觉、美姑,阳性率分别为38.0%、33.20%和27.20%。梅毒阳性率最低的2位是美姑县和金阳县,分别为0.80%和1.20%,HCV抗体检测结果阳性率最高的是越西县49.20%,最低的是金阳县20.00%。结论注射吸毒和共用针具行为及吸毒后性行为是感染HIV、梅毒、丙肝的主要因素;其次,安全性性行为能减少HIV、梅毒、丙肝的性传播。安全套宣传和发放/艾滋病咨询与检测、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清洁针具提供/交换、同伴教育均是预防艾滋病传播的良好方式。
- 王科余刚尹碧波王菊
- 关键词:吸毒人群哨点监测艾滋病
- 应用BED-CEIA方法估算四川省凉山州2013年多类人群HIV-1新发感染率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根据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2013年吸毒人群、女性阳性者子女、阳性者配偶或性伴、孕产妇和临床病人艾滋病病毒(HIV)的感染状况,估算新发感染率。方法对凉山州2013年病例报告新发现的所有HIV-1感染者样本进行BED-CEIA HIV IgG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 HIV-1 incidence capture enzyme immunoassay,BED-CEIA)检测,并结合流行病学背景资料,估算多类监测人群的HIV新发感染率。结果在五类人群中,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均处于最高水平,分别为2.94%和1.65%;其次是女性阳性者子女,HIV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分别为2.23%和1.25%;阳性者配偶或性伴的HIV感染率为0.93%,新发感染率为0.26%;临床病人的HIV感染率为0.51%,新发感染率为0.31%;孕产妇的HIV感染率和新发感染率最低,分别为0.39%和0.25%。结论吸毒人群仍然是凉山州艾滋病防控的重点人群,同时也应关注艾滋病病毒的家庭内传播,尤其是母婴传播,在凉山州艾滋病已从高危人群蔓延到一般人群,艾滋病防控的力度和广度应继续加强。
- 梁鹏艳龚煜汉廖强余刚王科王菊尹碧波杨淑娟张建新赵庆革王启兴
- 关键词:BEDHIV-1艾滋病病毒
- 基于健康信念模式的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7
- 2021年
- 目的基于健康信念模式(HBM)分析四川省凉山州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为开展针对性依从性教育提供科学思路。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纳入72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面对面进行访谈,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治疗现状、基于HBM的依从性认知情况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723名调查对象接受了调查,其中87.55%的调查对象艾滋病临床试验小组(ACTG)依从性指数在95分及以上,总体服药依从性较好。感知到益处(β=1.568,P<0.05)与自我效能(β=1.742,P<0.05)是HIV/AIDS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自我效能与感知到益处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683(P<0.05)。结论基于HBM,通过增强患者自我效能以及对疾病和其治疗的认知可以提高HIV/AIDS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 黄玉玲贾思艳杨淑娟吉克春农钟世勇高建美余刚王菊李天露余彬杨一挥唐雪峰
-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健康信念模式依从性
- 四川凉山州彝族聚居区2011-2015哨点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对2011年到2015年期间凉山州彝族聚居区孕产妇哨点HIV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当地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5年每年4-6月在彝族聚居地昭觉县和布拖县监测哨点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采样进行监测。结果 2011年到2015年监测并调查了孕产妇共3506例。2011年到2015年,各年HIV阳性检出人数分别为35人、82人、44人、38人和53人,检出率分别为5.74%(35/610)、10.30%(82/796)、6.77%(44/650)、5.85%(38/650)和6.63%(53/800),持续高流行状态,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趋势=1.31,P=0.25)。年龄在30岁以上(OR=1.54,95%CI=1.04-2.28),丈夫前往外地打工或经商(OR=1.45,95%CI=1.04-2.28)、丈夫患有性病(OR=2.89,95%CI=1.64-5.08)能增加感染HIV的风险;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是感染HIV的风险较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较低(OR=0.36,95%CI=0.15-0.90)。结论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在一般人群中扩散趋势严峻。
- 杨淑娟王启兴杨超余刚肖琳廖强边绍勇张建新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孕产妇哨点监测
- 四川省凉山州2007-2012年各类人群HIV检出情况分析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2007-2012年艾滋病检测工作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扩大艾滋病检测工作策略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据,分地区和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凉山州HIV检测量分别为21 056、113 525、248 400、317 863、714 050、679 256例。7年的增长幅度达到3 125%。HIV检出阳性率为2.73%、4.10%、1.72%、1.72%、0.54%、0.56%,呈下降趋势。凉山州城市地区、疫情高发县、疫情低发县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87%,1.26%,0.43%。高暴露风险人群、自愿咨询检测人群、一般大众人群的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59%,7.20%,0.60%。高暴露风险人群中性病门诊就诊者、娱乐场所从业人员、HIV阳性者的配偶/固定性伴、吸毒人群、羁押场所人群等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0.65%,0.52%,3.89%,10.95%,3.60%。结论凉山州HIV检测工作进展显著,在部分人群中HIV检出阳性率较高,应继续将吸毒人群、羁押人群、阳性者配偶/固定性伴作为艾滋病检测工作的重点。
- 龚煜汉王启兴南磊马兆瑾尹碧波边仕超廖强肖琳王科余刚张广刘中夫
- 关键词:HIV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