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菊 作品数:2 被引量:2 H指数:1 供职机构: 威海市立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101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确诊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 2016年 目的 探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统一的诊断标准和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对病例进行调查。结果 2011-2014年威海市立医院共报告101例确诊病例,死亡8例,病死率7.92%。病例年龄中位数为62岁(范围为33~82岁),男女性别比为0.87(47∶54);农民占全部病例的74.25%(75/101);病例主要集中在6-8月份,占74.25%(75/101);9.90%(10/101)病例有明确蜱虫叮咬史,3.96%(4/101)病例与患者有密切接触史。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100%)、乏力(77.52%)、精神不振(51.69%)、恶心(47.19%)、腹泻(41.57%)等症状;实验室检查WBC、PLT降低,ALT、AST、LDH、CK、肌酸激酶同工酶、a-羟丁酸脱氢酶升高。结论 病例多发生在夏季,呈散在发生,以中老年为主,职业以农民为主。临床表现以发热伴白细胞、血小板减少和多脏器功能损害为主。60岁以上病例病情较重。 杨霞 林桂仁 吕涛 陈德颖 马菊 孙英娜 于铭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流行病学 老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52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2016年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新发的传染病,该病的病原被证实为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命名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1]。目前该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农民和中老年人是发病高危人群,病例高龄是死亡的危险因素[2]。 杨霞 林桂仁 吕涛 杨月丽 陈德颖 马菊 孙英娜 于铭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