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林葛娃
- 作品数:19 被引量:39H指数:4
- 供职机构:青海大学农林科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青藏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肥力演变和氮磷淋失风险特征被引量:6
- 2022年
- 设施农业的高水肥投入必然引起土壤环境变化,了解该种植方式下土壤肥力的变化及带来的环境风险对该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在青藏高原东部农业区百亩以上规模的设施基地按种植年限(≤3年,3-5年,5-10年,10-20年)采集土壤样品,研究土壤肥力随种植年限的变化规律,评估潜在氮磷淋失风险.结果显示:(1)该区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平均为17.1和1.3 g/kg,含量中等;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60.9、72.0和191.2 mg/kg,含量丰富.(2)随种植年限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均呈增加的趋势,设施种植10年后显著提高,种植10-20年比种植≤3年提高了41.6%、44.2%、26.5%和67.4%,土壤速效磷增加最明显.(3)土壤速效钾含量和pH值均随种植年限呈降低的趋势,速效钾在种植5年以后显著降低,5-10年比≤3年降低了32%;土壤pH值在种植3年以后显著降低,3-5年比≤3年显著降低2.3%.(4)设施种植10-20年,土壤潜在氮磷淋失强度最大,氮磷淋失概率分别达0.74和0.84.综上,青藏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种植3-5年后,土壤速效钾含量和pH值明显降低,应及时补充钾素和有机肥投入;种植10-20年,土壤有机质和氮磷含量有明显提升但氮磷淋失风险加剧,需严格控制氮磷肥投入.(图4表2参30)
- 宋明丹李月梅塔林葛娃塔林葛娃
- 关键词:氮素磷素淋失设施农业土壤肥力
- 德令哈市不同盐渍化土壤粒度组成及可蚀性研究
- 2025年
- 为揭示青海省德令哈市不同盐化程度土壤的颗粒组成及其与土壤可蚀性K值的关系,采用野外取样与室内粒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基于机械组成和有机碳体积含量的EPIC模型估算土壤可蚀性K值,分析该区域5种盐化程度土壤的土壤颗粒粒径分布、可蚀性K值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德令哈市土壤颗粒组成主要以粉粒(55%~84%)和砂粒(15%~44%)为主,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土壤质地逐渐变细;可蚀性因子K值为0.048~0.061,平均为0.054。按照土壤可蚀性K值分级标准,研究区土壤均属于高可蚀性(K>0.048)土壤,存在较高的侵蚀风险。通过分析土壤表层可蚀性K值与8个土壤粒径组成的相关性发现,可蚀性因子K值与黏粒、粉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说明德令哈市表层土壤盐渍化严重,细颗粒增多使得可蚀性因子K值升高,土壤更易受侵蚀。
- 王乾冰李月梅李月梅塔林葛娃王鸿霞刘承琦
- 关键词:土壤颗粒组成土壤可蚀性
- 青海高原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时空累积及淋失风险评价被引量:3
- 2019年
- 为研究青海省东部设施农业区土壤氮素的时空累积特点,分别分层采集互助县、平安区、乐都区、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4个典型设施农业(县)区34个1 m土体剖面样本,研究了不同种植年限条件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含量的空间分布和累积特点,并根据土壤中硝态氮残留进行淋失风险等级评价。结果表明:随着设施农业栽培年限的增加,土壤中氮素含量呈逐渐累积态势,尤其在连续种植15~20年后,1 m土体中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及全氮含量达到最大值,分别为417.55 kg/hm^2、40.98 kg/hm^2、9.35 t/hm^2。不同种植年限下土壤硝态氮、铵态氮和全氮含量的剖面垂直分布规律相同,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设施农业土壤硝态氮残留量对环境风险不断增强,设施农业区连续种植10~15、15~20年,残留风险达到强度潜在污染等级,将会威胁地下水环境安全。
- 李本措塔林葛娃李月梅李月梅
- 关键词:硝态氮
- 柴达木盆地枸杞水肥耦合关键技术创新及应用
- 2024年
- 枸杞是青海省特色优势产业之一,由于独特的高原绿色无公害生态环境,造就了"柴达木枸杞"这一品牌,成为青海省出口创汇的主力产品之一.柴达木盆地作为典型的绿洲灌区,随着枸杞种植面积的不断增大,水肥利用效率不高的产业发展难题也随之出现,对柴达木绿洲农业的可持续、绿色发展造成一定的压力.采用科学合理的水肥高效耦合技术破解枸杞产业绿色发展难题,对于实现减肥增效、促进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李月梅塔林葛娃盛海彦李凤桐宋明丹杨文辉许绍全小峰曾纪勇卢九斤
- 关键词:特色优势产业枸杞种植绿洲农业柴达木盆地出口创汇
- 青海主要农作物秸秆营养品质分析与评价
- 2025年
- 农作物秸秆是青藏高原农区重要的饲料来源,如何选择适宜的农作物秸秆是影响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提高秸秆饲用的科学性及实效性,本研究以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以干物质、全氮、全磷、全钾、粗灰分、粗蛋白、粗纤维等12项指标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青海省12个涉农县的白菜型油菜、甘蓝型油菜、黑青稞、白青稞、春小麦5种农作物秸秆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5种农作物秸秆的12项营养品质指标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粗蛋白与纤维素、中性洗涤纤维、粗纤维和酸性洗涤纤维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干物质与中性洗涤纤维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主成分分析时提取了3个公因子,累积贡献率达92.12%。秸秆营养品质综合评价顺序为白青稞>黑青稞>春小麦>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聚类分析结果表现为甘蓝型油菜、白菜型油菜为一类;白青稞、黑青稞为一类;春小麦为一类。
- 王乾冰李月梅李月梅塔林葛娃王鸿霞刘承琦
-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农作物秸秆营养品质
- 氮磷钾肥施用对春油菜青杂12号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9年
- 为明确氮磷钾肥对春油菜养分吸收规律及养分效率的影响,在春油菜主产区进行田间小区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试验5个处理分别是不施肥CK、NPK、缺氮PK、缺磷NK、缺钾NP,研究其对甘蓝型春油菜新品种青杂12号的产量、养分吸收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处理相比,施用氮磷钾肥后籽粒产量显著增加(P<0.05),平均增产107%,平均增加产量1365 kg/hm^2;氮磷钾肥施用后对养分累积量有显著促进作用,以NPK处理累积量最高;氮、磷、钾肥的农学效率分别为10.5,5.8,4.5 kg/kg;养分利用率分别为43.8%,5.3%,14.9%;对春油菜籽粒产量贡献率分别为48.8%,13.4%,10.5%。在本试验条件中,对春油菜籽粒产量影响较大的是氮肥及磷肥,其次是钾肥;且氮磷钾肥共同施用才能达到高产目标和提高养分利用效率,能为春油菜区化肥减施提供理论依据。
- 尚花李月梅塔林葛娃塔林葛娃
- 关键词:春油菜钾利用效率
- 拉西瓦片区土地整理中新增地土壤养分现状研究被引量:1
- 2011年
- 为研究青海省拉西瓦片区土地整理项目中新增地土壤养分含量的特征,针对台地、滩地、坡地、丘陵4种地貌采集了拟新增耕地的160个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酸碱度,对该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拉西瓦片区新增耕地土壤呈微碱性,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平均含量分别为10.07 g/kg、0.95 g/kg、1.30 g/kg、25.21 g/kg、54 mg/kg、6.15 mg/kg和107 mg/kg。除全钾无差异,其他土地养分变化较大,不同地貌类型间土壤养分差异明显。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含量普遍严重不足,速效钾含量丰富。
- 张文英高旭升塔林葛娃
- 关键词:土壤养分土地整理新增耕地
- 土地整理中不同地貌类型土壤养分现状研究
- 研究土地整理中不同地貌类型的土壤养分含量特征,针对台地、滩地、坡地、丘陵地4种地貌采集了160个土壤样品,测定其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和酸碱度,对该区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拉西瓦...
- 高旭升张文英塔林葛娃
- 关键词:土壤养分含量地貌类型土地整理
- 文献传递
- 柴达木盆地不同盐化土壤粒级组成及可蚀性被引量:1
- 2024年
- 柴达木盆地属封闭性的巨大山间断陷盆地,盆地土壤盐化程度较高,研究盐化土壤粒级组成、分形特征及土壤全盐量对土壤可蚀性的影响,可以为该区域盐化土壤改良和土壤侵蚀的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基于EPIC模型估算柴达木盆地地区可蚀性因子K值,并结合分形理论探究不同盐化土壤全盐量、粒级组成、土壤有机碳等要素对K值的影响.结果显示:(1)柴达木盆地表层土壤粒级以粉粒(64%-84%)和砂粒(14%-35%)为主,土壤质地以粉土和粉壤土为主.随着盐化程度的增加,土壤颗粒和质地逐渐变细,有机碳含量呈下降趋势.(2)研究区不同盐化土壤平均分形维数D的变化范围为2.38-2.55,可蚀性因子K值介于0.050和0.059之间,总体存在较高的侵蚀风险,且随盐化程度增加,分形维数D和可蚀性因子K值呈上升趋势,即土壤盐分的积累会增加土壤侵蚀风险.(3)可蚀性因子K值与黏粒、粉粒体积分数及全盐量呈正相关,与砂粒体积分数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显著负相关.逐步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对可蚀因子的影响从大到小依次为粉粒体积分数、土壤有机碳、分形维数D和全盐量.综上,柴达木盆地不同盐化土壤粒级分形特征差异明显,土壤可蚀性受环境因素影响而较高,建议利用秸秆还田改良土壤和合理调控土壤颗粒配比.
- 王鸿霞操一芸宋明丹塔林葛娃塔林葛娃刘承琦李月梅
- 关键词:盐化分形维数土壤可蚀性柴达木盆地
- 青海省3种地带性土壤粒径分形特征被引量:2
- 2024年
- 以青海省海西州西北部和海南州南部不同地带性土壤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形理论研究该区域3种地带性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分形维数的差异性,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参考.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利用激光衍射技术测定土壤样品的粒径分布,并通过经典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分析研究区不同土壤其剖面粒径分形特征.结果表明:(1)3种地带性土壤栗钙土、棕钙土和灰棕漠土0-100 cm土壤颗粒组成均以粉粒(25%-75%)、砂粒(24%-73%)为主,黏粒(0.2%-0.9%)含量较低.其中栗钙土和棕钙土粉粒含量占比较高,其次是砂粒,而灰棕漠土与之相反,则表现为砂粒>粉粒;(2)3种地带性土壤质地由粗到细依次为灰棕漠土、棕钙土、栗钙土,灰棕漠土和棕钙土,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粗质地(壤砂土和砂壤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栗钙土土壤质地在各层中均为中等质地(粉壤土和粉土);(3)3种地带性土壤土壤颗粒分形维数(D)主要在2.18-2.42之间,分形维数大小为栗钙土>棕钙土>灰棕漠土.除个别土层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存在波动外,总体上,不同地带性土壤颗粒分形维数随土层增加呈增大趋势;随土壤质地由粗变细,土壤颗粒分形维数呈增加趋势.本研究表明3种地带性土壤粒径及分形维数差异明显,栗钙土土壤结构相对较好,具有较强的农业发展潜力,地处柴达木盆地的棕钙土和灰棕漠土的土壤结构较粗,因此在土地利用过程中应增加有机物料的投入,并配套合理的灌溉模式.
- 王鸿霞宋明丹塔林葛娃塔林葛娃李月梅李月梅
- 关键词:土壤质地土壤粒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