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高伟

作品数:4 被引量:27H指数:4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骨折
  • 2篇骨折固定
  • 2篇骨折固定术
  • 2篇股骨
  • 2篇固定术
  • 2篇关节
  • 1篇有限元
  • 1篇有限元分析
  • 1篇远端
  • 1篇远端骨折
  • 1篇植入
  • 1篇置入
  • 1篇入路
  • 1篇三踝骨折
  • 1篇手术
  • 1篇双钢板
  • 1篇全膝关节
  • 1篇全膝关节置换
  • 1篇桡骨骨折
  • 1篇桡骨远端

机构

  • 4篇安徽理工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4篇徐高伟
  • 3篇董斌
  • 2篇崔海勇
  • 1篇王传兵
  • 1篇马强
  • 1篇张乐
  • 1篇李强

传媒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创伤外科杂志
  • 1篇中华解剖与临...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6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建立复合功能评价体系研究单钢板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4
2022年
目的建立复合功能评价体系研究单钢板与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老年C3型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9月至2021年8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62例老年(≥60岁)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双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双板组)和单侧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单板组);记录两组患者术前解剖角度、腕关节活动度(屈伸)及桡骨短缩情况,随访术后第3、6、9个月及12个月的解剖角度、腕关节活动度(屈伸)、临床Gartland-Werley、DASH、Cooney腕关节评分和临床愈合时间,建立复合评价表综合评价两组术后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桡骨各解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解剖角度及腕关节活动范围均属于正常范围,术后3、6个月内两组桡骨各解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双板组术后9、12个月掌倾角、尺偏角、腕关节掌屈和背伸活动度较稳定,均优于单板组(均P<0.05),随时间增加单板组掌倾角和尺偏角呈上升趋势。术后两组桡骨短缩情况明显恢复,且双板组9、12个月较单板组桡骨长度维持更好(均P<0.05)。两组的术后3、6个月内各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双板组术后9、12个月Gartland-Werley评分、DASH评分和Cooney腕关节评分明显优于单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板组治疗临床愈合时间为(14.51±0.88)周,最长为108 d,而双板组治疗临床愈合时间为(12.03±1.77)周,最长为12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最终复合评价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双板治疗组总分值小于单板组,差值为39.67分,说明在各项评分中双板组仍有一定优势。结论经复合评估体系评估,单钢板与双钢板治疗老年C3型桡骨远端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双钢板固定桡骨远端骨折在维持关节稳定性和提升�
陈廷徐高伟王传兵许克庆姚鹏飞
关键词:桡骨骨折骨板骨折固定术
改良后内侧入路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2020年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19~52岁,平均37.2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6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2例;其中3例为开放性骨折(2例GustiloⅠ型,1例GustiloⅡ型)。均使用标准外踝切口固定外踝,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固定内、后踝。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均进行不少于6个月门诊随访,记录末次患者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均获得10~15个月(平均12个月)门诊随访,术后出现4例切口浅表感染,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优12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结论改良后内侧入路在处理内、后踝具有潜在优势,可作为处理三踝骨折的一种方法。
姚鹏飞李强董斌崔海勇徐高伟张乐彭成王昊
关键词:三踝骨折内侧入路关节功能
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的比较被引量:5
2020年
目的探讨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9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9例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例,26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23例,23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骨折分型、致伤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Harris功能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F=213.582、204.577)及VAS评分(χ2=96.376、86.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HA组患者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高于内固定组,THA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THA较之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低,并可获得早期快速康复,因而更加值得推荐。
徐高伟陈廷张松姚鹏飞李陈王昊董斌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老年人
有限元分析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置入定位参数及临床优化验证被引量:9
2016年
背景: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生物力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在膝关节置换中的研究不多,对股骨假体的研究也比较少。目的:有限元分析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置入的优化定位参数,并对Gemini-PS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进行临床验证。方法:1构建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对股骨假体截骨定位参数进行正交实验,选择股骨假体的平移量A、外旋度数B、外翻度数C 3个参数作为正交实验的相关因素,每个参数取3个值建立正交表,创建9个实验组合的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对9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优化处理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2纳入42例(47膝)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Gemini-PS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评价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以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置换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与结论:1聚乙烯衬底表面压应力峰值最小的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组合,压应力峰值为15.9 MPa;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的影响因素中,内外平移的影响大于外旋角度的影响大于外翻角度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股骨假体置入的最佳定位参数组合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通过仿真计算证明正交实验是有效的;2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1例发生术口下段皮下脂肪液化;置换后末次随访患膝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提高(P<0.05);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显著降低(P<0.05)。X射线检查未发现骨溶解、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3结果提示,股骨假体置入位置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峰值的异常分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进行准确定位可以取得良好的置换效果。
徐高伟董斌崔海勇马强
关键词:假体植入有限元分析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