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炫
- 作品数:4 被引量:21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西藏自治区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被引量:6
- 2017年
- 气候变化下植被的时空响应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高海拔西藏地区气候独特多变,研究该区域植被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西藏地区的气象站少,利用站点观测资料插值分析误差相对较大,难以准确获得空间连续的数据。本文采用2001~2013年MODIS卫星16天时间序列数据和同期的降雨卫星TRMM数据,利用线性回归和相关性分析法研究西藏地区植被、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时空特征及相关性。研究表明:在2001~2013年间,西藏地区植被与地表温度、降雨量在时间波动和空间分布上具有一致性。植被NDVI逐年增大,植被状况逐渐改善,地表温度总体呈上升趋势,降雨量整体无明显变化,三者年际变化率主要集中在-0.005~0.005/a,-0.05℃~0.15℃/a,-30~40 mm/a。近13年来植被NDVI、地表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区域差异性较大,在西藏中部和东部变化明显。植被NDVI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尤其是地表温度上升)密切相关,受降雨明显影响的区域分布在西藏中部,受地表温度明显影响的区域分布在西藏东部和西部。
- 李磊磊范建容张茜彧李炫
- 关键词:NDVI降雨量地表温度气候变化
- 基于流域单元的岷江上游泥石流危险性评价被引量:5
- 2015年
- 泥石流的形成需要具备高陡的地形、充足的水源以及丰富而松散的固体物源三个基本条件,当山区小流域具备上述条件时,都有发生泥石流的可能。选取岷江上游区域作为研究区,以数字高程模型(DEM)作为基础数据,运用均值变点法和河网密度法结合遥感影像,实现研究区内小流域划分;针对影响泥石流形成的三个基本条件,以小流域作为评价单元,选取地层岩性、断裂密度、平均坡度、形状系数、沟道比降、24h最大降雨量等六个评价指标,应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因子的权重,实现岷江上游地区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的结果能较好的反映出岷江上游的泥石流灾害分布情况,为该区泥石流灾害的防治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 李炫杨本勇范建容张建强李磊磊
- 关键词:泥石流岷江上游
- 植被盖度遥感反演模型在稀疏高寒草原的对比研究被引量:8
- 2017年
- 【目的】基于Landsat8遥感影像数据,反演西藏日喀则地区高寒草原植被盖度。【方法】采用比较常用的3种植被盖度反演模型,即像元二分模型、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与土壤调整植被指数(SAVI)的回归模型、改进的三波段梯度差模型,对稀疏高寒草原植被盖度进行反演,并采用照相法实测植被盖度进行反演精度分析。【结果】3种模型对高寒草原植被盖度的反演精度以像元二分模型最高,反演精度为82.02%,其他两种模型均小于80%。【结论】像元二分模型相对于回归模型和改进的三波段梯度差模型更适用于稀疏高寒草原植被盖度的反演。
- 夏颖范建容李磊磊李炫
- 关键词:植被盖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