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庆丰

作品数:7 被引量:22H指数:2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卫生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肝炎
  • 4篇慢性
  • 3篇乙型
  • 3篇肝炎患者
  • 2篇乙型肝炎
  • 2篇乙型肝炎患者
  • 2篇转氨酶
  • 2篇纤维化
  • 2篇慢性乙型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慢性乙型肝炎...
  • 2篇丙氨酸转氨酶
  • 2篇丙型
  • 2篇丙型肝炎
  • 1篇蛋白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淋巴...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计数
  • 1篇药物

机构

  • 7篇温州医科大学
  • 2篇北京地坛医院
  • 1篇秦皇岛市第三...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湖北民族大学

作者

  • 7篇孙庆丰
  • 6篇丁继光
  • 4篇杜庆玮
  • 4篇洪亮
  • 3篇李明慧
  • 3篇谢尧
  • 3篇周克
  • 2篇吴杨荷
  • 2篇付荣泉
  • 2篇吴金国
  • 2篇周青青
  • 2篇胡益冰
  • 1篇周瑞微
  • 1篇庄立伟
  • 1篇成军
  • 1篇张璐
  • 1篇胡蕾平
  • 1篇蔡福景
  • 1篇吴云忠
  • 1篇任玉莲

传媒

  • 2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华实验和临...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年份

  • 2篇2017
  • 4篇2015
  • 1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microRNA-21反义寡核苷酸对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microRNA-21( miR-21)反义寡核苷酸对肝星状细胞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肝星状细胞分离和培养,利用脂质体2000将miR-21反义寡核苷酸转染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中,转染48 h后,收集肝星状细胞,采用实时RT-PCR法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细胞miR-21表达和Ⅰ、Ⅲ型胶原蛋白表达;MTT法检测转染后细胞增殖活性。结果与无关反义寡核苷酸组相比,miR-21反义寡核苷酸转染后miR-21表达较无关对照组下调约76%( P <0.01);细胞增殖活性降低(26±3)%( P <0.01);Ⅰ、Ⅲ型胶原蛋白分别降低(61±7)%和(48±6)%(均P <0.01)。结论 miR-21反义寡核苷酸能显著下调miR-21的表达,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及胶原的合成。
付荣泉丁继光洪亮孙庆丰吴金国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CD4^+CD25^+Treg细胞对树突状细胞的作用
2015年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HCV)患者CD4+CD25+Treg细胞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的作用。方法对35例HCV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各抽取外周血,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特异性免疫磁珠分选获得CD4+CD25+Treg细胞,并体外诱导培养获得树突状细胞(DCs);将CD4+CD25+Treg细胞与DC共培养5d后,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CD83、CD80、HLADR的表达,同时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上清液中IL-10和TGF-β含量。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HCV患者CD83、CD80和HLA-DR的表达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CV组患者CD4+CD25+Treg分泌IL-10和TGF-β的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结论 HCV患者外周血Treg细胞能够抑制DC的成熟,细胞因子参与了免疫应答的调节。
洪亮付荣泉丁继光孙庆丰吴金国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调节性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
γ-谷胺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模型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评估γ-谷胺酰转肽酶/血小板计数无创模型(GPR)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共纳入2009年1月至2013年2月在北京地坛医院住院的慢性乙肝患者217例,根据肝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非显著性肝纤维化组178例(S0~S1)和显著性肝纤维化组39例(S2~S4)。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血常规、血清生物化学指标、乙肝病毒学标志物及HBV-DNA等检测。参考原始文献构建GPR、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计数模型(APRI)、基于4项因素的肝纤维化指数模型(FIB-4)3种预测肝纤维化的无创模型。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方法评价比较不同无创模型预测慢性乙肝显著肝纤维化的诊断能力。结果两组患者APRI、FIB-4、GPR、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血小板计数(Plt)、乙肝e抗原(HBe Ag)及HBV-DNA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RI、GPR、FIB-4,AST、碱性磷酸酶(ALP)和GGT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317、0.285、0.290、0.259、0.188、0.238),而Plt、HBe Ag、HBV-DNA与肝纤维化程度呈负相关(r=-0.220、-0.292、-0.255)。GPR、APRI、FIB-4模型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14(95%CI 0.619~0.809)、0.739(95%CI 0.647~0.830)、0.718(95%CI 0.624~0.813),其临界值、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0.21、61.50%、74.70%,0.31、71.80%、69.10%,1.07、59.00%、82.00%。结论GPR模型对慢性乙肝患者肝纤维化程度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张伟伟虞欢欢胡益冰丁继光周青青周克吴杨荷谢尧李明慧孙庆丰
关键词:纤维化丙氨酸转氨酶血小板计数
2008-2012年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变迁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了解医院金黄色葡萄球菌(SAU)的耐药性变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收集2008-2012年住院患者送检标本所培养分离出的SAU,并对其耐药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08-2012年共分离SAU4370株,各年分别占9.2%、13.1%、12.8%、11.4%和11.1%;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668株,检出率为38.2%;5年SAU对青霉素耐药率较高,为95.0%~97.6%,对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的敏感性最好;SAU对四环素、庆大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左氧氟沙星、利福平、氯霉素及呋喃妥因等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逐年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氯霉素及呋喃妥因的耐药率均较低,分别为0.1%~3.9%及3.1%~8.8%;耐药率在30.0%以下的药物有氯霉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结论5年SAU在所有的细菌中检出率约占10.0%,MRSA在SAU中的检出率稳定在约40.0%,氯霉素、呋喃妥因、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等药物的耐药率<30.0%,可作为临床经验用药首选。
吴杨荷周克孙庆丰丁继光洪亮杜庆玮周瑞微
关键词: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和纤维化程度的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探讨CHB患者肝脏炎症活动度(G)和纤维化程度(S)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971例CHB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同时收集患者的血生物化学、血常规、HBV DNA、HBV血清学标志物等数据.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3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Student-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971例患者分成3组.1年内ALT 3次持续正常列为A组,首次发现ALT升高者列为B组,半年内ALT升高两次以上者列为C组.A组332例,B组341例,C组298例.3组HBV感染者男性人数分别占47.9%、74.2%、7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4.778,P<0.01).A组中HBeAg阳性者161例(48.5%),B组234例(69.0%),C组176例(5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325,P<0.01).3组G≥2者分别占36.4%、56.9%、51.3%(x2=29.868,P<0.01),S≥2者分别为25.3%、35.5%、35.9%(x2=10.807,P=0.005).A组G≥2和(或)S≥2的有137例(41.3%),B组有208例(61.0%),C组有164例(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22.235,P<0.01).将A组分为ALT<30 U/L组(229例)和ALT≥30 U/L组(103例),两组间男性、HBeAg阳性、G≥2和(或)S≥2患者比例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ALT≥30 U/L、AST≥25 U/L、HBeAg阳性、血小板计数与显著病理学改变相关(均P<0.05),年龄(OR=2.012,95%CI为1.196~3.383)、HBeAg(OR=2.188,95%CI为1.339~3.584)和AST(OR=2.312,95%CI为1.390~3.846)为显著病理学改变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对ALT首次发现升高者,其显著肝脏组织病理学改变比例与反复升高的患者相似,建议早期抗病毒治疗.对ALT持续正常的感染者,年龄≥35岁、HBeAg阳性或AST≥25 U/L为显著病理学改变的独立预测因素,对符合上述条件的患者更应引起注意,进行早期的抗病毒治�
杜庆玮李明慧徐婷燕谢尧丁继光洪亮周克陈威周青青孙庆丰
关键词:丙氨酸转氨酶病理学
尿毒症合并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抗病毒治疗
2017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尿毒症合并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5年9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接受治疗的4例尿毒症合并HCV感染患者,初始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 135μg治疗,每周1次,皮下注射,并联合利巴韦林200 mg,每天1次。根据血红蛋白(Hb)水平调整利巴韦林剂量。观察治疗前,治疗后4、12、48、72、127、158、167周HCV-RNA,Hb,血小板计数(Plt),肝、肾功能及电解质情况,观察治疗疗效及其安全性。结果 4例患者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1例4周时、3例12周时均未检测到HCV-RNA,2例随访48周时、1例随访20周时仍检测不到HCV-RNA,1例12周时检测不到HCV-RNA,未进一步随访。4例患者均因出现Hb下降而调整利巴韦林剂量。3例患者出现Plt减少,但可维持耐受。结论尿毒症合并HCV感染可以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疗效较好,需严密监测不良反应。
蔡福景胡益冰丁继光杜庆玮王晓峰孙庆丰
关键词:尿毒症干扰素类利巴韦林
73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4
2013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73例重型肝炎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总结73例重型肝炎患者临床特点,按病因、发病性质分组,回顾性分析肝功、肾功、电解质、PTA等生化指标,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腹水、腹腔感染等合并症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研究上述因素与预后关系。结果(1)73例重型肝炎中单独HBV感染占65.75%,酒精性肝病5例(6.85%),药物性肝损伤6例(8.22%),戊型肝炎2例(2.74%),自身免疫性肝病2例(2.74%),重叠病因7例(9.59%),其他因素3例(4.11%);按发病速度、严重程度和基础肝病情况分亚急性12例(16.43%),慢性肝炎基础上11例(15.07%),肝硬化基础上重型肝炎50例(68.49%);无肝性脑病表现占41.10%,有肝性脑病表现占58.90%;(2)重型肝炎死亡率,以酒精性肝病和重叠因素基础上为66.67%,其次为自身免疫性肝病占50%,HBV相关重型肝炎死亡率为18.75%;73例重型肝炎总体病死率为28.77%,其中肝硬化组死亡率(40%)高于非肝硬化组(4.3%),P=0.002,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无肝性脑病重型肝炎死亡率3.33%,有肝性脑病组死亡率46.51%,肝性脑病Ⅲ、Ⅳ期死亡率72.73%;(3)独立样本t检验筛选出可能与死亡相关的9个因素,分别是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血肌酐、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ALB)、血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肝性脑病,血肌酐水平是死亡的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结论肝性脑病,血肌酐水平是重型肝炎死亡的危险因素,ALB为保护性因素。核苷酸类似物的应用,是重型乙型肝炎死亡率低至18.75%的丰要原因之一.
赵俊梅张璐杜庆玮穆彩琴任玉莲胡蕾平申戈庄立伟路遥邱国华孙庆丰吴云忠杨民李明慧谢尧成军徐道振
关键词:肝炎乙型肝肾综合症肝性脑病白蛋白凝血酶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