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天东

作品数:18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艺术
  • 7篇文化科学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学

主题

  • 9篇电影
  • 3篇影片
  • 3篇数字出版
  • 3篇特吕弗
  • 3篇文化
  • 3篇媒介
  • 2篇叙事
  • 2篇中国电影
  • 2篇三重身份
  • 2篇身份
  • 2篇希区柯克
  • 2篇媒体
  • 2篇出版
  • 1篇当代电影
  • 1篇导演
  • 1篇电视
  • 1篇电影编剧
  • 1篇电影新浪潮
  • 1篇电影研究
  • 1篇电影业

机构

  • 17篇中国电影艺术...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暨南大学
  • 1篇西南交通大学
  • 1篇深圳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中国传媒大学
  • 1篇中央戏剧学院

作者

  • 17篇杨天东
  • 1篇周星
  • 1篇王婷
  • 1篇陶涛
  • 1篇石磊

传媒

  • 6篇电影新作
  • 4篇当代电影
  • 2篇中国出版
  • 2篇当代动画
  • 1篇编辑之友
  • 1篇电影
  • 1篇新闻春秋

年份

  • 1篇2025
  • 3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10
  • 3篇2009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纸媒生存策略探析
2014年
4月8日夜,有百年经营历史的三联韬奋书店悄然做出了一次重大改革:变身7X24小时书店。由此宣告,北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24小时书店诞生,伴随而来的是媒体和民众高度的参与热情。
杨天东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纸媒书店韬奋媒体
“浪潮”回响,澎湃依旧——纪念法国电影“新浪潮”五十周年被引量:1
2009年
可以说,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20世纪世界电影史上规模最广、影响最深、作用最大的电影运动。它是继上个世纪20年代先锋派、40年代末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之后,世界电影史的第三次电影创新运动。五十年后,回看这段历史,革命的激情不曾褪去,
杨天东
关键词:影片制作《电影手册》特吕弗
数据光晕的消散:近年中国电影的数据叙事与审美体验被引量:1
2024年
随着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出现,数据正成为我们描述与理解世界的关键。文章基于近些年中国电影的数据叙事实践,结合本雅明的“光晕”概念,探讨数据之于人类生活和生存的意义,分析电影中数据的感知形式,回应数据主义的相关议题。数据叙事是一种反身性的实践,即通过对数据的情节化组织、情感化表达与可视化呈现,不断调整观众的感官体验与感知比率,让观众以一种具身参与的方式直面数据光晕,打破数据资本主义的神话,最终,重新理解数据、人与世界的关系。
杨天东
关键词:中国电影
被复兴的吸引力与数字影像实践
2022年
与主流电影史关注叙事不同,汤姆·冈宁的吸引力电影美学重在阐发电影中的奇观现象,以及由此引发的观众感官的参与。本文认为,在数字技术时代,计算机、互联网在影像生产方面发挥了根本性作用,由此开启了后电影时代;伴随而来的,还有吸引力的复兴。文章从虚拟制作、互动影像、流媒体传播三个重要方面,对吸引力的数字影像实践进行分析,力求廓清数字影像技术的发生、形式与特征,为数字实践与理论总结提供观察与思考。
杨天东王婷
关键词:流媒体
重构在望 愿景可期--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业的高质量发展被引量:1
2021年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和蔓延,已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各行各业的复工复产,并不意味着按下播放键,将那些因为疫情耽搁的事情重新捡起来。疫情是触发点、快进键,促使创新科技长期、持续性地对国内外市场环境进行改变。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于电影业,是触及产业存亡的“危”,也是寻找产业腾飞的“机”。院线革命、网络电影弯道超车、制作云端化、放映体系重构、业态延伸、讲好中国故事等的讨论,都说明中国电影业的视野、周期、规模、迭代方式、速率、工业标准、传播策略、产业融合等,已被注入新的基因。如何理解和把握这些新基因,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我刊诚邀影视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中国电影业转型发展入手,结合全球语境与本土话语实践,共同想象后疫情时代的电影新业态。
本刊记者常江胡智锋石磊石磊杨天东
关键词:中国电影业疫情防控网络电影触发点弯道超车
文本与作者 创作与模式——黄剑东电视电影编剧风格分析
2010年
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马尔克斯说过,任何作家的前五部作品都是自传,这说明了艺术创作与艺术家的生活经验和生命经历的对应关系。同时,类型片的创作有着既定的模式,共享着成功的叙事策略。本文试图回到黄剑东艺术创作的起点——电视电影,通过对黄剑东个人生活经验和生命经历的分享、作品主题的选择以及创作技巧的心得分析,去观照艺术世界中那些常议常新的话题——文本与作者、创作与模式……
杨天东陶涛
数字出版新生态构建:“根茎”结构、超文本形式与全感官沉浸
2025年
在数字媒体时代,出版实践呈现出开放性、连接性与互动性的特征。文章基于文化生产、流通与接受的一般逻辑,分析数字技术对传统出版业的改造方式,旨在为理解数字媒体环境对出版业的深远影响提供“技术—文化”的阐述框架,助力构建与时俱进的数字出版理论和实践路径。
杨天东
关键词:数字媒体数字出版超文本
传统文化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研究——以“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1
2024年
本文基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以国家新闻出版署组织实施的“中国经典民间故事动漫创作出版工程”为深度个案,分析入选项目如何通过数字技术与传统美学元素,激活和传播中国经典民间故事,探索传统文化与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模式,助力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
杨天东
关键词:传统文化动漫创作
作为数字出版的H5动画——兼论本雅明的媒介思想被引量:2
2022年
本文以新媒体生产的H5动画为考察对象,将其纳入数字出版的范畴进行研究;并结合本雅明等人的媒介思想,探讨数字技术如何影响知识的生产与流通,进而生成新的知识文化。具体而言,本文首先比较传统出版的版面概念与数字出版的界面概念,描述H5动画的文本新形态;然后,简要考察媒介变迁引发的人类感知模式的变化,分析数字出版对个体感官的锻造与重组方式;最后,在本雅明的“分心的批评家”和“都市漫游者”基础上,提出“界面漫游者”概念,探讨数字出版实践如何生成新型数字主体并型塑数字交往模式。
杨天东
关键词:数字出版本雅明
数智时代的电影研究:物质性与数据本体论被引量:4
2024年
本文基于后人类主义与后电影的双重视角,考察数智时代电影的物质性实践及其观念形式。具体而言,我们需要研究计算机、互联网、智能体、数据、算力、算法等媒介、技术、物,分析它们之于电影产业与创作、电影美学与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同时,考虑到数据在“重新组织和理解人类文化经验”中愈发重要的作用,基于思辨与经验的双重逻辑,本文尝试提出“数据本体论”,开辟一条有别于传统人文研究的新路径。
杨天东
关键词:物质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