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2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菌病
  • 7篇布鲁氏菌
  • 7篇布鲁氏菌病
  • 5篇血清
  • 5篇血清学
  • 4篇食品
  • 4篇食源
  • 4篇食源性
  • 3篇血清学检测
  • 3篇食源性致病菌
  • 3篇试管凝集
  • 3篇试管凝集试验
  • 3篇凝集
  • 3篇凝集试验
  • 3篇监测分析
  • 2篇血清学监测
  • 2篇饮用
  • 2篇源性疾病
  • 2篇中毒
  • 2篇人间布鲁氏菌...

机构

  • 23篇平顶山市疾病...

作者

  • 23篇王轶
  • 10篇罗学东
  • 10篇席慧霞
  • 7篇宋秋坤
  • 6篇李爱军
  • 5篇李艳艳
  • 5篇郭晏强
  • 4篇李宗瑾
  • 4篇王国琴
  • 3篇王慧晶
  • 3篇王孝文
  • 2篇王芳
  • 2篇郭建沂
  • 2篇吕锐利
  • 2篇王雨
  • 1篇石朝辉
  • 1篇罗学东
  • 1篇马西平
  • 1篇张俊杰
  • 1篇李军伟

传媒

  • 3篇现代预防医学
  • 3篇河南预防医学...
  • 3篇现代疾病预防...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2篇医学动物防制
  • 2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校医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消毒学杂...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卫生产业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2篇2024
  • 2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7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08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城市和农村生活饮用水中菌落总数平皿计数法测量不确定度的A类和B类评定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对城市和农村生活饮用水中菌落总数进行A类和B类不确定度评定,以提高实验室结果科学性。方法采用平皿计数法检测饮用水中菌落总数,按照JJF 1059.1-2012《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进行A类和B类不确定度评定。结果某城市和农村生活饮用水扩展不确定度分别为0.040 7和0.055 4,菌落总数报告分别为(45±4)CFU/ml和(5.1±0.6)CFU/ml(k=2.26,P=95%)。结论 A类和B类不确定度均应进行评定,可用多次重复性检测评定不确定度,在标准限值附近的样品应进行不确定度评定。
李宗瑾王轶郭晏强李爱军王慧晶
关键词:生活饮用水菌落总数不确定度
平顶山市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特征及防控建议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15-2019年食源性疾病事件流行特点及发生规律,为科学防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收集食源性疾病事件监测系统上报的事件信息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方法分析事件发生的季节、场所、原因、致病因素等特点。结果2015-2019年共上报食源性疾病事件31起,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381例,罹患率19.14%,病死率0.52%。第三季度为高发期,其中8月最高,占35.48%。发生场所主要为家庭,发病患者数最多的为农村宴席。发病患者数小于10例的事件占64.52%。不明原因引起的事件和发病患者数最多,化学性中毒事件罹患率和病死率最高。亚硝酸盐、毒蕈、致病微生物为主要致病原因。误食误用和加工储备不当为主要已知致病因素。结论食源性疾病事件高发季节仍是夏秋季,应加强重点时节及场所的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加强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
宋秋坤王慧晶王轶王孝文郭晏强李爱军
关键词:健康教育
一起农村宴席引起的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事件分析被引量:7
2021年
目的分析一起农村宴席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发生原因及可疑危险因素,为类似事件调查处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事件进行分析,借助实验室检测技术查找致病因素。结果260人参加宴席,发病62人,罹患率23.85%。患者主要症状为腹泻、发热;潜伏期最短2 h,最长35 h,平均18.5 h;50岁以上患者占46.77%。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椒盐大虾(OR=2.97)和凉拌猪头肉(OR=2.83)为可疑食品;脉冲场凝胶电泳分型(PFGE)结果显示,患者排泄物、可疑食物半成品、可疑物品中检出的肠炎沙门氏菌属同一克隆株。结论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结果判定,该起食物中毒事件是由肠炎沙门氏菌引起的。建议相关部门对农村餐饮机构加强监督和管理,加大对食品安全知识宣传力度,避免此类事件发生。
宋秋坤赵雯婧王轶郭晏强李爱军张璐
关键词:肠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不同血清学检测方法对人布鲁氏菌病诊断效能的比较研究
2024年
目的对比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T)、试管凝集试验(SAT)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IELISA)在人布鲁氏菌病诊断中的应用,为科学诊断提供技术依据。方法收集2021年1—12月平顶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布鲁氏菌病门诊就诊的疑似布病患者血清,对血清标本运用RBT、SAT和IELISA方法同时检测,以《布鲁氏菌病诊疗指南》中布鲁氏菌病确诊方法为诊断金标准将血清学检测结果与金标准进行比较,评价各组检测方法对人布鲁氏菌病的诊断价值。结果共采集228份血清标本,RBT、SAT及IELISA血清学检测阳性率分别为42.98%(98/228)、33.77%(77/228)和45.18%(103/228),RBT与IELISA的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22,P>0.05),SAT的阳性率均低于RBT(χ^(2)=6.921,P<0.05)和IELISA(χ^(2)=6.205,P<0.05);IELISA试验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约登指数和ROC曲线下面积最大,分别为89.90%、89.15%、89.47%、0.503和0.751。结论RBT、SAT和IELISA血清学检测方法均对人布鲁氏菌病检测有一定的价值,根据不同情况,建议RBT和IELISA的联合应用,可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布鲁氏菌抗体,为布鲁氏菌病的防治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值得推广应用。
王轶郭建沂李艳艳马广周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试管凝集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平顶山市852份食品中细菌性污染状况分析
2019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食品细菌性污染现状,为政府开展食源性疾病防控提供数据支持。方法2013年-2017年采集平顶山市食品852份,对834份样品进行阪崎肠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11种食源性致病菌检测,对434份样品进行大肠菌群计数和菌落总数卫生指示菌检测。结果食源性致病菌总检出率为4.56%,肉及肉制品致病菌总检出率最高,为13.89%。11种致病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和蜡样芽胞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14%和6.37%。卫生指示菌大于M值的检出率为12.21%,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计数大于M值检出率分别为9.56%和6.91%。散装食品致病菌总检出率和卫生指示菌大于M值总检出率均高于预包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0.299、8.336,P<0.01)。结论建议加强平顶山市重点食品监测和监管力度,以有效防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李宗瑾宋秋坤王孝文王轶郭晏强李爱军
关键词:食品食源性致病菌
2012-2017年平顶山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食品污染状况,为开展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平顶山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工作手册》要求进行样品采集和检测分析。结果 2012-2017年,共监测4 763份样品26 427项指标,样品和项目超标率分别为13.04%和2.47%;油条中含铝添加剂、熟肉制品亚硝酸盐、畜禽肉致病菌超标率较高;重金属是新鲜蔬菜和谷物超标的主要原因;不同来源样品超标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平顶山市监测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建议有关部门加大监测和监督力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饮食。
宋秋坤王孝文李爱军郭宴强王轶王芳
关键词:食品安全
2014年平顶山市布病高危人群血清学筛查结果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在高危人群中的感染状况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布病高危人群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和试管凝集试验(SAT)进行阳性鉴定。结果 2014年平顶山市共检测布病职业人群2 162人,阳性率2.54%。城区和郊县间、性别间、民族间、职业间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平顶山市高危人群布鲁氏菌感染率较高,高危人群对布病危害认识不足、自我防护意识淡薄等是布病疫情上升的主要原因,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综合性措施,以控制疫情。
罗学东王轶王雨席慧霞王国琴李宗瑾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高危人群血清学
平顶山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市2010-2013年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情况,为控制和预防院内感染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市区内医疗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监测。结果 4年共检测各类样品2 760份,合格率为91.63%,2010-2013年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灭菌后物品、压力蒸汽灭菌器和医疗机构污水合格率均为100.00%,而室内空气、氧气湿化瓶和医护人员手合格率分别为58.33%、76.47%和88.14%;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消毒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平顶山市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总体合格率偏低并且有逐年下降趋势,今后需加强技术知识培训和监督管理,从而将院内感染控制在较低水平。
罗学东吕锐利王轶席慧霞王国琴
关键词:监测分析
2006年-2007年平顶山市7家大酒店卫生状况调查分析
2008年
目的了解平顶山部分大酒店的卫生状况。方法2006年2月至2007年8月,随机调查了平顶山市7家大酒店的公共用具以及餐具卫生情况。检测项目为大肠菌群、致病菌(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方法按(GB4789.1-4789.31)食品卫生检验方法微生物学部分。结果公共用具的合格率分别为98%、92.3%、99%、73.5%、94.4%、84.5%和72.2%,餐具的合格率分别为90.5%、77.7%、75.7%、83.3%、93.1%、85.0%和95.0%,均未检出致病菌。结论提示应继续加强卫生监督监测,提高卫生质量。
王轶罗学东席慧霞
关键词:餐具卫生卫生监督监测
一起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事件病原学分析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对一起肠炎沙门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开展病原菌分离鉴定及分型分析,为临床治疗和类似事件处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中毒事件流行病学资料;采集患者排泄物、从业人员肛拭、可疑食品和环境样本,运用PCR方法快速筛查病原菌;采用实验室传统方法进行细菌分离和病原学鉴定;利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对病原菌进行分子分型及同源分析。结果23份可疑样本中检出8株肠炎沙门菌,其中可疑食品、患者排泄物和环境样本中分别检出4株、2株和2株。PFGE分型结果显示8株肠炎沙门菌DNA条带图谱完全一致,属同一克隆株。结论本起事件为肠炎沙门菌污染食品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PCR快速筛查和PFGE同源分析对食物中毒事件快速判定及有效控制提供技术支持。
王轶宋秋坤石岩李艳艳郭晏强
关键词: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病原学分析脉冲场凝胶电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