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兴
- 作品数:69 被引量:431H指数:14
-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2006-2012年凉山州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通过分析凉山州2006-2012年各类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工作进展,为完善凉山州艾滋病检测服务工作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据,按不同类型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12年,凉山州医疗卫生机构HIV检测量分别为47576、21 056、113 525、248 400、317 863、714 050和679 256例,共计2 141 541例;检出HIV阳性数各年分别为747、576、4653、4 262、5 466、3 848和3 790例,共计23 349例;各年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1.57%、2.73%、4.10%、1.72%、1.72%、0.54%和0.56%,呈下降趋势。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HIV检测人数占总检测量的比例由2007年的0.89%,上升到2012年的39.33%,检出HIV阳性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的0.87%到23.83%;各级疾控机构HIV检测人数所占比例由2006年的100%下降到2012的22.44%,但2012年HIV阳性检出数所占总的HIV阳性检出数仍达65.15%。2006-2012年,凉山州各级疾控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县级以上综合医疗机构、乡镇、社区医疗机构、血站各年平均HIV阳性检出率分别为2.06%,0.17%,0.42%,0.15%和0.03%。结论凉山州艾滋病检测覆盖面逐渐扩大,检出HIV阳性数不断增加;自愿咨询检测仍将是主要发现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的主要途径。
- 王启兴龚煜汉南磊廖强肖琳边仕超马兆瑾王科王菊李洋亚余刚张广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 四川省凉山州2011-2014年HIV新发感染人群传播途径分析被引量:17
- 2017年
- 目的了解凉山州2011-2014年艾滋病病毒(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及变化趋势,为进一步改善该州艾滋病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整理2011-2014年凉山州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监测数据,通过HIV BED捕获酶免疫测定法(BED-CEIA)检测出新发现的HIV感染者样本中的新发感染者,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经注射吸毒传播的比例,由2011年56.9%(190/334)降至2014年33.2%(248/747),经性途径感染艾滋病的比例由2011年37.1%(124/334)升至2014年58.5%(437/747),母婴传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0.6%(2/334)、2.8%(18/634)、3.5%(29/818)和1.6%(12/747)。HIV新发感染人群主要集中在男性,分别为66.5%(222/334)、58.5%(371/634)、58.6%(479/818)和59.2%(442/747);已婚人群占多数,未婚人群所占比例由2011年14.4%(48/334)升至2014年27.6%(206/747);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人群分别为62.9%(210/334)、62.3%(395/634)、60.0%(491/818)和86.5%(646/747)。结论凉山州HIV新发感染人群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由注射吸毒逐渐转变为性传播途径为主。应继续关注吸毒人群的干预,同时加大力度倡导并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 王启兴张素华杨淑娟廖强余刚姚永娜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1-2013年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及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目的 分析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相关行为特征,探讨艾滋病在该人群中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和整理,采用 χ2检验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2011-2013年监测5 871人,农村未婚青年HIV阳性检出率为3.45%(201/5 833)。27.56%(1 607/5 833)的未婚青年有过外出打工史,性行为的发生率为31.72%(1 850/5 833),其中41.46%(767/1 850)发生过偶遇性行为,安全套的坚持使用率仅为3.46%(64/1 850),5.04%(294/5 833)的未婚青年承认吸毒,其中34.35%(101/294)选择注射吸毒,共用针具比例高达84.16%(85/101)。感染者中外出打工、性行为、偶遇性行为、吸毒及注射毒品的比例均高于非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8.72、104.43、4.20、154.39、55.94,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男性、彝族、文盲、外出打工、从未使用和有时使用安全套及共用针具是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性行为发生率高而安全套使用率低,吸毒者中普遍存在注射毒品和共用针具现象,文化程度低、流动性强的彝族男性感染风险更高。
- 张素华罗敏杨淑娟廖强王启兴余刚肖琳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未婚青年
- 凉山州彝族中小学生1985-2010年身高体重变化分析被引量:5
- 2012年
- 为掌握彝族青少年生长发育水平在社会变迁中发生的变化和社会发展所造成的生长发育长期变化趋势特点,探索彝族聚居地区儿童健康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及应对措施,根据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实施方案,2010年凉山州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开展了凉山州7~18岁彝族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并结合1985年凉山州彝族学生体质调研资料进行比较,分析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变化情况。
- 廖强马阿依王启兴贾刚邓明菊游璐
- 关键词:身高体重人体质量指数
- 一起有毒牛肝菌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调查一起婚宴聚餐后胃肠炎暴发的原因及危险因素,提出预防或干预措施。方法该次胃肠炎暴发病例的定义为2012年3月5日婚宴参加者中,出现恶心、呕吐、腹痛或腹泻症状者。从470名参加宴席者中随机选取140名,通过电话访谈,询问发病情况及食物暴露情况。对参加晚宴的140人开展回顾性队列研究,计算各种食物的危险性。采集剩余食物检测沙门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采集剩余未烹调的牛肝菌送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做形态学鉴定。结果140人中有85人患病(罹患率61%)。主要临床表现为恶心(89%)、呕吐(94%)、腹痛(53%)和腹泻(51%)。参加3月5日晚宴者中,食用牛肝菌的罹患率(69%)高于不食用者的罹患率(18%)(RR=3.8,95%CI:1.5~9.2)。其余各种食物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剩余菜品沙门菌、志贺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均阴性。菌类形态学鉴定显示共有7种牛肝菌,其中3种有毒。牛肝菌购自某商店门市部,而后者收购于周边县村民手中。结论该次中毒系由于混入有毒牛肝菌所致。建议在蘑菇采摘地区加强针对相关人员的科普宣传及提高收购部门识别毒蘑菇的能力,避免中毒事件发生。
- 孙亚军袁伟刘伦光张丽杰施国庆王启兴
- 关键词:蘑菇中毒食源性疾病队列研究
- 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偶遇性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影响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人群偶遇性行为的重要因素,以更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干预对象开展干预工作。方法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包对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人群艾滋病综合监测数据进行统一处理。结果年龄较大、已订婚或已举行结婚仪式、文化程度较低、最近1年有外出务工史、有注射吸毒行为、不知晓艾滋病相关知识、婚前性行为态度相对开放的男性调查对象更容易发生偶遇性行为。结论农村未婚青少年人群HIV感染形势严峻,应根据研究结果针对性开展偶遇性行为干预工作。
- 许濒月栾荣生南磊龚煜汉尹碧波阿力拉曲曾虹李阿沙张燕斌苦约哈王启兴
- 关键词:HIV未婚青少年农村
- 凉山州部分彝族人群2011年HIV耐药警戒线监测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目的 分析凉山州部分彝族人群2011年艾滋病病毒1型(HIV-I)在未治疗的感染人群中耐药毒株变异情况,为指导抗病毒治疗、评价治疗效果、合理调整治疗方案和制定应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129例25岁以下新确诊的HIV阳性血清样本,用In-house方法 进行基因型耐药检测。共91例扩增测序成功,检测耐药传播相关的耐药突变,并分析其相关的亚型及其比例。结果 91例样本中,没有针对PR区的主要耐药性基因突变,但有7例样本存在针对RT区耐药性基因突变,4例为交叉突变(T215Y和V179E),3例为单一突变(T215Y、V179D和P225H),导致对齐多夫定(AZT)和司坦夫定(D4T)不同程度的耐药。RT区耐药株流行率为5.43%(7/129),属于中等流行水平(5%~15%)。91例样本中,CRF07-BCⅡ型所比例最大,达91.21%(83/91),B亚型仅占8.79%(8/91)。结论 凉山州部分彝族人群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新发现HIV-1感染者中,已出现pol区耐药突变株,且传播水平达中度流行状态,需进一步加强抗病毒治疗患者的用药督导,提高其用药依从性,并持续性监测该地区抗病毒治疗人群的耐药情况。
- 杨洪苏玲王启兴袁丹秦光明刘红露梁姝肖林杨文
- 关键词:彝族人群艾滋病病毒耐药性
- 四川凉山州彝族聚居区2011-2015哨点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对2011年到2015年期间凉山州彝族聚居区孕产妇哨点HIV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当地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5年每年4-6月在彝族聚居地昭觉县和布拖县监测哨点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采样进行监测。结果 2011年到2015年监测并调查了孕产妇共3506例。2011年到2015年,各年HIV阳性检出人数分别为35人、82人、44人、38人和53人,检出率分别为5.74%(35/610)、10.30%(82/796)、6.77%(44/650)、5.85%(38/650)和6.63%(53/800),持续高流行状态,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趋势=1.31,P=0.25)。年龄在30岁以上(OR=1.54,95%CI=1.04-2.28),丈夫前往外地打工或经商(OR=1.45,95%CI=1.04-2.28)、丈夫患有性病(OR=2.89,95%CI=1.64-5.08)能增加感染HIV的风险;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是感染HIV的风险较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较低(OR=0.36,95%CI=0.15-0.90)。结论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在一般人群中扩散趋势严峻。
- 杨淑娟王启兴杨超余刚肖琳廖强边绍勇张建新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孕产妇哨点监测
- 2004~2008年凉山彝族自治州肺结核疫情分析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为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肺结核的流行状况和规律,为制定肺结核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凉山州2004~2008年肺结核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8年凉山州共报告肺结核21596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03.73/105,占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总数的20.06%,位居法定报告传染病中第2位。1季度和2季度为发病的高发季节,并且高发地区为彝族聚集地。男性发病高于女性,两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发年龄段为20~30岁和60岁以上,主要发病人群为农民。结论凉山州肺结核疫情较重,应将其作为疾控工作的重点,加强对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和检测,提高高危地区新生儿的卡介苗接种率,从而有效的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蔓延。
- 罗进杨淑娟王启兴
- 关键词:肺结核疫情
- 四川省凉山州2007-2012年各类人群HIV检出情况分析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2007-2012年艾滋病检测工作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扩大艾滋病检测工作策略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采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内的"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导出的HIV检测数据,分地区和人群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2年,凉山州HIV检测量分别为21 056、113 525、248 400、317 863、714 050、679 256例。7年的增长幅度达到3 125%。HIV检出阳性率为2.73%、4.10%、1.72%、1.72%、0.54%、0.56%,呈下降趋势。凉山州城市地区、疫情高发县、疫情低发县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1.87%,1.26%,0.43%。高暴露风险人群、自愿咨询检测人群、一般大众人群的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5.59%,7.20%,0.60%。高暴露风险人群中性病门诊就诊者、娱乐场所从业人员、HIV阳性者的配偶/固定性伴、吸毒人群、羁押场所人群等HIV检出阳性率分别为0.65%,0.52%,3.89%,10.95%,3.60%。结论凉山州HIV检测工作进展显著,在部分人群中HIV检出阳性率较高,应继续将吸毒人群、羁押人群、阳性者配偶/固定性伴作为艾滋病检测工作的重点。
- 龚煜汉王启兴南磊马兆瑾尹碧波边仕超廖强肖琳王科余刚张广刘中夫
- 关键词:HIV高危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