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
- 作品数:10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市通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北京市通州区6~14岁中小学生体质指数对血脂的影响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6~14岁中小学生体质指数对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通州区监测哨点的8所中小学校6~14岁学生为调查对象,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质指数。采集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结果共对北京市通州区514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268人、女生246人。血脂异常人数115例,异常率为22.4%。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越大(OR=1.726)、超重/肥胖(OR=1.154)的中小学生发生血脂异常的可能性越高,且BMI与血清TG、LDL-C水平呈正相关(r=0.331、0.131),与血清HDL-C水平呈负相关(r=-0.303)。结论通州区6~14岁中小学生血脂异常率较高,年龄和超重/肥胖是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BMI影响血清TG、LDL-C、HDL-C水平。
- 苏彦萍王鹏高静江南王双张扬王艳春刘晓峰
- 关键词:血脂异常人体质量指数
- 2016-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PM2.5中16种多环芳烃污染特征被引量:4
- 2020年
- 目的分析北京市通州区细颗粒物(PM2.5)中多环芳烃(PAHs)的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方法 2016-2018年检测PM2.5中16种PAHs含量,用苯并[a]芘致癌等效浓度(BaP-TEQs)、人群终身致癌超额危险度(R)评估其经呼吸暴露产生的健康风险。结果∑16PAHs浓度范围为1.02~608.20 ng/m^3,均值为9.24 ng/m^3;4~6环为主,冬季最高、夏季最低,与PM2.5呈正相关。BaP-TEQs均值为1.28 ng/m^3,特征与PAHs一致;成人R和儿童R为0.41×10^-6和0.31×10^-6,冬季均>1×10^-6。结论 PAHs污染水平和健康风险有时间变化性,健康风险处于可接受范围,冬季风险增加。
- 刘波张国峰周少磊郑旭杨冬梅赵春艳王鹏董静
- 关键词:多环芳烃细颗粒物污染特征
- 健康教育对北京市通州区348名中小学生预包装营养标签认知行为的效果评估被引量:7
- 2017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城区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干预前后营养标签的认知情况。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1月随机选择城区6所中小学校,在一~七年级中整群抽样确定13个班级,通过干预前后比较营养标签认知情况。在学期初开展营养标签摸底问卷调查,在校园开展多种形式的营养标签健康教育干预活动,在学期末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校园健康教育干预使城区中小学生营养标签知晓率由75.86%达到97.08%,行为形成率由44.06%达到57.53%。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干预后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前学生阅读营养标签最关注的是蛋白质,干预后最关注的是能量。钠的关注率在干预前后的应答率均较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校园开展为期一个学期的营养标签健康教育,学生对营养标签的知晓率、内容关注率及行为形成率均高于干预前,对科学选择零食,提高健康素养起到了积极作用。
- 苏彦萍王鹏于德河江南王双高静王艳春刘晓峰
- 关键词:营养标签健康教育
- 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及静态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分析北京市通州区6~13岁中小学生身体活动及静态行为与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 2018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对抽取到班级的所有学生开展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征、上下学交通方式、家务劳动时间、体育锻炼及参加舞蹈体育类辅导班情况、静态时间、睡眠时间、写作业时间等信息。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结果 1 446名研究对象年龄为6~13岁、平均(9.68±2.25)岁,超重肥胖率为46.61%(674/1 446)。上下学交通方式以家长接送为主,占40.87%(591/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每天做家务≥10 min的比例分别为21.72%(314/1 446)、49.52%(716/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静态行为≥60 min的比例分别为63.76%(922/1 446)、93.43%(1351/1 446);上学日及休息日睡眠时间不足的比例分别为90.66%(1 311/1 446)、51.59%(746/1 44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男生相比,女生超重肥胖风险更低(O R=0.78,95%CI为0.62~0.97);与6~7岁组儿童相比,10~11岁组以及12~13岁组儿童超重肥胖风险更高(10~11岁组:O R=3.72,95%CI为2.60~5.34;12~13岁组:O R=4.82,95%CI为3.31~7.01);相比于上学日每天做家务时间<10 min的学生,上学日每天做家务时间≥10 min的学生超重肥胖风险更低(O R=0.70,95%CI为0.52~0.95)。结论 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日常身体活动和静态行为与超重肥胖有关。
- 苏彦萍张国峰王艳春王鹏高静
- 关键词:身体活动超重肥胖
- 2018年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零食行为与家庭相关因素影响研究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了解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零食行为,并探索限制食用类零食行为与家庭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于2018年9~11月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城镇、农村中小学校各4所,调查对象为6~13岁学龄儿童家长,通过调查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零食行为、家庭因素等。探索家庭相关因素与学龄儿童限制食用类零食消费行为的关系。结果北京市通州区1274名6~13岁儿童每周有零食消费行为的占99.84%,食用限制食用类零食的占96.78%。限制类零食每周食用次数的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8.00(4.00~13.00)次,其中食用次数≥7次/周占59.37%。单因素分析显示:学生年龄、居住地、家长文化程度、购买零食饮料由谁决定、睡前0.5 h或正餐前后1 h吃零食习惯与限制类零食每周食用次数及食用次数≥7次/周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学生年龄(OR=1.78,95%CI:1.17~2.71)、购买零食饮料由谁决定(OR=1.83,95%CI:1.23~2.64)、正餐前后1 h吃零食习惯(OR=2.56,95%CI:1.14~5.73)与学龄儿童过多食用限制类零食频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北京市通州区中小学生限制食用类零食每周食用次数比例较高,存在健康风险。
- 苏彦萍王鹏江南甄雪芳马静贾桂君高静王双王艳春
- 关键词:零食家庭因素
- 北京市通州区学龄儿童主观体型认知与减重行为分析
- 2022年
- 目的了解学龄儿童及其家长对学生体型认知和体质指数(BMI)评价结果的相关性,为预防和控制儿童青少年肥胖提供参考。方法2018-04/05采用方便抽样和分层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选择北京市通州区城镇、农村中小学校各4所,调查对象为6~13岁学龄儿童及其家长,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对学龄儿童体型的评价,体格检查测量身高、体重。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χ^(2)检验,分析体型认知与BMI评价指标的相关率。检验准为α=0.05。结果2411名中小学生肥胖检出率为36.42%。自我评价为肥胖的占25.88%,家长评价为肥胖的为26.61%。不同性别之间BMI评价(χ^(2)=46.004,P<0.001)、自我评价(χ^(2)=26.621,P<0.001)及家长评价(χ^(2)=38.78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自我评价和家长评价与BMI指标相关率分别为44.46%、44.71%。肥胖儿童被自我及家长低估的比例分别为36.56%、34.74%。肥胖人群控制体重的比例为68.68%,不同性别、年龄之间控制体重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性别:χ^(2)=4.724,P=0.031;年龄:χ^(2)=9.632,P=0.022)。结论学龄儿童体体型自我评价、家长评价与BMI评价结果相关性较差,肥胖低估是体型认知的主要问题。应积极改善学生和家长对体型认知偏倚,促进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
- 苏彦萍王鹏江南高静王双王艳春
- 关键词:体型体质指数学龄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