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仕超
- 作品数:38 被引量:221H指数:10
- 供职机构: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中国全球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四川凉山州彝族聚居区2011-2015哨点孕产妇艾滋病感染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对2011年到2015年期间凉山州彝族聚居区孕产妇哨点HIV感染和流行情况进行分析,为制定当地艾滋病的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到2015年每年4-6月在彝族聚居地昭觉县和布拖县监测哨点的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连续采样进行监测。结果 2011年到2015年监测并调查了孕产妇共3506例。2011年到2015年,各年HIV阳性检出人数分别为35人、82人、44人、38人和53人,检出率分别为5.74%(35/610)、10.30%(82/796)、6.77%(44/650)、5.85%(38/650)和6.63%(53/800),持续高流行状态,未呈现明显变化趋势(趋势=1.31,P=0.25)。年龄在30岁以上(OR=1.54,95%CI=1.04-2.28),丈夫前往外地打工或经商(OR=1.45,95%CI=1.04-2.28)、丈夫患有性病(OR=2.89,95%CI=1.64-5.08)能增加感染HIV的风险;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个体是感染HIV的风险较文化程度为小学及以下的较低(OR=0.36,95%CI=0.15-0.90)。结论凉山彝族自治州孕产妇HIV抗体阳性率较高,HIV在一般人群中扩散趋势严峻。
- 杨淑娟王启兴杨超余刚肖琳廖强边绍勇张建新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孕产妇哨点监测
- 彝族健康人群外周血T淋巴细胞正常参考值研究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凉山地区彝族青少年及成人CD3、CD4、CD8计数及CD4/CD8比值,初步建立彝族青少年及成人外周静脉血CD3、CD4、CD8淋巴细胞绝对数值和CD4/CD8比值的正常参考范围。[方法]对彝族健康人血标本进行现况调查,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分别进行比较,用Becton Dickinson公司生产的FAcscount自动化流式细胞仪进行CD4、CD8计数及CD4/CD8比值计算,并进行分析。[结果]CD4正常值在不同性别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部分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4正常平均值为865.77±304.54;CD8及CD4/CD8在不同性别之间及部分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D8计数平均值为674.28±273.63,CD4/CD8平均值为1.38±0.51。[结论]凉山彝族正常人群CD4淋巴细胞绝对值与美国CDC公布的结果相似,建议对彝族人群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CD4平均值的诊断临界值建议可采用500/mm3。
- 卫大英马名驹马志凌边仕超马兆瑾肖林潘璐毛木呷
- 关键词:CD4淋巴细胞计数彝族CD4/CD8比值流式细胞仪
- 四川省凉山州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影响因素多重对应分析被引量:5
- 2018年
- 目的分析凉山州地区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6年布拖县、昭觉县、甘洛县、金阳县、越西县5个彝族聚集县艾滋病哨点监测资料,采用Epidata 3.1软件和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的录入和整理,统计分析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和多重对应分析方法。结果 2011-2016年共检测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9 262人,阳性检出率2.98%(276/9262)。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男性(OR=1.60,95%CI=1.21~2.11)、文盲(OR=3.38,95%CI=2.27~5.03)、小学(OR=1.94,95%CI=1.36~2.77)、外出务工(OR=1.61,95%CI=1.20~2.15)、注射吸毒(OR=1.60,95%CI=1.21~2.11)的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感染HIV的风险相对较高。多重对应分析显示外出务工、性行为、注射吸毒、23~25岁与HIV阳性之间有较强的关联。结论凉山州14~25岁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形势严峻,感染因素多样化。针对彝族农村未婚青少年HIV的防控需着眼于全局,多方面介入,将艾滋病防治与治愚、治毒、治穷结合起来。
- 吉克春农裴容杨淑娟余刚南磊王启兴廖强肖琳张素华张建新边绍勇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
- 关键词:HIV青少年彝族哨点监测
- 2009-2015年凉山彝族自治州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3
- 2017年
-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省艾滋病疫情较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经性传播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的趋势-([1]),暗娼人群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高危人群和向一般人群传播的重要桥梁人群-([2]),也是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的重点人群。因此,通过对该地区设定暗娼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掌握当地暗娼人群中艾滋病流行动态和流行因素。现将凉山彝族自治州2009-2015年国家规定的监测期(4-6月)内暗娼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肖琳翟雯雯杨淑娟王启兴余刚边绍勇廖强姚永娜张素华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哨点监测暗娼人群
- 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HIV感染哨点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
- 2017年
- 目的了解2011-2015年凉山州农村未婚青少年的HIV感染状况,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控建议。方法按照凉山州艾滋病哨点监测方案进行资料收集,采用Epidata 3.1和SPSS 19.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 5年共监测共9 536人,HIV的检出率分别为4.15%(74/1 784)、3.55%(69/1 941)、2.10%(41/1 949)、2.52%(47/1 862)和1.55%(31/2 000),呈缓慢下降的趋势。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男性(OR=1.34)、彝族(OR=2.60)、有外出打工史(OR=1.75)、最近1年有不安全性行为(OR=1.72)、有吸毒史(OR=6.07)和拒答是否吸毒(OR=2.84)均能增加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小学文化(OR=0.61)和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OR=0.28)能降低研究对象感染HIV的风险。结论凉山州未婚青少年群体HIV感染形势严峻,彝族、男性、不安全性行为和吸毒是感染HIV的危险因素。
- 余刚杨淑娟王启兴张素华廖强肖琳罗敏张建新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哨点监测未婚青少年农村
- 吸毒、HIV感染者免疫球蛋白与正常人的比较被引量:1
- 2001年
- 卫大英马名驹边仕超肖林
- 关键词:免疫球蛋白吸毒人群艾滋病毒感染免疫球蛋白
- 凉山州2011-2014年女性艾滋病报告病例中新发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1-2014年凉山州彝族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情况,分析传播途径,探讨女性人群中艾滋病病毒(HIV)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1-2014年凉山州各县市卫生医疗机构的病例报告数据,应用BED捕获酶免疫法(BED-CEIA)进行新发感染检测,计算凉山州女性新发感染率,采用趋势χ~2检验和二分类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女性新发感染情况。结果 2011-2014年凉山州接受HIV检测的女性中共发现新近感染者1 246例。各年新发感染率[95%可信区间(CI)]分别为0.21(0.18~0.24)%、0.28(0.25~0.31)%、0.43(0.38~0.47)%和0.46(0.41~0.51)%。女性新发感染者以彝族(91.22%)、已婚者(65.14%)、小学以下文化水平(62.48%)、农民(76.41%)为主。4年间经异性性行为传播感染的百分比分别为31.54%、46.40%、63.45%、80.62%,呈显著上升趋势(χ~2=154.737,P〈0.005)。非固定性伴的性行为发生率同样呈上升趋势,分别为57.89%、71.43%、78.57%、79.27%(χ~2=13.467,P〈0.005)。结论凉山州女性艾滋病新发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经性接触传播成为最主要感染方式,艾滋病疫情亟待有效控制。
- 余刚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廖强南磊肖琳龚煜汉刘子贤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女性艾滋病病毒
-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2015年社区人群HIV哨点监测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 了解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凉山州)社区人群HIV流行趋势及HIV感染者相关行为特征的变化情况,探讨艾滋病传播的相关因素。方法 在凉山州社区人群省级艾滋病监测哨点(德昌县、宁南县和布拖县),调查对象为年龄≥ 15岁城镇和农村居民,采用多阶段、分层、按比例抽样,2010-2015年共需调查样本量14 092人次。采用问卷调查和血样采集收集调查对象社会人口学、行为学和血清学信息,采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人群和各年HIV感染的差异,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IV感染的相关因素。结果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哨点监测完成调查共14 092人次,发现HIV感染者267人,2010-2015年HIV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24%(70/2 162)、3.07%(72/2 345)、1.17%(28/2 399)、1.38%(33/2 400)、1.42%(34/2 391)和1.25%(30/2 395)。彝族聚集为主的布拖县HIV感染风险高于汉族聚集为主的德昌县和宁南县(OR=3.83,95%CI:2.25-6.52);增加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男性(OR=1.77,95%CI:1.30-2.40)、彝族(OR=4.40,95%CI:2.56-7.57)、离异或丧偶(OR=28.57,95%CI:4.56-178.95)、共用针具吸毒(OR=8.53,95%CI:3.99-18.25);降低HIV感染风险的相关因素包括初中及以上学历(OR=0.59,95%CI:0.37-0.97)、固定性伴安全性行为(OR=0.21,95%CI:0.05-0.96)、临时性伴安全性行为(OR=0.46,95%CI:0.28-0.76)。结论 2010-2015年,凉山州社区人群中HIV抗体阳性率较高。男性、彝族、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离异或丧偶、共用针具吸毒等因素增加社区人群感染HIV的风险。
- 姚永娜杨淑娟王启兴余刚廖强肖琳龚煜汉王科张素华翟雯雯张建新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HIV感染哨点监测彝族
- 凉山州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3
- 2018年
- 目的比较分析凉山州2011-2016年彝族与其他民族社区人群艾滋病哨点监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抽取德昌、宁南、布拖3个县作为社区人群艾滋病监测哨点。采用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和行为学特征,并对研究对象进行HIV抗体的血清学检测。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彝族和其他民族人群感染HIV的危险因素。结果在2011-2016年凉山州3个哨点县,共监测社区哨点人群共14 198人,其中彝族共4 149人(29.22%),检出HIV抗体阳性197例,阳性检出率为4.75%;汉族及其他民族共10 049例(70.78%),检出HIV阳性30例,阳性检出率为0.30%。在彝族人群中,有吸毒史[比值比(OR)=6.69,95%可信区间(CI):4.23,10.56],高危临时性行为(OR=1.72,95%CI:1.03,2.87)和寡居(OR=2.03,95%CI:1.10,3.75)的个体,感染HIV的风险均较高。而女性与男性相比(OR=0.62,95%CI:0.45,0.85),小学(OR=0.52,95%CI:0.36,0.74)、初中(OR=0.48,95%CI:0.25,0.94)、高中及以上(OR=0.27,95%CI:0.08,0.85)与文盲相比,感染HIV的风险均较低。在汉族人群中,有吸毒史能增加HIV感染的风险(OR=26.11,95%CI:5.70,119.72)。结论凉山州彝族比汉族及其他民族有更高的HIV感染风险,彝族的性观念和习俗及较低的教育程度,成为导致凉山州HIV传播和流行的重要社会文化因素。
- 杨淑娟翟雯雯吉克春农王启兴廖强余刚肖琳姚永娜龚煜汉王科王菊边仕超刘茜
- 关键词:彝族艾滋病
- 四川省2010-2014年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新发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22
- 2015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近年新报告1型艾滋病病毒(HIV-1)感染病例中,新发感染病例的流行特征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0-2014年各年第一季度,在四川省所有确证实验室检测确证为阳性的新报告病例的血清样本和相关信息,用BED发病捕获酶联免疫法(BED-CEIA)对血清样本进行检测,并根据社会人口学特征对新报告HIV病例及BED阳性病例分组并计算构成比,分析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2010-2014年各年第一季度,四川省新报告病例9445例,新发感染病例(BED阳性)2222人,阳性率为23.53%。各年分别为1702、1403、1761、2011和2568例,BED阳性率分别为22.80%(388人)、23.88%(335人)、22.71%(400人)、22.53%(453人)和25.20%(646人)。各年新报告病例均主要为男性,汉族和彝族为主,教育程度为初中或以下为主。近年来,>50岁人群新报告病例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传播途径从2010年的注射毒品(48.11%)和性传播(46.83%)并行,到2014年以性传播为主(73.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20岁年龄组)、民族(彝族)和传播途径(男男性行为)均是新发感染的影响因素。结论四川省青年、老年人群、彝族以及男男性行为人群中,HIV感染状况十分严峻,且存在快速传播危险,应加大防控力度。
- 苏玲肖林杨洪叶黎胡莹魏东兵边仕超袁丹周更生余佳刘红露秦光明梁莉梁姝
-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