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梅
- 作品数:22 被引量:32H指数:3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 氮肥用量对青海甘蓝型春油菜产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为了明确青海甘蓝型春油菜对施用不同用量氮肥的肥效响应程度,以青杂2号为材料,在青海省春油菜主产区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对油菜产量、氮素含量、氮素累积量及氮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氮对照相比,施用氮肥60-240kg/hm^2,油菜籽粒产量可提高13.7%-25.6%;茎秆产量可提高1.1%~8.6%,角壳产量可提高16.7%-30.4%。施用氮肥可显著增加油菜植株不同器官内的氮素含量及氮素累积量(<0.05),氮素总累积量可由不施氮时的93.6kg/hm^2增至143.1kg/hm^2。油菜成熟期,地上部氮素累积量分配规律为:籽粒>茎秆>角壳,分别占总累积量的73.0%,16.8%和10.2%。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氮素偏生产力(PFP N)、氮素农学效率(AE N)、氮素表观利用率(RE N)均呈下降趋势。因此,在青海省甘蓝型春油菜区以120kg/hm^2作为推荐施氮量,可达到高产和环境友好的目的。
- 李月梅尚花
- 关键词:春油菜氮素累积量氮素利用率
- 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被引量:3
- 2019年
- 为研究青海省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的时空累积特点,分别分层采集互助县、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4个典型设施农业(县)区34个1 m土体剖面样本,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条件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累积特点,并根据土壤中硝态氮残留进行淋失风险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设施农业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呈逐渐累积态势,尤其在连续种植15~20年后,1 m土体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17.55 kg/hm^2、40.98 kg/hm^2、9.35 t/hm^2。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的剖面垂直分布规律相同,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对环境风险不断增强,设施农业区连续种植10~15、15~20年,残留风险达到强度潜在污染等级,将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
- 李本措塔林葛娃李月梅李月梅
- 关键词:硝态氮
- 秸秆与氮肥配施下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23年
- 为了解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CO_(2)排放、碳固持和周转、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调节土壤碳氮比,具有激发效应,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较高;配施氮肥可促进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土壤碳库中新碳储量,影响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周转;秸秆腐解后以不同组分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配施氮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 张月宋明丹李月梅
- 关键词:秸秆还田
- 柴达木盆地枸杞水肥耦合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2024年
- 枸杞是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由于独特的高原绿色无公害生态环境,造就了"柴达木枸杞"这一品牌,成为青海省出口创汇的主力产品之一.柴达木盆地作为典型的绿洲灌区,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水肥利用效率不高的产业发展难题也随之出现,对柴达木绿洲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水肥高效耦合技术破解枸杞产业绿色发展难题,对于实现减肥增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李月梅塔林葛娃盛海彦李凤桐宋明丹杨文辉许绍全小峰曾纪勇卢九斤
- 关键词:特色优势产业枸杞种植绿洲农业柴达木盆地出口创汇
- 藓类结皮接种对三江源高寒草甸土壤性状和微生物的影响被引量:1
- 2025年
- 三江源区大部分草地出现不同程度退化,建植人工草地是恢复重度退化草地生态功能的重要措施,藓类结皮影响土壤养分循环和微生物群落结构,探究藓类结皮促进退化草地恢复的可行性,对正确认识生物结皮的生态作用且制定合理有效的生态恢复措施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三江源“黑土滩”为研究对象,设置了4种不同的禾草组合方式和3种藓类结皮接种方式,探究藓类结皮接种对人工草地土壤微环境的影响特征与过程。主要结果有:藓类结皮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并且人工草地中速效养分含量显著高于“黑土滩”;在门水平平均相对丰度前5的优势细菌类群为放线菌门、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厚壁菌门;在门水平平均相对丰度前5的优势真菌类群为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菌门、未分类_k_真菌和油壶菌门。随着藓类结皮接种量增加,细菌运算分类单元(OTU)数量减少,真菌OTU数量增加,藓类结皮接种未明显影响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混合效应模型结果表明藓类结皮对有效磷、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和影响其积累的微生物有显著影响;冗余分析结果表明;细菌群落结构比真菌易受土壤因子的影响,Mantel test结果表明藓类结皮A1(700 g·m^(-2))接种对细菌群落组成的影响比真菌群落明显,有效磷、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与细菌群落显著正相关。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藓类结皮接种可能通过改变微生物群落环境影响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过程,促进三江源人工草地生态功能恢复,这为今后进一步探究藓类结皮添加恢复极度退化草地土壤生态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
- 马录花孟宪超王贵强马子峰李以康李月梅周华坤张法伟林丽
- 关键词:人工草地土壤微生物
- 青海主要农作物秸秆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 2025年
- 农作物秸秆是青藏高原农区重要的饲料来源,如何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秸秆是影响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秸秆饲用的科学性及实效性,本研究以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干物质、全氮、全磷、全钾、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等12项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12个涉农县的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黑青稞、白青稞、春小麦5种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农作物秸秆的12项营养品质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粗蛋白与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干物质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主成分分析时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92.12%。秸秆营养品质综合评价顺序为白青稞>黑青稞>春小麦>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聚类分析结果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为一类;白青稞、黑青稞为一类;春小麦为一类。
- 王乾冰李月梅李月梅塔林葛娃王鸿霞刘承琦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农作物秸秆营养品质
- 青藏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肥力演变和氮磷淋失风险特征被引量:6
- 2022年
- 设施农业的高水肥投入必然引起土壤环境变化,了解该种植方式下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带来的环境风险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百亩以上规模的设施基地按种植年限(≤3年,3-5年,5-10年,10-20年)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肥力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规律,评估潜在氮磷淋失风险.结果显示:(1)该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平均为17.1和1.3 g/kg,含量中等;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60.9、72.0和191.2 mg/kg,含量丰富.(2)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设施种植10年后显著提高,种植10-20年比种植≤3年提高了41.6%、44.2%、26.5%和67.4%,土壤速效磷增加最明显.(3)土壤速效钾含量和pH值均随种植年限呈降低的趋势,速效钾在种植5年以后显著降低,5-10年比≤3年降低了32%;土壤pH值在种植3年以后显著降低,3-5年比≤3年显著降低2.3%.(4)设施种植10-20年,土壤潜在氮磷淋失强度最大,氮磷淋失概率分别达0.74和0.84.综上,青藏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种植3-5年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和pH值明显降低,应及时补充钾素和有机肥投入;种植10-20年,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有明显提升但氮磷淋失风险加剧,需严格控制氮磷肥投入.(图4表2参30)
- 宋明丹李月梅塔林葛娃塔林葛娃
- 关键词:氮素磷素淋失设施农业土壤肥力
- 设施农业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随着我国设施农业不断发展,设施土壤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导致温室气体排入大气,且作物产量降低。土壤不仅是最重要的有机碳库,土壤有机碳更是作物生长、养分循环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对设施农业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进行阐述,旨在为科学调节设施土壤质量、维护设施区域的生态环境、保障设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指导。
- 于中阳李月梅
- 关键词:设施农业土壤有机碳影响因素
- 德令哈市不同盐渍化土壤粒度组成及可蚀性研究
- 2025年
- 为揭示青海省德令哈市不同盐化程度土壤的颗粒组成及其与土壤可蚀性K值的关系,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粒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基于机械组成和有机碳体积含量的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该区域5种盐化程度土壤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可蚀性K值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德令哈市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粒(55%~84%)和砂粒(15%~44%)为主,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土壤质地逐渐变细;可蚀性因子K值为0.048~0.061,平均为0.054。按照土壤可蚀性K值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均属于高可蚀性(K>0.048)土壤,存在较高的侵蚀风险。通过分析土壤表层可蚀性K值与8个土壤粒径组成的相关性发现,可蚀性因子K值与黏粒、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德令哈市表层土壤盐渍化严重,细颗粒增多使得可蚀性因子K值升高,土壤更易受侵蚀。
- 王乾冰李月梅李月梅塔林葛娃王鸿霞刘承琦
- 关键词: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可蚀性
- 柴达木盆地不同盐化土壤粒级组成及可蚀性被引量:1
- 2024年
- 柴达木盆地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盆地土壤盐化程度较高,研究盐化土壤粒级组成、分形特征及土壤全盐量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可以为该区域盐化土壤改良和土壤侵蚀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EPIC模型估算柴达木盆地地区可蚀性因子K值,并结合分形理论探究不同盐化土壤全盐量、粒级组成、土壤有机碳等要素对K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柴达木盆地表层土壤粒级以粉粒(64%-84%)和砂粒(14%-35%)为主,土壤质地以粉土和粉壤土为主.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土壤颗粒和质地逐渐变细,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不同盐化土壤平均分形维数D的变化范围为2.38-2.55,可蚀性因子K值介于0.050和0.059之间,总体存在较高的侵蚀风险,且随盐化程度增加,分形维数D和可蚀性因子K值呈上升趋势,即土壤盐分的积累会增加土壤侵蚀风险.(3)可蚀性因子K值与黏粒、粉粒体积分数及全盐量呈正相关,与砂粒体积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对可蚀因子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粉粒体积分数、土壤有机碳、分形维数D和全盐量.综上,柴达木盆地不同盐化土壤粒级分形特征差异明显,土壤可蚀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较高,建议利用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和合理调控土壤颗粒配比.
- 王鸿霞操一芸宋明丹塔林葛娃塔林葛娃刘承琦李月梅
- 关键词:盐化分形维数土壤可蚀性柴达木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