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谢靖婧

作品数:5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细胞
  • 2篇疗效
  • 2篇抗病毒
  • 2篇抗病毒作用
  • 2篇病毒
  • 2篇病毒作用
  • 1篇地塞米松
  • 1篇亚群
  • 1篇氧化苦参
  • 1篇氧化苦参碱
  • 1篇乙型
  • 1篇乙型肝炎
  • 1篇乙型肝炎病毒
  • 1篇抑制HBV
  • 1篇异烟肼
  • 1篇鞘内
  • 1篇鞘内注药
  • 1篇鞘内注药治疗
  • 1篇注药
  • 1篇注药治疗

机构

  • 4篇南华大学

作者

  • 4篇谢靖婧
  • 3篇钟哲峰
  • 3篇何剑
  • 1篇阳学风
  • 1篇吕剑
  • 1篇周安民
  • 1篇彭丽红

传媒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南医学科学...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地塞米松联合异烟肼鞘内注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联合异烟肼鞘内给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确诊的60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回顾性均分两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抗结核治疗联合使用脑脊液置换加鞘内给药治疗方案,对照组单用异烟肼鞘内注药,治疗组采用地塞米松联合异烟肼鞘内注药。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与体征变化,颅内病灶吸收情况和脑脊液的变化。结果地塞米松联合异烟肼给药4周后脑脊液检测基本恢复正常,患者症状与体征均显著改善,颅内压力降至正常,脑脊液的白细胞数、蛋白、糖、氯化物的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结论地塞米松联合异烟肼鞘内给药是治疗结核性脑膜炎更为有效的方法。
谢靖婧周安民彭丽红钟哲峰何剑
关键词:鞘内注药结核性脑膜炎
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对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治疗观察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疗效。方法:收治抗结核药物性肝损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给予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治疗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临床疗效较好。
钟哲峰何剑谢靖婧
关键词:复方二氯醋酸二异丙胺临床疗效
氧化苦参碱通过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抑制HBV转基因小鼠的病毒复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对HBV转基因小鼠病毒复制的作用,并探讨其是否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有关。方法选取SPF级HBV转基因雄性小鼠36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模型组、氧化苦参碱组及拉米夫定组,每组12只,另取12只非转基因BALB/c雄性小鼠作为对照组。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观察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并检测血清及肝脏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水平、血液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以及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后,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较低(P<0.05),而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液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水平较高,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CD8^+T淋巴细胞水平较低,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P<0.05);氧化苦参碱组与拉米夫定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水平较高,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白细胞介素-4(IL-4)水平较低,且氧化苦参碱组<拉米夫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氧化苦参碱能有效抑制HBV转基因小鼠血清及肝组织HBsAg、HBV-DNA水平,该作用可能与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及Th1/Th2细胞因子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有关。
谢靖婧阳学风
关键词:氧化苦参碱转基因小鼠抗病毒作用
L-苏糖酸镁增强恩替卡韦对HBV感染小鼠的抗病毒作用及其机制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观察L-苏糖酸镁(MLT)是否可增强恩替卡韦(ETV)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小鼠的抗病毒作用,并初步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高压水动力法经尾静脉注射携带1.3拷贝HBV基因组(ayw亚型)的重组8型腺相关病毒建立HBV持续感染的C57BL/6小鼠模型。成模后分为模型组、MLT组(1.2 g·kg^-1 L-苏糖酸镁胶囊)、ETV组(75μg·kg^-1恩替卡韦片)、联合处理组(1.2 g·kg^-1 L-苏糖酸镁胶囊+75μg·kg^-1恩替卡韦片),每组8只;另选取8只未经病毒感染的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连续给药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HBsAg和HBeAg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小鼠肝脏组织及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分离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检测小鼠血清及CD8+T细胞中Mg^2+含量,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小鼠外周血CD8+T细胞中表面分子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自然杀伤细胞活化受体(NKG2D)、CD95和CD38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和CD8+T细胞中Mg 2+含量及CD8+T细胞中表面活化性分子NKG2D和CD38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而抑制性分子PD-1和CD95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小鼠血清HBsAg、HBeAg水平及肝脏组织和血清中HBV DNA拷贝数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处理组小鼠各指标改善效果最好;与模型组比较,MLT组和联合处理组小鼠血清及CD8+T细胞中Mg 2+含量及CD8+T细胞表面活化性分子NKG2D和CD38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抑制性分子PD-1和CD95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但ETV组小鼠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LT可增强ETV对HBV感染小鼠的抗病毒作用,其机制可能是MLT可引起CD8+T细胞内Mg 2+含量增加,提高CD8+T细胞活性,进而更加有效地清除HBV。
钟哲峰谢靖婧何剑江波吕剑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恩替卡韦CD8+T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