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
- 作品数:8 被引量:101H指数:5
- 供职机构:安徽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安徽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改良后内侧入路在治疗三踝骨折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9
- 2020年
- 目的探讨改良后内侧入路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研究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5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三踝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6例;年龄19~52岁,平均37.2岁。根据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16例,旋前外旋型3例,旋前外展型2例;其中3例为开放性骨折(2例GustiloⅠ型,1例GustiloⅡ型)。均使用标准外踝切口固定外踝,采用改良后内侧入路固定内、后踝。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均进行不少于6个月门诊随访,记录末次患者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且均获得10~15个月(平均12个月)门诊随访,术后出现4例切口浅表感染,无其他手术并发症,末次随访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优12例,良7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0%。结论改良后内侧入路在处理内、后踝具有潜在优势,可作为处理三踝骨折的一种方法。
- 姚鹏飞李强董斌崔海勇徐高伟张乐彭成王昊
- 关键词:三踝骨折内侧入路关节功能
- 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疗效的比较被引量:5
- 2020年
- 目的探讨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手术方式选择及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纳入2015年6月—2019年1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49例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内固定组(26例,26髋)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组(23例,23髋)。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比例、致伤因素、骨折分型等一般资料,以及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分布、骨折分型、致伤因素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均随访1年。内固定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H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前Harris功能评分及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内比较结果显示,两组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6个月、1年时的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F=213.582、204.577)及VAS评分(χ2=96.376、86.67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其中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两组间比较结果显示:THA组患者关节Harri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高于内固定组,THA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1周、1个月、6个月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髋关节Harris功能评分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均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对于55~65岁Garden Ⅲ、Ⅳ型股骨颈骨折患者,THA较之复位内固定手术并发症较低,并可获得早期快速康复,因而更加值得推荐。
- 徐高伟陈廷张松姚鹏飞李陈王昊董斌
- 关键词:股骨颈骨折老年人
- 后外侧微创接骨板技术治疗内侧开放性胫骨远端和胫骨干骨折的初步疗效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探讨后外侧微创接骨板(MIPO)技术治疗内侧开放性胫骨远端和胫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至2017年9月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采用后外侧MIPO技术治疗的16例内侧开放性胫骨远端和胫骨干骨折患者资料。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36.5岁(22~61岁)。按照Gustilo-Anderson分型:Ⅰ型5例,Ⅱ型6例,Ⅲ型5例。所有患者急诊均行骨折外固定支架固定术或跟骨牵引术,待软组织条件允许后再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前、术后均行踝关节正、侧位X线片检查;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踝评分系统对踝关节功能进行评估。结果16例患者术后获8~24个月(平均15.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6.1周(20~36周)。无皮肤坏死、伤口裂开、深部感染、内固定外露、断裂、拇长屈肌撞击症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平均AOFAS足踝得分为88.6分(74~95分),其中优9例,良6例,可1例。2例患者手术切口发生浅部感染。1例患者出现5°的内翻畸形。结论应用后外侧MIPO技术治疗内侧开放的胫骨远端和胫骨干骨折可以很好地保护内侧软组织,减少术后伤口并发症,同时可以安全地暴露、复位和固定胫骨骨折,患者临床疗效满意。
- 胡永军任戈亮陈启刚胡海崔海勇董斌
- 关键词:胫骨软组织
- 有限元分析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置入定位参数及临床优化验证被引量:9
- 2016年
- 背景:三维有限元仿真分析在生物力学中有着广泛应用,但在膝关节置换中的研究不多,对股骨假体的研究也比较少。目的:有限元分析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置入的优化定位参数,并对Gemini-PS膝关节假体全膝关节置换进行临床验证。方法:1构建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有限元模型,对股骨假体截骨定位参数进行正交实验,选择股骨假体的平移量A、外旋度数B、外翻度数C 3个参数作为正交实验的相关因素,每个参数取3个值建立正交表,创建9个实验组合的全膝关节置换膝关节的有限元模型,对9个模型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优化处理进行方差和极差分析。2纳入42例(47膝)中老年膝骨关节炎患者,采用Gemini-PS膝关节假体进行全膝关节置换,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评价置换前后膝关节功能,以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置换前后膝关节疼痛程度。结果与结论:1聚乙烯衬底表面压应力峰值最小的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组合,压应力峰值为15.9 MPa;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的影响因素中,内外平移的影响大于外旋角度的影响大于外翻角度的影响;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发现股骨假体置入的最佳定位参数组合为平移0 mm,外旋3°,外翻6°;通过仿真计算证明正交实验是有效的;242例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1例发生术口下段皮下脂肪液化;置换后末次随访患膝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及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均较置换前显著提高(P<0.05);置换后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较置换前显著降低(P<0.05)。X射线检查未发现骨溶解、假体脱位及松动等并发症,置换后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3结果提示,股骨假体置入位置的微小变化都会引起聚乙烯衬垫表面压应力峰值的异常分布,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对股骨假体进行准确定位可以取得良好的置换效果。
- 徐高伟董斌崔海勇马强
- 关键词:假体植入有限元分析全膝关节置换股骨假体
- 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评估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 评估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20-12采用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的20例改良Takakura Ⅱ期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经踝关节前外侧入路显露胫骨远端及腓骨远端,在胫骨关节面中心向上约3 cm处定为弧形截骨的顶点,用电刀在骨面上烫出预截骨的弧形线。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胫骨远端关节面角、距骨倾斜角、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结果 20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9~36)个月。末次随访时改良Takakura分期:Ⅰ期12例,Ⅱ期8例。末次随访时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89.60±4.80)分,较术前(72.70±2.61)分明显提高;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为(1.20±0.75)分,较术前(5.90±0.83)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骨远端关节面角较术前增加,距骨倾斜角较术前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胫骨远端关节面侧位角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踝上弧形截骨联合软组织平衡手术治疗改良TakakuraⅡ期内翻型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满意,可获得良好的畸形矫正效果,获得满意的疼痛缓解及功能恢复。踝上弧形截骨术中无需植骨,便于力线调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启刚任戈亮胡永军董斌崔海勇何晓地
- 关键词:踝关节骨性关节炎内翻畸形软组织平衡
- 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影响被引量:32
- 2018年
-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健康教育路径对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1月至2017年4月在淮南市第一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采用骨科一般护理常规,观察组围手术期采用专病规范化设计的健康教育路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及术后第2天、第7天及术后1个月髋关节康复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2天的Harris评分、牛津大学髋关节(OH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天的Harris评分、OH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的OH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采用规范化健康教育路径,能加强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识,提高患者早期功能锻炼依从性,促进关节功能恢复,能够减少术后卧床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 余金素董斌
- 关键词:髋关节置换术功能锻炼依从性
-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手术时机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被引量:30
- 2019年
- 目的:研究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术的手术时机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膝关节ACL损伤患者65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并按照患者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分为研究组(n=35,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和对照组(n=30,受伤至接受手术的时间>3周),术后对患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随访,对比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以及ACL恢复情况,并比较随访期间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前,两组膝关节活动度、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膝关节活动度、IKDC评分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均较术前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6个月,两组前抽屉(ADT)试验和Lachman试验阴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两组ADT试验和Lachman试验阴性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膝关节ACL损伤患者在不同时间内接受关节镜下ACL重建术治疗均具有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受伤后3周内接受手术对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更明显,同时并发症发生率也相对更低。
- 汤义民陶钧董斌许克庆陈小虎
- 关键词: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关节镜手术时机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