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廖强

作品数:87 被引量:474H指数:13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成都市科技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79篇医药卫生
  • 6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艾滋病
  • 18篇病毒
  • 16篇HIV
  • 14篇哨点监测
  • 12篇彝族
  • 11篇艾滋病病毒
  • 8篇影响因素
  • 7篇HIV感染
  • 6篇抗病毒
  • 6篇抗病毒治疗
  • 6篇健康
  • 6篇病毒治疗
  • 5篇血压
  • 4篇缺陷综合征
  • 4篇中学生
  • 4篇综合征
  • 4篇流行病
  • 4篇流行病学
  • 4篇免疫缺陷
  • 4篇免疫缺陷综合...

机构

  • 54篇凉山彝族自治...
  • 37篇四川大学
  • 15篇四川省疾病预...
  • 14篇凉山州疾病预...
  • 13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中山大学
  • 2篇德昌县疾病预...
  • 2篇凉山彝族自治...
  • 2篇西昌市疾病预...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复旦大学
  • 1篇香港中文大学
  • 1篇重庆市疾病预...
  • 1篇成都市疾病预...
  • 1篇北京市顺义区...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 1篇凉山卫生学校
  • 1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82篇廖强
  • 37篇王启兴
  • 34篇龚煜汉
  • 33篇王菊
  • 33篇余刚
  • 32篇王科
  • 23篇边仕超
  • 22篇肖琳
  • 19篇张建新
  • 15篇杨淑娟
  • 14篇南磊
  • 14篇刘茜
  • 13篇尹碧波
  • 10篇张素华
  • 9篇马阿依
  • 8篇廖如珺
  • 8篇马兆瑾
  • 8篇游璐
  • 7篇李朝英
  • 7篇张广

传媒

  • 30篇预防医学情报...
  • 13篇现代预防医学
  • 13篇中国艾滋病性...
  • 5篇中华流行病学...
  • 4篇职业与健康
  • 4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学校卫生
  • 2篇公共卫生与预...
  • 2篇保健医学研究...
  • 1篇疾病监测
  • 1篇复旦学报(医...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年份

  • 1篇2025
  • 2篇2024
  • 4篇2023
  • 6篇2022
  • 7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15篇2017
  • 5篇2016
  • 5篇2015
  • 8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4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8
8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凉山州彝族聚居区2011-2015哨点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对2011年到2015年期间凉山州彝族聚居区孕产妇哨点HIV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当地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5年每年4-6月在彝族聚居地昭觉县和布拖县监测哨点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采样进行监测。结果 2011年到2015年监测并调查了孕产妇共3506例。2011年到2015年,各年HIV阳性检出人数分别为35人、82人、44人、38人和53人,检出率分别为5.74%(35/610)、10.30%(82/796)、6.77%(44/650)、5.85%(38/650)和6.63%(53/800),持续高流行状态,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趋势=1.31,P=0.25)。年龄在30岁以上(OR=1.54,95%CI=1.04-2.28),丈夫前往外地打工或经商(OR=1.45,95%CI=1.04-2.28)、丈夫患有性病(OR=2.89,95%CI=1.64-5.08)能增加感染HIV的风险;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是感染HIV的风险较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较低(OR=0.36,95%CI=0.15-0.90)。结论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在一般人群中扩散趋势严峻。
杨淑娟王启兴杨超余刚肖琳廖强边绍勇张建新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HIV孕产妇哨点监测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影响因素多重对应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分析凉山州地区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6年布拖县、昭觉县、甘洛县、金阳县、越西县5个彝族聚集县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统计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结果 2011-2016年共检测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9 262人,阳性检出率2.98%(276/92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1.60,95%CI=1.21~2.11)、文盲(OR=3.38,95%CI=2.27~5.03)、小学(OR=1.94,95%CI=1.36~2.77)、外出务工(OR=1.61,95%CI=1.20~2.15)、注射吸毒(OR=1.60,95%CI=1.21~2.11)的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感染HIV的风险相对较高。多重对应分析显示外出务工、性行为、注射吸毒、23~25岁与HIV阳性之间有较强的关联。结论凉山州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感染因素多样化。针对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的防控需着眼于全局,多方面介入,将艾滋病防治与治愚、治毒、治穷结合起来。
吉克春农裴容杨淑娟余刚南磊王启兴廖强肖琳张素华张建新边绍勇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
关键词:HIV青少年彝族哨点监测
2010-2013年四川省凉山州吸毒人群艾滋病监测分析被引量:13
2015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吸毒人群2010 2013年间的艾滋病流行趋势及其行为变化,探讨艾滋病传播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干预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每年在同一时间、哨点采用同样的抽样方法对目标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分析艾滋病病毒(HIV)抗体及梅毒、丙型病毒性肝炎等检测结果,并调查其艾滋病知晓率、注射毒品、商业性行为等高危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结果 2010 2013年,凉山州各哨点吸毒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均有显著提高(P<0.01),最高的越西哨点平均达到94.5%。除甘洛(χ2=6.269,P=0.099)、西昌(χ2=7.413,P=0.067)外,吸毒人群的共用针具比例在凉山州的哨点有所降低。除美姑县吸毒人群的HIV感染率略有所下降(χ2=19.166,P<0.01),HIV感染率在其他不同哨点不同年度的变化不一。结论 20102013年凉山州吸毒人群中艾滋病流行趋势进入平稳持续阶段,该人群中传播艾滋病的危险因素仍广泛存在。应提高防病意识,继续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美沙酮维持治疗、清洁针具交换和推广使用安全套等干预工作。
朱言蹊龚煜汉王启兴王科廖强王菊余刚尹碧波李洋亚刘中夫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吸毒者
汶川震后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被引量:26
2008年
目的了解"5·12"汶川大地震后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需求分析。方法选取汶川大地震后灾区的1所中学,采用自填问卷方式。对该中学20个班(毕业班除外)共980名中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结果中学生抑郁、焦虑和PTSD阳性率分别为35.4%、51.7%和44.3%,有42.7%的中学生主观上有心理咨询服务需求。女生在抑郁、焦虑、PTSD和心理咨询服务需求上高于男生。结论中学生中存在反映情绪障碍的心理问题。震后女生在心理影响程度和范围上均高于男生。应针对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情况,及时开展有效的心理疏导工作。
温圆圆张建新刘德辉于肖楠廖强都佳赵天骄徐海岗裴晓迪沈丽琴李朝英陈磊
关键词:汶川地震中学生心理健康
2005-201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及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19
2020年
目的分析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生存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相关信息,选取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的艾滋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为:2005—2015年在凉山州接受抗病毒治疗且年龄≥15周岁的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共14219例。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研究对象的年龄为(36.10±9.41)岁,其中男性10021例,占70.5%,感染途径以静脉吸毒为主(61.0%,8678例);至随访观察终止时间,依然在治者10001例(70.3%),死亡1425例(10.0%);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HR(95%CI值)=0.67(0.55~0.81)]、性感染途径[HR(95%CI值)=0.67(0.56~0.79)],CD4^+T淋巴细胞计数在200~350[HR(95%CI值)=0.41(0.35~0.47)]及≥350者[HR(95%CI值)=0.28(0.24~0.34)],是死亡的保护性因素,而开始治疗时患者临床分期Ⅱ期[HR(95%CI值)=0.70(0.58~0.84)],以及体重指数异常[HR(95%CI值)=1.75(1.50~2.03)]是死亡的危险因素(以上P值均<0.05)。结论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对提高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效果有重要意义,应进一步加强HIV感染者/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相关知识宣传教育,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还可通过营养支持的方式,增强患者体质,从而延长其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
姜雪赵燕吉克春农许佳莉余刚俞海亮王菊赵德才廖强甘秀敏刘中夫
关键词: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2009-201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经性传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暗娼人群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高危人群和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2]),也是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因此,通过对该地区设定暗娼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掌握当地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动态和流行因素。现将凉山彝族自治州2009-2015年国家规定的监测期(4-6月)内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肖琳翟雯雯杨淑娟王启兴余刚边绍勇廖强姚永娜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暗娼人群
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了解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的HIV感染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方法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5年共监测共9 536人,HIV的检出率分别为4.15%(74/1 784)、3.55%(69/1 941)、2.10%(41/1 949)、2.52%(47/1 862)和1.55%(31/2 000),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1.34)、彝族(OR=2.60)、有外出打工史(OR=1.75)、最近1年有不安全性行为(OR=1.72)、有吸毒史(OR=6.07)和拒答是否吸毒(OR=2.84)均能增加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小学文化(OR=0.61)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8)能降低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结论凉山州未婚青少年群体HIV感染形势严峻,彝族、男性、不安全性行为和吸毒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
余刚杨淑娟王启兴张素华廖强肖琳罗敏张建新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HIV哨点监测未婚青少年农村
凉山州德昌县慢性疾病负担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德昌县常住居民的慢性传染性及非传染性疾病的疾病负担、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慢性疾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于2023年6至7月在凉山州德昌县10个乡镇与2个街道的居民开展问卷调查,结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2022年德昌县报告的人群死因信息,对当地慢性传染性、非传染性疾病造成的死亡及寿命损失、受访人群4大类慢性病患病及相关因素、行为认知等进行调查。采用Excel 2007、SPSS 27.0软件,以过早死亡寿命损失年(Years of life lost,YLL)、自述患病情况、最近1年医疗费用等指标对疾病负担进行描述,对计数资料以率、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等形式进行统计描述。结果2022年德昌县共计监测到全人群死亡率为537.41/10万,其中根本死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人群死亡率为404.32/10万,慢性传染性疾病的人群死亡率为2.29/10万。根本死因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死亡人口占全死因人口数的72.49%,且其造成的死亡率为404.32/10万,造成的累计YLL为12119.52人年。其中心血管系统疾病产生的YLL率最高(3043.25/10万),其次为恶性肿瘤(1616.00/10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860.06/10万)及糖尿病(42.80/10万)。6435名现场受访者中,过去1年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住院的占总住院人群的34.10%,自述有慢性病的人群医疗负担费用中位数为7000元,高于其他人群的此类费用(P<0.05)。男性、汉族、高年龄组、低学历组和城镇人口相对其他人群而言的慢病自述患病率更高(P均<0.05)。受访者中BMI超重的占31.13%(2003/6435),肥胖的占11.76%(757/6435);现有吸烟者占比33.66%(2166/6435),另有16.44%(1063/6435)的受访者表示经常被动吸二手烟;14.22%(915/6435)的受访者每周饮酒1~2次,6.31%(405/6435)的受访者每周饮酒3次以上;男性吸烟饮酒率均远大于女性,BMI较高、吸烟�
白雪飞陈傲兰张映朱天宇崔健岳倩邱贵明廖强
关键词: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疾病负担
凉山州2011-2014年女性艾滋病报告病例中新发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了解2011-2014年凉山州彝族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情况,分析传播途径,探讨女性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4年凉山州各县市卫生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数据,应用BED捕获酶免疫法(BED-CEIA)进行新发感染检测,计算凉山州女性新发感染率,采用趋势χ~2检验和二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女性新发感染情况。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接受HIV检测的女性中共发现新近感染者1 246例。各年新发感染率[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1(0.18~0.24)%、0.28(0.25~0.31)%、0.43(0.38~0.47)%和0.46(0.41~0.51)%。女性新发感染者以彝族(91.22%)、已婚者(65.14%)、小学以下文化水平(62.48%)、农民(76.41%)为主。4年间经异性性行为传播感染的百分比分别为31.54%、46.40%、63.45%、80.62%,呈显著上升趋势(χ~2=154.737,P〈0.005)。非固定性伴的性行为发生率同样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7.89%、71.43%、78.57%、79.27%(χ~2=13.467,P〈0.005)。结论凉山州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经性接触传播成为最主要感染方式,艾滋病疫情亟待有效控制。
余刚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廖强南磊肖琳龚煜汉刘子贤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关键词:女性艾滋病病毒
2020年德昌县18~49岁城乡居民体质健康现状调查结果分析
2022年
目的 通过了解城乡居民体质健康现状,为地方政府制定辖区居民体育锻炼政策措施提供依据,以提高城乡居民身体素质。方法 于2020-10-20/2020-10-25,对德昌县18~49岁城乡居民实施现场体质测试,参照《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设定体质测试项目,采取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获取调查样本,采取现场测试的方法收集城乡居民体质健康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人群体质现状。结果 共计调查德昌县357名城乡居民;城乡居民体质达标率为90.20%,其中男性达标率91.72%,女性88.83%,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6.92,P=0.07);城镇居民达标率95.50%,农村居民达标率87.80%,城乡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1.23,P<0.01);18~24岁男性居民平均完成引体向上6.30个;25~49岁男性居民平均完成俯卧撑19.65个;18~49岁女性居民1 min平均完成仰卧起坐18.06个;18~24岁居民50 m跑平均成绩为9 s;25~49岁居民25 m×4往返跑的平均成绩为27.17 s;25~49岁城乡居民绕杆跑平均成绩为10.57 s;18~49岁城乡居民立定跳远平均成绩为164.84 cm;18~49岁城乡居民十字象限跳平均成绩为21.49 s;18~49岁城乡居民坐位体前屈平均成绩为10.51 cm。结论 德昌县城乡居民体质优良率相对较低,肌肉力量指标和速度指标相对较差,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扩大辖区居民体育锻炼场地面积、增加体育锻炼设施,持续培养体育锻炼社区指导员、定期开展国民体质健康监测,积极推进居民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
廖强朱天宇吉克春农张映邱贵明崔健廖如珺付立文阿都嫫李扎
关键词:体质青壮年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