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锦
- 作品数:21 被引量:95H指数:6
- 供职机构:长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长沙市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中国大陆梅毒时空分布以及流行因素空间异质性分析——基于MGWR模型被引量:12
- 2022年
- 目的对中国大陆各类梅毒进行时空分析以及对梅毒各流行因素进行空间异质性分析,为国内此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中国大陆31个省份(自治区、直辖市)2014至2018年的梅毒疾病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气象数据为基础,运用空间自相关以及MGWR模型(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梅毒夏秋季节发病率较高,2014—2018年发病率较平缓且逐年有微弱上升的趋向,主要是隐性梅毒逐年上升的结果。各类梅毒有不同的空间分布,总体上东南沿海和西北部区域的梅毒发病率较高。各类梅毒均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关系,热点分析结果显示各类梅毒冷热点区域存在差别,总体上热点区域为西藏和新疆附近。MGWR模型分析可得,在研究范围内城镇化率对梅毒发病的影响呈显著的正向作用,而每十万人口高等教育平均在校生和医疗卫生机构数呈显著性的负向作用。且模型的R;高达0.931,得益于该模型对不同因子有不同作用尺度的独特优势。结论2014—2018年各类梅毒发病时空分布特点不同,但在空间上都有聚集性;社会经济以及气象因素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梅毒的发病;MGWR模型有灵活的作用尺度,拟合度高。
- 任香陈梦想赵锦赵锦周楠戴皓云李国群洪秀琴查文婷查文婷
- 关键词:梅毒空间自相关空间异质性
- 应用集中度与圆形分布法分析2012—2018年长沙市手足口病季节性特征被引量:10
- 2023年
- 目的 探讨长沙市2012-2018年手足口病季节性特征,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长沙市2012-2018年手足口病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其季节性特征。结果 2012-2018年长沙市共报告205 988例病例,年均报告发病率是389.91/10万。发病人群以<4岁儿童(83.34%)为主,以散居儿童(75.29%)和幼托儿童(21.71%)为主。发病集中度M=0.32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圆形分布r=0.31,α=175.82°(87.02°,264.62°)(Z=18 648.533,P<0.001),发病高峰日为6月27日,流行高峰期为3月29日-9月25日。结论 2012-2018年长沙市手足口病发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应在该疾病流行期前和流行期间加强重点人群防控。
- 段陈林周银柱陈水连邱劲松刘如春赵锦杨栋肖回回胡伟红李叶兰王智宇石凌张锡兴
- 关键词:手足口病季节性分布集中度圆形分布法
- 长沙市企事业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知信行研究
- 2021年
- 目的了解长沙市企事业单位人群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COVID-19)相关认知、信念和行为水平,为全面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以微信公众号作为传播媒介,通过"问卷星"进行调查,对收取的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次调查共收到5275份有效问卷,调查对象年龄在16~66岁,平均年龄为(34.78±9.53)岁;企事业人群对COVID-19临床表现、传播途径、潜伏期、预防措施和消毒剂选择的知晓率均在80%及以上,完全掌握率(即所有知识正确无误)为50%及以下;情绪反应中比较担心和非常担心占比分别为28.83%、40.63%,担心原因中主要为传染性强、缺乏有效治疗手段;研究对象获取COVID-19相关信息的主要途径为网络(95.58%)、电视(75.98%)、微信公众号(50.88%)、社区宣传(44.68%)、朋友圈(44.09%)。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OR=0.76,95%CI:0.67~0.86,P<0.05)、高年龄组(OR=1.18,95%CI:1.03~1.34,P=0.02)、高文化程度(OR=1.52,95%CI:1.34~1.73,P<0.05)、高认知(OR=1.22,95%CI:1.05~1.42,P<0.05)及紧张的态度(OR=0.73,95%CI:0.64~0.83,P<0.05)是研究对象采取高防控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结论疫情期间长沙市企事业人群的COVID-19知晓率高,但是知识全面性不够,需进一步加强全面健康宣教;担心和关注度高提示复工复产期间企事业单位应加强员工的心理疏导;女性、低年龄组、低文化程度群体对疫情防控行为不足,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宣教力度。
- 张恒段陈林肖回回周婧瑜赵锦杨栋张锡兴
- 关键词:知信行问卷调查
- 长沙市2014-2018年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17
- 2020年
- 目的分析长沙市2014-2018年9个区县(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长沙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的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获取2014-2018年长沙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分地区、年龄和职业的发病数,描述该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病流行病学特征。结果长沙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病发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12月~次年2月出现发病高峰,7~8月出现次高峰;发病年龄集中在0~3岁组,以散居儿童为主;发病总数居前3位地区分别为浏阳市、长沙县和雨花区,年均发病率居前3位地区分别为雨花区、浏阳市和长沙县。聚集性疫情均由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疫情数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长沙市其它感染性腹泻病病例数和疫情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防控重点人群为0~3岁散居儿童。应有针对性地提早做好其它感染性腹泻病防控。
- 杨栋张恒刘如春陈水连赵锦张锡兴余珊珊
- 关键词:其它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特征诺如病毒
- 2016年长沙市重组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暴发疫情调查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了解2016年长沙市诺如病毒引起的2起胃肠炎暴发疫情特征。方法采集腹泻患者肛拭子或粪便标本,提取核酸后采用实时荧光RT-PCR检测诺如病毒GI/GII型;采用特异性引物分别扩增病毒ORF1、ORF2、ORF1-ORF2连接区,测序后,通过BLAST比对和NoV typing online tool确定病毒基因型别,采用MEGA 5.0软件进行序列比对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两起疫情均发生在幼儿园,患儿均集中在其中一个班级,临床特征以呕吐、腹痛腹泻为主。实时荧光RT-PCR检测共有5份标本为诺如病毒GII型阳性,分子分型显示其中一起疫情2份阳性标本为GII.p12/GII.3重组型,系统进化分析该毒株与中国北京、无锡及日本、泰国等分离的GII.p12/GII.3重组型诺如病毒同源性为94%-99.5%。另一起疫情3株阳性标本为GII.p16/GII.2重组型诺如病毒,分子进化显示该毒株与同时期中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地暴发流行的GII.p16/GII.2重组型诺如病毒同源性为98%-99.5%。结论 2016年长沙市出现GII型诺如病毒引起的胃肠炎疫情暴发流行,且病毒存在抗原重组,其中GII.p16/GII.2重组型病毒已造成全球范围内的暴发流行,应加强其病原学监测和分析。
- 陈静芳姚栋张如胜欧新华赵锦李灵之孙边成
- 关键词:诺如病毒胃肠炎
- 长沙市流行性腮腺炎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预测研究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采用季节性自回归移动平均(SARIMA)模型预测长沙市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方法收集2005—2015年长沙市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病例数据,将2005—2014年数据作为建模数据,将2015年数据作为验证数据,开展SARIMA模型建立与验证研究,并对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进行预测。结果 SARIMA(3,0,0)×(1,0,0)_(12)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际数据,模型的展开式为:Y_t=222.545+1.225Y_(t-1)-0.713Y_(t-2)+0.291Y_(t-3)+0.366Y_(t-12)-0.448Y_(t-13)+0.261Y_(t-14)-0.107Y_(t-15)+a_t。将验证数据与预测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呈显著性相关(r=0.61,P<0.001)。SARIMA模型预测2016年长沙市全年发病数将达到3 032例,平均月病例数为253例。结论 SARIMA模型可以用于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数预测,长沙市2016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仍处于高发态势。
- 刘琳玲刘如春陈田木张本忠李亚曼胡伟红谢知赵锦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时间序列
- 2012—2022年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23年
- 目的分析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2012—2022年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对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起数、级别、类型、发病人数、时间、场所等进行描述性研究。结果2012—2022年长沙市共报告293起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发病14416例,无死亡病例。其中一般事件(Ⅳ级)179起,未分级事件114起,无重大(Ⅲ级)及以上事件。293起事件中传染病类事件288起,报告发病14320例。中毒事件1起,其他公共卫生事件4起。学校传染病事件中,事件数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水痘(35.07%,101/288)、流行性腮腺炎(28.13%,81/288)、流行性感冒(21.53%,62/288),发病数居前三位的分别为流行性感冒(38.16%,5464/14320)、流行性腮腺炎(27.14%,3886/14320)、水痘(22.47%,3217/14320)。突发事件有4—5月、11—12月两个高峰。小学报告事件数最多,其次为幼儿园和初中,分别占学校事件总数的72.01%(211/293)、10.92%(32/293)、9.22%(27/293)。浏阳市的报告事件数和发病数均最高,分别占总数的43.00%(126/293)、37.37%(5387/14416);报告事件数和发病数最少的为芙蓉区,分别占总数的2.05%(6/293)、0.90%(130/14416)。结论呼吸道传染病是长沙市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主要原因,小学为重点场所。应针对性地开展防控工作,提升疫苗接种率,减少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
- 赵锦赵锦胡伟红张斯钰匡文韬倪涵查文婷查文婷易尚辉
- 关键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传染病
- 我国2017—2022年土源性线虫病监测分析
- 2025年
- 目的分析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的流行现况,为土源性线虫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2022年我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信息,对土源性线虫感染现况、感染趋势、空间自相关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17—2022年,我国土源性线虫年平均感染率(average annual infection rate,AAIR)为1.12%(25123/2251632),其中钩虫、蛔虫、鞭虫AAIR分别为0.70%、0.26%、0.20%(15827例、5836例、4586例)。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年均降低17.16%(AAPC=-17.16,P=0.007),其中钩虫、蛔虫、鞭虫感染率年均降低值分别为14.70%、22.13%、20.56%(AAPC=-14.70,P=0.025;AAPC=-22.13,P=0.015;AAPC=-20.56,P=0.029)。钩虫、蛔虫、鞭虫的地区分布均呈空间正相关(Moran′s I=0.09,P=0.121;Moran′s I=0.46,P=0.001;Moran′s I=0.23,P=0.013),蛔虫的空间聚集性最强。男性和女性AAIR分别为1.03%(11308/1100016)、1.20%(13851/1149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9,P<0.001)。60岁以上人群AAIR最高1.85%(10949/590621),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26.44,P<0.001)。钩虫、蛔虫、鞭虫均以轻度感染为主。土壤蛔虫卵、钩蚴的年平均阳性率为4.06%(649/15984)、2.45%(391/159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16,P<0.001)。结论我国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低,且呈下降趋势,但呈现局部高发现象,老年人、女性是感染的风险人群。为进一步阻断土源性线虫传播,需采取扩大监测范围、创新监测技术、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等综合措施。
- 赵锦周银柱周银柱陈水连杨学文
-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钩虫蛔虫鞭虫空间自相关
- 长沙市2016-2020年干旱敏感性肠道传染病筛选和发病影响的定量评估
- 2024年
- 目的分析长沙市2016-2020年干旱事件发生情况及肠道传染病流行特点,多尺度评价干旱对肠道传染病的影响,为预防干旱期间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制定科学防控方案提供依据。方法收集长沙市2016-2020年肠道传染病发病人数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比较肠道传染病日发病率变化,确定干旱相关敏感性肠道传染病;应用互相关函数初步分析肠道传染病发病相对于干旱事件的最佳滞后期;建立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比较分析不同干旱程度对不同滞后期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影响。结果非干旱日与干旱日的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8,P=0.035),互相关函数分析显示干旱事件与其他感染性腹泻r在d 3达到最大值(r=0.261)。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结果显示干旱期间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单日发病风险在d 2最高(RR=1.034,95%CI:0.971~1.101),累积发病风险在d 14最高(RR=1.032,95%CI:0.995~1.070),0~14 d的累积RR为1.235(95%CI:1.091~1.398),2D等高线图显示随着干旱等级的增加,发病风险和影响的持续时间也会增加。结论其他感染性腹泻是长沙市干旱敏感性肠道传染病,随着干旱等级的增加,其他感染性腹泻的发病风险增加,重旱影响的持续时间最长。
- 王璇姝周慧琳李敏匡文韬罗飘异赵婉吴启萍洪慧林赵锦查文婷杨学文
- 关键词:干旱肠道传染病
- 流行性腮腺炎Logistic微分方程预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被引量:5
- 2015年
- 目的探讨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在流行性腮腺炎预警中的应用。方法利用长沙市流行性腮腺炎2005-2013年周发病数,建立各流行周期内的Logistic微分方程模型,并求解各个流行周期"疫情加速周",以"疫情加速周"减一个标准差为"建议预警周"。用长沙市2013-2014年数据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流行性腮腺炎存在夏秋季和冬春季两个流行高峰,其"建议预警周"分别为第15周和第39周。结论 Logistic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流行性腮腺炎的季节性流行规律。将"疫情加速周"提前一个标准差,能够做到提前预警。
- 谢知陈田木林鑫陈水连赵锦刘如春
- 关键词:流行性腮腺炎数学模型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