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上

作品数:15 被引量:66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培养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睑板
  • 4篇睑板腺
  • 4篇睑板腺功能障...
  • 4篇干眼
  • 3篇热敷
  • 3篇病毒
  • 2篇眼症
  • 2篇视网膜
  • 2篇视网膜炎
  • 2篇缺陷综合征
  • 2篇热敷治疗
  • 2篇综合征
  • 2篇网膜
  • 2篇细胞
  • 2篇免疫缺陷
  • 2篇免疫缺陷综合...
  • 2篇膜炎
  • 2篇巨细胞
  • 2篇巨细胞病毒
  • 2篇黄斑

机构

  • 13篇首都医科大学...
  • 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北京市眼科研...

作者

  • 13篇李上
  • 10篇郭纯刚
  • 6篇董宏伟
  • 5篇张薇
  • 4篇于晶
  • 4篇接英
  • 3篇谢连永
  • 3篇潘志强
  • 3篇阮方
  • 3篇曹志军
  • 2篇陈超
  • 2篇冉娜
  • 2篇凌宇
  • 1篇李维弟
  • 1篇吕岚
  • 1篇顼晓琳
  • 1篇李小娜
  • 1篇王怡
  • 1篇李彬
  • 1篇包俊霞

传媒

  • 3篇眼科新进展
  • 1篇职业与健康
  • 1篇北京医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 1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国际病毒学杂...
  • 1篇中国医药科学
  • 1篇中华实验眼科...
  • 1篇医学教育管理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8
  • 1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2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并发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抗病毒治疗前后视功能的变化。方法对11例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并且第1次发生CMV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给予膦甲酸钠和更昔洛韦治疗。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3个月,通过多焦视网膜电图对每例患者的视功能进行评估,以未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正常人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观察患眼视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 CMV视网膜炎患者mf ERG一阶反应中心区域N1-P1的振幅密度,治疗前为(36.98±17.93)n V·deg^-2,治疗1个月后为(41.33±16.78)nV·deg^-2,治疗3个月后为(36.12±15.46)n V·deg^-2,正常对照组为(76.99±11.27)n V·deg^-2。患眼发病时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1~4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P1的振幅密度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患眼在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1~6环区域mf ERG的一阶反应N1波和P1波的潜时,以及N1-P1的振幅密度与治疗前相比均没有明显改变,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CMV视网膜炎的患者在经过积极地抗病毒治疗后,视力虽然能够得到不同程度上的恢复,但视网膜外层仍然受到不可逆的损伤,视网膜的功能显著降低。
李上谢连永于晶凌宇董宏伟郭纯刚潘志强
关键词: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睑板腺热脉动系统与局部热敷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效果比较分析
张薇郭纯刚李上
热脉动系统对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评价热脉动系统Lipi Flow对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MGD)的患者治疗并随访6个月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6年11月在北京佑安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Lipi Flow治疗的15例(30眼)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受试者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治疗后6个月进行SPEED问卷,不完全眨眼比率(PB),脂质层厚度(LLT),泪膜破裂时间(TBUT),基础泪液分泌量(SIt)和睑板腺开口油脂分泌情况(MGYLS)。结果 SPEED问卷评分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为10.20±3.57和9.87±3.68,与治疗前的12.13±2.42相比降低。PB比率在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时分别为60%和62.45%,与治疗前的72.24%相比下降。LLT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71.70±21.23)nm,(72.03±20.52)nm和(74.60±20.07)nm。TBUT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5.37±2.19)s,(6.33±2.34)s和(6.40±2.50)s。SIt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5.30±4.41)mm,(5.93±4.51)mm和(7.43±7.26)mm。M GYLS在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为3.50±2.11,4.23±1.99和3.83±1.97。LLT,TBUT,SIt和M GYLS三个时间点进行两两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热脉动系统可以减轻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的主观症状,同时改善不完全眨眼的比率,可以巩固治疗效果长达6个月。
李上张薇卢红双臧云晓董宏伟郭纯刚潘志强接英
关键词:睑板腺功能障碍
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共焦显微镜观察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植片神经再生的特征。方法角膜激光共焦显微镜(heidelberg retina laser tomography,HRT3)对71例穿透性角膜移植患者于术后1、3、6和12个月行连续系列观察,分析角膜植片上皮下和基质中神经再生的生长规律及不同因素对其再生的影响。结果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个月角膜植片中未观察到任何神经存在。术后3、6、12个月,角膜植片上皮下神经和基质神经的再生率分别为3个月26眼/71眼(36.62%)和11眼/71眼(15.49%)、6个月44眼/71眼(61.97%)和30眼/71眼(42.25%)、12个月46眼/71眼(64.79%)和36眼/71眼(50.74%);术后12个月,角膜植片再生的上皮下及基质神经纤维与正常角膜神经明显不同,表现为直径小、长度短、密度低。不同病因患者行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12个月时角膜神经再生的比例分别为机械外伤性角膜白斑9眼/10眼(90.00%)、圆锥角膜10眼/12眼(83.33%)、角膜营养不良3眼/4眼(75.00%)、大疱性角膜病变7眼/11眼(63.63%)、病毒性角膜炎6眼/12眼(50.00%)、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P)/板层角膜移植术(lamellar keratoplasty,LKP)术后8眼/18眼(44.44%)、先天性角膜白斑1眼/4眼(25.00%)。发生角膜移植排斥反应导致再生的角膜神经不同程度减少或消失。另有5眼再生的上皮下神经发生不明原因的消退或消失。结论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神经再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差异较大,激光共焦显微镜可以对术后的角膜神经再生进行连续随访观察。
接英王怡李上阮方潘志强
关键词:穿透性角膜移植共焦显微镜神经再生
图片讲解睑板腺按摩对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的护理效果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探讨图片讲解睑板腺按摩在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中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选择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五官中心眼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60例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睑板腺按摩,对照组:操作前仅用语言向患者讲解睑板腺按摩操作过程。观察组:操作前结合图片向患者讲解睑板腺按摩护理的操作过程和睑板腺功能异常与干眼的联系;对两组患者护理后的干预效果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有10例患者病情痊愈,有19例患者病情改善;对照组有5例患者病情痊愈,有18例患者病情改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的分别有29、18例,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图片讲解睑板腺按摩能够有效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性干眼患者的不适症状和整体护理操作过程,更好地配合医生治疗和护士操作,同时能够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
李小娜包俊霞李上李维弟
关键词:热敷睑板腺按摩护理效果
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发生情况及相关因素研究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分析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患病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眼科的病毒性肝炎患者292例(其中乙型肝炎253例、丙型肝炎39例),进行干眼症的相关检查以及肝功能检查,包括询问病史、裂隙灯检查、角膜荧光素染色、泪膜破裂时间(BUT)检查和泪液分泌试验(schirmer test),并检测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白蛋白等.结果 29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干眼症208例,非干眼症患者84例.其中男性169例,干眼症者119例;女性123例,干眼症者89例.干眼症组与非干眼症组年龄分别为47±12岁、44±13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中位数值分别为37.61U·l-1、27.30 U· l-1;总胆红素中位数值分别为25.26umol·l-1、15.35umol·l-1;白蛋白分别为42.72 ±6.10g·l-1、44.04 ±4.21g·l-1.其中年龄、总胆红素以及白蛋白三项,在干眼症与非干眼症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所有208例干眼症患者中乙肝177例,占85.10%;丙肝31例,占14.90%,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间干眼症患病情况无统计学差异.乙型和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Schirmer Ⅰ试验以及BUT检查结果无统计学差异.年龄及总胆红素与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有相关性.结论 病毒性肝炎患者干眼症有其自身特点,其干眼症发生率高,且与性别无相关性,与年龄相关.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干眼症发生情况无统计学差异.
陈超郭纯刚于晶谢连永凌宇董宏伟曹志军冉娜李上
关键词:干眼症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
穿透性角膜移植联合白内障摘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观察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评价同时行穿透性角膜移植、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称三联手术)患者的手术效果,探讨三联手术术后角膜屈光力与术前晶状体度数的选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4月至10月在北京佑安医院行三联手术的15例患者资料,观察患者术后1 a的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角膜屈光度、眼轴长度、并发症及角膜内皮细胞数以及植片存活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术后1a角膜植片均保持透明,角膜内皮细胞数为(1974.20±472.82)个·mm^(-2)。术后BCVA为(0.80±0.27)LogMAR,与术前(2.63±0.62)LogMAR相比,有显著性提高(t=13.042,P<0.001)。术后眼压为(14.53±3.04)mmHg(1 kPa=7.5 mmHg),与术前眼压(15.27±2.37)mmHg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5,P=0.505)。术后眼轴长度为(23.62±2.12)mm,与术前(23.69±2 01)mm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38,p=0.893)。术后角膜屈光度为(42.56±5.48)D,与术前对侧眼(45.01±1.66)D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2,P=0.260)。术前目标屈光度为(0.58±0.25)D,术后等效球镜度为(0.40±4.65)D。结论三联手术对于治疗伴有白内障的角膜疾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术前选择预留偏正视的晶状体度数可能获得满意的术后视力,但术后不可预知的角膜曲率改变仍会对屈光状态造成影响。
李上臧云晓张薇董宏伟郭纯刚卢红双潘志强接英
关键词:穿透性角膜移植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三联手术
应用OCT观察HIV阳性患者黄斑厚度的变化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评价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对我院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阳性住院患者38例64眼进行研究。根据CD4计数以及是否发生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CMVR)分为3组,A组16例32眼,CD4计数<50个/μL,未发生CMVR;B组10例20眼CD4计数>50个/μL,未发生CMVR;C组12例12眼CD4计数<50个/μL,伴有CMVR。以未感染HIV病毒的正常人10例20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设为D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以黄斑为中心1mm直径范围内的视网膜厚度进行分析。结果:A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254.03±15.63μm,B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263.11±17.12μm,C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304.50±50.62μm,D组黄斑中心区域的平均视网膜厚度是257.64±8.54μm。各组黄斑中心的视网膜厚度比较,总体上有统计学差异(F=12.933,P=0.000)。CMVR组黄斑中心区域视网膜增厚,与各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结论:CMVR可以导致黄斑部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视功能。早期通过OCT检查黄斑区形态结构,有助于了解CMVR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李上于晶谢连永郭纯刚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巨细胞病毒性视网膜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现代教学方法在本科生眼科门诊临床见习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18年
眼科门诊临床见习是眼科学课程内容学习的一部分,虽然见习时间较短,但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眼科疾病基础的检查,进一步加深对眼科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临床见习的带教老师往往又都是青年教师,现代教学方法掌握利用的较好。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见习的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了解至关重要。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结合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使得学生从影像学习到动手自己操作,从发现问题到自己解决问题,保证每一个同学参与到临床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使同学们更好的掌握了眼科学基础知识。
李上张薇郭纯刚董宏伟
关键词:眼科临床见习带教体会
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非动脉炎型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on-arteritic anterior ischemic optic neuropathy,NAION)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首诊于我院的66例(83眼)NAION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力、眼压、视野、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等检查结果,并对患者全身疾病进行相关分析,观察治疗过程中视力、视野恢复情况及眼底变化。结果在NAION患者中单眼49眼,双眼先后发病13眼,双眼同时发病4眼,其中,70%双眼先后发病的患者在对侧眼出现NAION时,先发病眼视力得到改善。OCT检查发现:NAION患者的视盘水肿主要发生于视盘的上方和下方,形成"双驼峰"状改变。在发病早期20眼发生黄斑中央凹神经上皮层脱离。发生黄斑渗出的眼中80%合并糖尿病。结论颞侧视盘的神经纤维层增厚牵拉所导致的中心凹神经纤维层脱离,可能是早期NAION视力低的因素。双眼发病的NAION患者,可能存在双眼视盘供血代偿机制,来减轻一侧视盘的损害。
接英阮方李上郭纯刚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黄斑视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