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颂

作品数:33 被引量:280H指数:12
供职机构: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医药卫生
  • 5篇农业科学
  • 1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伊蚊
  • 8篇白纹伊蚊
  • 5篇综合征
  • 4篇蚊虫
  • 4篇抗药
  • 4篇抗药性
  • 3篇淡色库蚊
  • 3篇登革热
  • 3篇肾综合征
  • 3篇肾综合征出血...
  • 3篇综合征出血热
  • 3篇聚集性
  • 3篇库蚊
  • 3篇病媒
  • 3篇病媒生物
  • 3篇出血热
  • 2篇血小板
  • 2篇血小板减少
  • 2篇血小板减少综...
  • 2篇鼠密度

机构

  • 29篇浙江省疾病预...
  • 2篇浦江县疾病预...
  • 2篇中国疾病预防...

作者

  • 29篇郭颂
  • 18篇龚震宇
  • 18篇凌锋
  • 18篇侯娟
  • 14篇王金娜
  • 12篇孙继民
  • 12篇吴瑜燕
  • 11篇张蓉
  • 10篇任江萍
  • 10篇施旭光
  • 3篇陈恩富
  • 3篇陆烨
  • 2篇林君芬
  • 2篇杨章女
  • 2篇吴红照
  • 2篇黄文忠
  • 2篇孟凤霞
  • 1篇傅桂明
  • 1篇郭玉红
  • 1篇鲁亮

传媒

  • 15篇中国媒介生物...
  • 4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国人兽共患...
  • 2篇中华地方病学...
  • 1篇健康博览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年份

  • 5篇2024
  • 3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浙江省鼠密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病率的影响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分析浙江省鼠密度对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发病率的影响,为疾病防制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浙江省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的鼠密度监测资料及HFRS发病率资料,应用Spearman相关以及线性回归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浙江省近10年年平均鼠密度为0.88%,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总捕鼠数的51.16%;鼠密度与滞后1-4个月的HFRS发病率有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247、0.369、0.328和0.213(P〈0.05),回归系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2=0.106、0.167、0.134和0.067,P〈0.05)。鼠密度每增加1%,滞后1-4个月的HFRS发病率分别增加0.326/10万、0.409/10万、0.367/10万和0.258/10万。结论浙江省鼠密度影响HFRS发病率,主要体现为滞后效应,应长期开展鼠密度监测,科学实施灭鼠防鼠工作。
王金娜凌锋孙继民张蓉郭颂吴瑜燕侯娟傅桂明龚震宇
关键词:鼠密度肾综合征出血热
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的调查研究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白纹伊蚊种群中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的感染状况及其基因型别,为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的生物防制提供依据。方法用诱蚊灯法和人诱法采集浙江省中东部地区的白纹伊蚊雌性成蚊,PCR扩增沃尔巴克氏体的wsp基因,测序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在6个白纹伊蚊采样点(杭州市、宁波市、嵊泗县、义乌市、丽水市和温州市)捕获白纹伊蚊雌性成蚊共192只,各个白纹伊蚊种群的沃尔巴克氏体核酸阳性率在25.0%~96.9%之间。获得11个wsp单倍型序列,序列长度在581~605 bp之间,碱基A、T、G、C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1.4%、31.1%、21.5%和16.0%。各个wsp核酸序列的同源性在76.5%~99.8%之间,对应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66.2%~100%之间。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1个单倍型序列被划分在2个超级组别(A组和B组)中,超级组别A属于w Alb A型沃尔巴克氏体,超级组别B属于w Alb B型沃尔巴克氏体。结论浙江省中东部白纹伊蚊普遍感染沃尔巴克氏体,其基因型为wAlbA和wAlbB型。
郭颂凌锋王金娜吴瑜燕侯娟龚震宇
关键词:白纹伊蚊共生菌沃尔巴克氏体WSP基因
浙江省2017年家蝇抗药性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家蝇对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性现状,为蝇类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7年5-10月在浙江省湖州、嘉兴、绍兴、台州、义乌、丽水、舟山、衢州、温州、金华、杭州和宁波市12个监测点采集家蝇成虫,带回饲养室饲养;采用点滴法测定家蝇对6种常用化学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 12个监测点家蝇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氯菊酯、DDVP和残杀威的半数致死量(LD50)分别为0.003 0~3.281 8、0.005 1~0.262 6、0.003 1~0.425 3、0.010 0~40.409 2和0.044 7~>160.000 0μg/♀,抗性倍数分别为0.8~911.6、3.6~291.8、6.3~39.4、1.4~892.0和1.9~>538.2倍;杭州种群对三氯杀虫酯的LD_(50)为1.547 8μg/♀,抗性倍数为7.2倍。结论浙江省家蝇对常用杀虫剂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在今后蝇类防制工作中应根据监测结果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以预防或延缓抗药性的产生。
侯娟王金娜郭颂吴瑜燕龚震宇
关键词:家蝇抗药性
浙江省2011-2013年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40
2015年
目的了解2011-2013年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种群构成、密度及其变化趋势,为浙江省病媒生物防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蚊、鼠、蝇、蜚蠊分别采用诱蚊灯法、夹夜法、笼诱法和粘捕法进行监测。结果 2011-2013年浙江省蚊密度分别为1.52、1.33和1.62只/(灯·h),牲畜棚最高,以淡色/致倦库蚊为优势蚊种,占捕获总数的57.44%,高峰期为6-8月;蝇密度分别为8.77、5.67和3.47只/笼,2011-2012年以大头金蝇为主要优势蝇种,其次为家蝇,2013年则以家蝇为主要优势种,其次为大头金蝇;鼠密度分别为0.89%、0.81%和0.78%,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捕获总数的57.70%,全年均有鼠类活动;蜚蠊密度分别为0.54、0.37和0.35只/张,以德国小蠊为主要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88.42%。结论通过2011-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基本掌握了浙江省居民区病媒生物数量状态,建议各地市按照浙江省病媒生物流行的实际情况采取防控措施。
吴瑜燕龚震宇侯娟郭颂王金娜凌锋
关键词:病媒生物种群构成
2014—2022年浙江省一犬伤多人事件调查分析
2024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一犬伤多人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开展狂犬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统计2014—2022年浙江省一犬伤多人事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趋势χ^(2)检验、秩相关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4—2022年浙江省共报告546起一犬伤多人事件,2014—2018年报告数呈逐年上升趋势,2019年后逐渐下降。浙江省11个地(市)均报告一犬伤多人事件,嘉兴市最多189起(34.62%)。肇事犬以成年犬为主,470只(86.08%),53只(9.71%)犬有兽用狂犬病疫苗接种史。共对13只肇事犬的犬脑样本进行检测,其中12只犬脑的狂犬病病毒检测结果为阳性。共有2591例暴露者,均未感染狂犬病病毒。暴露者以农民为主,1074例(41.50%)。一犬伤多人事件数、累计暴露人数和平均每起事件暴露人数均与狂犬病病例数呈正相关(r_(s)>0,P<0.05)。2118例(81.84%)暴露者以Ⅲ级暴露为主,1812例(70.29%)暴露部位以下肢为主。Ⅲ级暴露者的狂犬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联合使用率为83.92%,且呈逐年下降趋势(Z=-3.107,P=0.002)。不同年龄段Ⅲ级暴露者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联合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083,P=0.029),0~<10岁组Ⅲ级暴露者最高,123例(87.86%)。Ⅱ级暴露者狂犬病疫苗的接种率为99.07%。结论浙江省一犬伤多人事件Ⅲ级暴露者的疫苗和被动免疫制剂的联合使用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需加强健康教育以提高狂犬病暴露后的规范处置率,一犬伤多人事件监测有助于人间狂犬病疫情的预测预警。
任江萍凌锋刘营郭颂施旭光孙继民
关键词:狂犬病疫苗被动免疫制剂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白纹伊蚊种群遗传多样性研究
2019年
目的应用微卫星标记分析中国南方沿海地区白纹伊蚊种群的遗传多样性,为媒介生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微卫星位点对浙江省杭州市、义乌市和宁波市、福建省龙岩市、广东省广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海南省海口市7个采样点的白纹伊蚊种群进行了遗传多样性检测和聚类分析。结果共检测微卫星位点7个,各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为5.429~7.571,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897~3.632,等位基因丰度(RS)为5.236~7.170,期望杂合度(HE)为0.538~0.637。各个群体近交系数(FIS)为0.008~0.332,表现为群体内杂合子不足,群体间分化系数(FST)为0.058,表明7个白纹伊蚊种群间的遗传变异为5.8%。邻接法聚类分析表明,浙江省杭州市和义乌市的白纹伊蚊种群构建成为1个分支,福建省和广东省的白纹伊蚊种群构成1个分支,广西壮族自治区和海南省的白纹伊蚊种群构成1个分支,且海南种群显示出较大的遗传变异。白纹伊蚊种群贝叶斯分支分析表明,可能的分支数为3个。结论中国南方沿海7个不同地理区域的白纹伊蚊种群在7个微卫星位点呈现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和中低水平的遗传分化,种群间遗传差异随着地理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郭颂凌锋王金娜吴瑜燕侯娟龚震宇
关键词:白纹伊蚊微卫星遗传分化
2006-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资料分析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的流行特征及现状,以期为全省鼠疫防控工作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自"鼠疫防治管理信息系统"收集2006-2020年浙江省动物间鼠疫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家栖鼠和野栖鼠密度,鼠种、蚤种检出及分布情况,宿主动物的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2006-2020年浙江省年均家栖鼠密度为3.99%,高于年均家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06、2007、2008、2009、2019、2020年;年均野栖鼠密度为4.52%,高于年均野栖鼠密度的年份有2013、2016、2017、2018、2019、2020年。2006-2020年共捕获173432只鼠形动物,隶属3目5科12属17种;在鼠种构成中,褐家鼠最多,占32.15%(55765/173432)。共检鼠107736只,染蚤鼠数为3885只,染蚤率为3.61%;获蚤数为9039匹,蚤指数为0.0839。浙江省各监测点共检测血清学样品172235份,检出阳性样品10份,分别为黑线姬鼠7份、臭鼩鼱2份和褐家鼠1份,滴度范围为1∶40~1∶320;共培养鼠肝、脾脏器163618份,均未分离到鼠疫菌。结论浙江省连续多年检出阳性宿主动物,仍需进一步规范鼠疫监测,做好防复燃和输入疫情的应急准备。
张蓉张宁孙继民刘营郭颂施旭光任江萍凌锋
关键词:鼠疫鼠密度流行病学风险评估
浙江省202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报告病例及蜱媒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22年
目的了解浙江省2021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流行病学特征及蜱媒监测情况。方法浙江省2021年SFTS病例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的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特征。2021年3-10月选择浙江省8个县(市、区)设置蜱媒监测点,利用人工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蜱法采集游离蜱和寄生蜱。利用Excel 2013、SPSS 17.0软件对全省SFTS病例和媒介监测数据进行整理、统计分析,运用ArcGIS 10.0软件绘制以区(县)为单位发病率地图。结果2021年浙江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85例,报告发病率为0.15/10万,病死率为8.24%(7/85)。病例分布于8个地市的23个县(市、区),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地区为金华市(27例)、台州市(27例)和宁波市(11例)。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4-10月,5-7月为发病高峰期。报告病例中男性和女性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47,P=0.246);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中位年龄67岁;职业以农民为主,占80.00%(68/85)。发病前2周有明确蜱叮咬史的病例占17.65%(15/85)。农村外环境游离蜱共采集590只,平均游离蜱密度为18.44只(/布旗·人工时);共计监测动物数量688只(头),采集蜱2406只,平均寄生蜱密度3.50只/宿主。结论浙江省SFTS以散发为主,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和农民。传播媒介游离蜱和寄生蜱密度较高。
张乾通孙继民凌锋施旭光任江萍郭颂张蓉刘营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浙江省2021年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掌握2021年浙江省登革热媒介伊蚊幼虫密度和季节消长情况,为城乡蚊虫及其相关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2021年4-11月浙江省伊蚊幼虫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样本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检验)分析不同区域年均布雷图指数(BI)差异。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类型积水容器阳性率差异。应用ArcMap 10.8软件绘制全省BI月分布图。结果2021年浙江省白纹伊蚊密度高峰期为5-10月,年均BI、容器指数(CI)分别为14.16和21.34%,BI和CI均呈双峰曲线,最高值均出现于6月。阳性积水类型主要为闲置容器(碗、瓶、缸、罐)、贮水池和缸盆以及盆景和水生植物。结论白纹伊蚊在浙江省城乡居民区广泛分布,夏秋季密度较高。建议各地深入开展城乡环境整治和居民健康教育,清除蚊虫孳生地,降低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的暴发流行风险。
郭颂凌锋刘营任江萍张蓉施旭光侯娟孙继民
关键词:白纹伊蚊布雷图指数登革热
2015-2019年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21
2021年
目的对浙江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为SFTS的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从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中获取2015-2019年浙江省SFTS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SFTS病例的时间、人群、地区分布特征。使用ArcGIS 10.2软件进行空间地图绘制,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检验。结果2015-2019年浙江省累计报告SFTS病例337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12/10万(0.08/10万~0.15/10万),其中男性163例,女性174例,男女性别比为0.94∶1;死亡35例,病死率10.39%。病例集中在4-10月,夏季为发病高峰。45岁以上中老年人为高发人群(94.66%,319/337),职业以农民为主(59.94%,202/337)。发病数居前3位的地区分别为台州市(143例)、舟山市(83例)和宁波市(33例),占病例总数的76.85%。每年波及县(区)数分别为13、17、19、24和18个。2018年绍兴市上虞区报告一起家庭聚集性疫情,共报告4例病例,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可能是重要传播因子。结论SFTS在浙江省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的中老年人,呈现明显的季节分布特征,应着重在高发地区、重点人群中开展宣传教育、监测及培训等防控措施。
施旭光孙继民刘营张蓉任江萍郭颂凌锋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聚集性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