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亚萍
- 作品数:18 被引量:48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市浦东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浦东新区卫生系统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上海市浦东新区15岁以上人群麻疹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6
- 2016年
- 目的探讨上海市浦东新区15岁以上人群麻疹传播影响因素。方法采用1:1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4—2015年浦东新区发生的203名15岁以上麻疹病例及健康对照的一般社会人口学、暴露史、旅居史、麻疹免疫史等信息。结果本次调查对象均无明确麻疹免疫史。经单因素分析,4个因素与麻疹发生有关(P〈0.05);对可能因素进行条件Logistie回归分析显示,配偶的文化程度为大学以上可能减少麻疹患病风险(OR=0.119,95%CI=0.022~0.630,P:0.012),有公共场所出入史(OR=2.205,95%CI=1.043~4.662,P=0.039)、医院暴露史(OR=5.502,95%cj=2.390~12.668,P〈0.001)和离沪史(OR=4.607,95%CI=1.299—16.340,P=0.018)可能增加麻疹患病风险。结论15岁以上人群存在大量麻疹免疫空白,应加强麻疹疫苗补充免疫工作,提高易感人群接种率。有针对性的加强医院、人口密集公共场所及低文化程度人群的麻疹防控宣传,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 彭毅费怡任亚萍肖绍坦张秀英陈红英
- 关键词:麻疹病例对照研究
- 运动及行为干预改善儿童超重和肥胖效果评价
- 2024年
- 目的探索运动及健康行为指导联合干预模式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干预效果,为儿童超重肥胖干预提供依据。方法2023年4—6月,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3所小学二~四年级466名超重肥胖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随机选择其中2所学校为干预校,1所作为对照校。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开展为期3个月的运动及健康行为指导干预,对照校超重肥胖儿童仅采取常规的健康宣教及基本体重监测管理。干预前后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检查和体能指标测试。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年级和性别分层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与对照校相比,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的体质量指数(BMI)干预后较干预前明显下降,年级和性别分层分析显示,二、四年级和男女生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5、2.33、2.64、2.25,P<0.05);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腰围(t=1.77、2.34、3.01、3.16、2.72)和腰围身高比(t=2.71、3.19、4.16、4.47、4.14)在二、三、四各年级和男女间的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校超重肥胖儿童干预后较干预前血压下降更明显,收缩压二、三年级和男女生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6、2.83、3.03、2.59,P<0.05),舒张压二、四年级和男生干预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1、3.88、4.10,P<0.05)。结论运动及健康行为干预对儿童超重肥胖相关指标的改善效果较好。
- 鹿文英柏品清徐划萍任亚萍胡卉解辉
- 关键词:超重肥胖运动干预健康教育儿童
- 上海市浦东新区学校水痘聚集性疫情分析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 分析上海市浦东新区学校水痘聚集性疫情资料,为水痘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以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浦东新区学校发生的水痘聚集性疫情为研究对象,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分析疫情的三间分布。结果 2013年8月至2015年7月,上海市浦东新区学校共发生水痘聚集性疫情338起,持续时间21-132 d不等,其中中小学报告疫情数占总疫情数76.63%,发病高峰为5月份和11-12月份。共报告病例1 424例,男女比例为1.40∶1,本地户籍835人,外来589人,有免疫史797人,无免疫史517人,发病年龄范围为3-30岁,主要集中在5-12岁之间。比较不同组别的患者,发现本市户籍中有免疫史者高于外省户籍(χ^2=8.859,P=0.003)。有免疫史者出现发热症状少于无免疫史者(χ^2=26.681,P〈0.001)。结论 中小学为水痘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完善水痘疫苗免疫策略可减轻水痘疾病负担。
- 彭毅费怡任亚萍张秀英陈红英肖绍坦
- 关键词:水痘流行病学
- 一起金黄色葡萄球菌食物中毒事件的病原检测和溯源分析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对上海市浦东新区一起食物中毒事件进行病原检测和溯源分析,为此类事件的处置和判定提供依据。方法对病例和从业人员肛拭子以及留样食品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鉴定;对分离株进行肠毒素检测、药物敏感性试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分子分型和溯源。结果从9份病例肛拭子、1份从业人员肛拭子及3份留样食品样品中分离到13株金黄色葡萄球菌。10株人源分离株产A型和E型肠毒素,3株食源分离株产A型、D型和E型肠毒素。13株分离株均对青霉素耐药,PFGE条带相似度为100%,MLST分型均为ST6型。结论本起事件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食品加工企业、食堂等的宣传教育和管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
- 崔琪奇丁锦许统圣任亚萍赵冰赵冰王闻卿黄红郝莉鹏黄红
- 关键词:食物中毒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分子分型
- 2009-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4
- 2016年
- 目的分析2009-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麻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麻疹并进一步达到消除目标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和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整理2009-2014年浦东新区麻疹疫情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的方法对麻疹总体发病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4年上海市浦东新区共报告麻疹病例678例,年均发病率为2.24/10万,其中2013年发病率最高,为3.33/10万。发病季节主要以3-6月份为高峰,占全部病例的61.50%;麻疹患者最小年龄为29天,最大年龄为78岁;除2010年和2011年外,其余年份流动人口发病率均高于户籍人口发病率;发病年龄呈双向走势,主要为20岁及以上成年人和1岁以下低月龄儿童;散居儿童和外来务工人员是麻疹高发人群。结论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麻疹疫情监测的敏感性,重点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和外来人员补充免疫工作,积极开展查漏补种,提高全人群麻疹免疫保护水平,以达到进一步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
- 任亚萍费怡彭毅肖绍坦张秀英陈红英
- 关键词:麻疹发病率
- 上海市某大型工厂风疹暴发的调查分析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调查分析上海市某大型工厂风疹暴发的流行病学特征,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疫情控制措施。方法对2012年3~7月该厂301例风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用描述性方法对本次风疹暴发疫情进行分析。结果此次疫情罹患率为6.26‰,暴发高峰出现在4月16~20日;主要分布于各厂区人员密集的第3、4层厂房;发病年龄以17~28岁为主,男性207例,女性94例,均痊愈;早期10例病例经ELISA法检测风疹病毒Ig M抗体均为阳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此次风疹疫情主要与环境、季节、人员流动、预防接种及健康等因素有关。结论本案例为一起典型的成人风疹暴发事件,人员密集程度高、工作生活环境通风不良易造成风疹暴发,做好流动人口以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 肖绍坦任亚萍彭毅张秀英费怡
- 关键词:风疹疾病暴发
- 3例麻疹住院患儿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病学调查
- 2017年
- 目的调查上海市某医院肝脏外科儿童病区内麻疹感染暴发的原因。方法对该院肝脏外科儿童病区2014年5月4~15日发生的3例麻疹确诊病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 3例麻疹患儿麻疹病毒Ig M抗体检测均阳性。3例患儿同住该院肝脏外科儿童病区,住院时间均超过麻疹的最长潜伏期,发病时间间隔不超过麻疹的最短潜伏期。结论此次事件属于一起医院感染的暴发事件,但未发现明显的共同传染源。建议加强关注患有基础性疾病儿童的麻疹早期诊断。做好包括医技科室在内的发热预检、通风消毒工作,避免造成麻疹病例交叉感染。
- 任亚萍彭毅费怡肖绍坦
- 关键词:麻疹医院感染疫情控制
- 一起医院血液肿瘤患儿麻疹暴发调查被引量:3
- 2016年
- 麻疹病毒通过飞沫传播,以发热、出疹为主要临床症状,出疹前后4 d即具传染性,平均潜伏期为10~14 d,一般病程为7~10 d,严重可引起中耳炎、肺炎、腹泻等并发症,甚至死亡。我国自1965年普种麻疹类疫苗,1978年纳入儿童计划免疫,随着疫苗接种率上升,麻疹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显著降低,麻疹大流行基本得到控制,但在免疫空白或特殊人群中的麻疹暴发仍时有发生。
- 费怡彭毅任亚萍张秀英陈红英肖绍坦
- 关键词:血液肿瘤麻疹
- 什么是"复合营养米"
- 2023年
- 稻米大约有2/3的营养素分布于米胚、皮层中,而稻米加工精度高,会导致营养素损失增加.如果长期食用精致米面,忽视营养改善情况,会使得人体营养失衡,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比如临床中常见的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就和缺乏微量营养元素有密切关系.
- 柏品清任亚萍胡卉邬天凤
- 关键词:微量营养元素营养失衡稻米加工营养改善营养素
- 上海市浦东新区1~3年级小学生伤害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评价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评价上海市浦东新区1~3年级小学生伤害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为制定小学生伤害干预方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按照地理区域划分,在浦东新区城区和郊区分别抽取2所小学1~3年级学生并随机分到干预组和对照组。给干预组1~3年级学生开展预防伤害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采用χ^(2)检验分析伤害发生率和类型的变化,采用t检验和双重差分法(differences-in-differences,DID)模型分析1~3年级小学生及其监护人伤害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KAP)得分变化情况。结果经伤害健康教育干预后,干预组1~3年级小学生的伤害发生率降为16.50%,低于干预前的24.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832,P<0.05),且干预组1~3年级小学生伤害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的24.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8.984,P<0.05);双重差分效应值为-0.062,且呈现出显著性(P<0.05)。干预前后1~3年级小学生第一、二位伤害类型均为跌倒/坠落伤和碰撞/挤压伤,第一、二位伤害发生部位均为手指/脚趾和下肢。干预前伤害地点主要在学校(27.89%)和家中(37.77%),干预后以校外其他公共场所(43.62%)为主。干预后干预组1~3年级小学生和监护人KAP评分分别是42.52±4.68和23.33±1.74,高于干预前的40.83±3.25和22.08±2.10(t=9.051,P<0.05;t=13.989,P<0.05),且高于对照组(t=5.749,P<0.05;t=13.840,P<0.05);监护人和1~3年级小学生双重差分效应值分别为1.091和0.781,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措施能够明显降低小学生伤害的发生率,成效明显。强化学校、家庭对小学生伤害安全的教育及防范措施,是预防小学生伤害发生的有效途径。
- 邬天凤柏品清任亚萍任亚萍鹿文英胡卉沈惠平
- 关键词:干预效果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