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伟
- 作品数:28 被引量:74H指数:6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佑安肝病/艾滋病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AIDS合并不同类型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抗病毒治疗前后房水中CMV-DNA含量变化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 探讨更昔洛韦局部联合全身治疗艾滋病(AIDS)合并不同类型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前后房水中CMV-DNA含量变化,为AIDS合并CMVR的治疗提供更为有利的实验室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和感染中心确诊的AIDS合并CMVR患者共58例78只眼,其中中心型35只眼,周围型43只眼。分别在玻璃体注射更昔洛韦第1针时和最后1针时抽取前房水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CMV-DNA含量,比较中心型CMVR和周围型CMVR局部和全身更昔洛韦治疗前后房水CMV-DNA含量的差异和注射次数的差别。结果 中心型CMV-DNA含量:治疗前:最高值为8.34×10 4 copies/ml,最低值为2.06×10 3 copies/ml,平均值为1.77×10 4±3.21×10 4 copies/ml;治疗后:最高值为7.68×10 3 copies/ml,最低值<500 copies/ml(阴性,<500 copies/ml为检测下限),平均值为2.59×10 3±2.71×10 3 copies/ml;治疗后检测为阴性者为13眼;平均玻璃体注药4.9±1.06次。周围型CMV-DNA含量:治疗前:最高值为4.04×10 4 copies/ml,最低值为1.06×10 3 copies/ml,平均值为7.58×10 3±8.92×10 3 copies/ml;治疗后:最高值为7.16×10 3 copies/ml;平均值为7.89×10 2 ±1.54×10 3 copies/ml;治疗后检测为阴性者为31眼;平均玻璃体注药3.7±1.41次。结论 PCR为诊断AIDS合并CMVR提供可靠的实验室诊断方法,并可以根据治疗后房水CMV-DNA数值变化指导临床治疗。中心型CMVR在治疗前和治疗后房水CMV-DNA数值及玻璃体注药次数比周围型高,在临床中要区别对待。
- 谢连永陈超魏文斌孔文君杜葵芳董宏伟郭纯刚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中央型周围型CMV-DNA玻璃体注射
- 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患病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眼科的病毒性肝炎患者292例(其中乙型肝炎253例、丙型肝炎39例),进行干眼症的相关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包括询问病史、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并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结果 2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干眼症208例,非干眼症患者84例.其中男性169例,干眼症者119例;女性123例,干眼症者89例.干眼症组与非干眼症组年龄分别为47±12岁、44±13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中位数值分别为37.61U·l-1、27.30 U· l-1;总胆红素中位数值分别为25.26umol·l-1、15.35umol·l-1;白蛋白分别为42.72 ±6.10g·l-1、44.04 ±4.21g·l-1.其中年龄、总胆红素以及白蛋白三项,在干眼症与非干眼症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208例干眼症患者中乙肝177例,占85.10%;丙肝31例,占14.90%,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间干眼症患病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Schirmer Ⅰ试验以及BUT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年龄及总胆红素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有相关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有其自身特点,其干眼症发生率高,且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相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干眼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 陈超郭纯刚于晶谢连永凌宇董宏伟曹志军冉娜李上
- 关键词:干眼症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眼部耻阴虱合并蠕形螨感染
- 2022年
- 患者男性,30岁。因左眼瘙痒、异物感1个月余,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眼科。既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病史,接受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全身体检:阴部瘙痒且内裤内可见虫体尸体,请皮肤科医师会诊,虫体为耻阴虱。眼部检查:左眼上睑睫毛棕色半透明颗粒状椭圆形物质附着,睑缘充血,睑板腺口阻塞;其余眼部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显微镜下检查拔出的睫毛,可见大量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未孵化的虫卵呈棕黑色颗粒状(精粹图片1)。临床诊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阴虱病;左眼睫虱病;左眼螨虫性睑缘炎。
- 阮方董宏伟接英
- 关键词:蠕形螨感染皮脂蠕形螨阴部瘙痒睑缘炎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检测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 探讨不同眼部表现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含量变化情况.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中心及眼科确诊的AIDS患者38例,男性37例,女性1例,平均(33.7±10.0)岁.按眼部表现分为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CMVR)组(16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视网膜病变组(14例)、眼部正常组(8例),分别进行视力(logMAR)、眼压、眼底照相眼科常规检查,同时检测血液中CD4^+T细胞数目,分别对3个组进行前房穿刺抽液,采用Luminex 200液相芯片分析仪测定各组房水中细胞因子的含量.眼压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视力、CD4^+T细胞数、细胞因子含量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组间比较行Bonferroni校正.结果 38例患者视力为1.000(0.000,1.000),3个组视力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963,v=2,P=0.007),CMVR组明显高于视网膜病变组和眼部正常组.3个组患者的眼压为(13.82±3.91)mmHg(1mmHg=0.133 kPa),3个组眼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30,P=0.444).3个组CD4^+T细胞数目58(4,550)个/μ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06,v=2,P=0.047),眼部正常组的CD4^+T细胞数明显高于CMVR组和视网膜病变组,CMVR组和视网膜病变组CD4^+T细胞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巨噬细胞炎性蛋白1b(MIP-1b)、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8(IL-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的含量在3个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CMVR组上述7个因子含量明显高于HIV视网膜病变组和眼部正常组.结论 较之于AIDS眼部正常患者和HIV视网膜病变患者,AIDS患者的CMVR严重影响患者视力,3个组在细胞因子MIP-1b、IL-6、TNF-α 、VEGF、IL-8、MCP-1、IP-1
- 孔文君郭纯刚谢连永魏文斌董宏伟陈超杜葵芳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眼房水细胞因子类视网膜炎
- 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诊断模型的构建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利用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cytomegalovirus retinitis,CMVR)的超广角眼底照片构建出深度学习系统,用于智能筛查。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0月15日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眼科815例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者的6300张欧堡超广角(ultra-wide-field,UWF)图像构建一个深度学习系统,识别活动性CMVR、非活动性CMVR和非CMVR。同时采用其中的前瞻性数据集进一步验证该系统。通过计算曲线下面积、准确性、敏感度和特异度来评估系统的性能。结果在内部交叉验证和前瞻性验证中,深度学习模型检测活动性CMVR和非CMVR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88(95%CI:0.978~0.998)和0.951(95%CI:0.947~0.955);准确性分别为0.955(95%CI:0.940~0.969)和0.942(95%CI:0.937~0.946)。该模型还显示出区分活动性CMVR与非CMVR和非活动性CMVR的能力,以及识别活动性CMVR和非活动性CMVR的能力(两个独立数据集中的所有曲线下面积均>0.886)。结论本研究使用超广角眼底图像构建的深度学习模型显示了可靠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CMVR诊断性能。
- 杜葵芳董力李小娜孔文君谢连永董宏伟黄晓婕魏文斌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
- 热脉动系统对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评价热脉动系统Lipi Flow对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患者治疗并随访6个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北京佑安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Lipi Flow治疗的15例(30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受试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SPEED问卷,不完全眨眼比率(PB),脂质层厚度(LLT),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量(SIt)和睑板腺开口油脂分泌情况(MGYLS)。结果 SPEED问卷评分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为10.20±3.57和9.87±3.68,与治疗前的12.13±2.42相比降低。PB比率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为60%和62.45%,与治疗前的72.24%相比下降。LLT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71.70±21.23)nm,(72.03±20.52)nm和(74.60±20.07)nm。TBUT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5.37±2.19)s,(6.33±2.34)s和(6.40±2.50)s。SIt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5.30±4.41)mm,(5.93±4.51)mm和(7.43±7.26)mm。M GYLS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3.50±2.11,4.23±1.99和3.83±1.97。LLT,TBUT,SIt和M GYLS三个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热脉动系统可以减轻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主观症状,同时改善不完全眨眼的比率,可以巩固治疗效果长达6个月。
- 李上张薇卢红双臧云晓董宏伟郭纯刚潘志强接英
- 关键词:睑板腺功能障碍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梅毒患者的眼底病变构成分析
- 2020年
- 目的 分析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合并梅毒患者的眼底病变构成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2012-2019年北京佑安医院AIDS患者395例.方法 根据是否合并梅毒分为AIDS组和AIDS合并梅毒组.患者进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眼压、散瞳眼底检查及彩色眼底照相等眼科检查,并行艾滋病、梅毒相关全身检查.主要指标BCVA、眼前节反应、眼底病变情况、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状态、CD4+T细胞计数、血HIV-RNA载量以及血CMV-DNA.结果 AIDS组患者266例,眼底异常者163例(61.3%),其中男性149例(91.4%),HIV相关视网膜微血管病变66例(40.5%),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94例(57.7%),血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27个/μl;AIDS合并梅毒组患者129例,眼底异常者93例(72.1%),与AIDS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5),其中男性92例(P=0.014),HIV相关视网膜微血管病变40例(31.0%),梅毒相关眼底改变26例(20.2%),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25例(19.4%),眼前节阳性反应者23例(P=0.010),63例(67.7%)患者眼底病变位置为中央型(P=0.040),血CD4+T细胞计数中位数33.5个/μl(P=0.007),均明显高于AIDS组.结论 AIDS合并梅毒患者眼底病变患病率高于单纯AIDS组患者,且血CD4+T细胞计数更高.
- 陈超谢连永杜葵芳姜太一孔文君董宏伟郭纯刚魏文斌
-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梅毒视网膜病变
- 不同CD4^+T细胞水平的艾滋病患者眼内压比较被引量:1
- 2017年
- 国外有研究发现,与正常患者相比,艾滋病患者呈现低眼压,眼压的高低和是否接受过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RRT)之间未发现关联。我们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对在我院眼科就诊的艾滋病患者进行眼内压和血CD4+T细胞计数的观察,报告如下。
- 孔文君郭纯刚谢连永董宏伟曹志军
- 关键词:艾滋病患者眼内压细胞水平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T细胞计数
- 一种房水定量抽取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房水定量抽取装置,其包括针筒和抽取结构;所述抽取结构设置在针筒内部,抽取结构与针筒活动连接;抽取结构内设置控制结构,所述控制结构与抽取结构活动连接;所述控制结构和抽取结构相配合限制房水的容量。
- 阮方接英董宏伟李小娜
-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每例患者的视功能进行评估,以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正常人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CMV视网膜炎患者mf ERG一阶反应中心区域N1-P1的振幅密度,治疗前为(36.98±17.93)n V·deg^-2,治疗1个月后为(41.33±16.78)nV·deg^-2,治疗3个月后为(36.12±15.46)n V·deg^-2,正常对照组为(76.99±11.27)n V·deg^-2。患眼发病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4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P1的振幅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1~6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波和P1波的潜时,以及N1-P1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经过积极地抗病毒治疗后,视力虽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视网膜外层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视网膜的功能显著降低。
- 李上谢连永于晶凌宇董宏伟郭纯刚潘志强
-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