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正君
- 作品数:5 被引量:1H指数:1
- 供职机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脏原发性透明细胞癌一例被引量:1
- 2017年
- 病例资料患者,女,46岁。因“发现肝占位5月余”入院。患者在当地医院体检发现肝内占位并肝硬化、脾大、门脉高压。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乙肝e抗原(+)、乙肝核心抗体(+),AFP6.930ng/mL。
- 王夏婉刘星雨高剑波范正君
- 关键词:肝肿瘤透明细胞癌
- 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大部切除及脾静脉体静脉化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体会
- 1994年
- 采用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脾大部切除及远端脾肾静脉吻合术治疗13例门静脉高压症。13例中肝功能按Child分级A级1例,B级9例,C级3例.术后发热发生率、血小板计数、血清免疫球蛋白于手术前后变化值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肝硬化脾功能亢进严重.有上消化道出血或重度食管静脉曲张,腹水经内科治疗易于消退者可以此术式作为治疗性或预防性手术,更适合于儿童期门脉高压症的治疗,但不作为急性食管曲张静脉大出血的抢救手术。
- 张谢夫范正君邹丽萍僧国珍苏华昌丁厚池张瑞亭
- 关键词:门脉高血压分流术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脑死亡巴马小型猪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 2006年
-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脑死亡状态下巴马小型猪心脏形态与功能的影响。方法应用改进的缓慢间断颅内加压法建立巴马小型猪脑死亡模型。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5只。对照组(A组)动物麻醉后仅行开颅与开关腹手术。非药物干预组(B组)建立脑死亡模型,不进行药物干预。NAC处理组(N组)建立脑死亡模型,于脑死亡后1和12h,按200mg/kg的剂量将NAC加入100ml生理盐水中,经静脉缓慢滴注。分别于脑死亡后6、12和24h检测各组血清中肌钙蛋白T(cTnT)的水平以及干扰素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以及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脑死亡后24h,取各组心尖部心肌组织,光镜下观察心脏组织结构变化,电镜下观察心脏组织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核因子κB(NF-κB)的表达水平,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NF-κBmRNA的变化。结果脑死亡6h后,B组及N组的血清cTnT、IL-1β、IL-6、TNF-α水平均开始升高,但N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B组。脑死亡后24h可见心肌细胞出现损伤性改变;N组心肌细胞损伤明显轻于B组。B组及N组心肌细胞中NF-κB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但N组显著低于B组。结论N-乙酰半胱氨酸能够减轻脑死亡状态下心脏的形态和功能损伤性改变,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的释放有关。
- 翟文龙霍亮李捷朱盛兴赵龙栓范正君张水军
- 关键词:乙酰半胱氨酸脑死亡心脏
- 黏胆症13例临床分析
- 黏胆症(Mucobilia)是指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肝内外胆道积聚大量胶冻样黏液为特征的一类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反复出现的黄疸、胆道炎症等,偶有发热.黏胆症由于其临床表现无特异性,辅助检查亦难以明确性质及病变部位,故术前诊...
- 朱广灿范正君刘星雨张劲夫
- 关键词:病理机制
- 黏胆症13例临床诊治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黏胆症现阶段临床诊断、治疗方法,提高对黏胆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至今收治的13例黏胆症患者的病例资料。结果病理结果为胆管黏液腺癌8例、胆囊腺癌1例、黏液性乳头状囊腺瘤2例,2例临床病理未证实,临床表现为黄疸及腹痛,大量黏液阻塞胆道。7例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最长已存活26个月;6例行姑息性手术,最长存活15个月。结论内镜下逆行性胰胆管造影(ERCP)、PTCD有助于黏胆症的临床诊断,胆道置管引流可提高生存质量,但不能延长生存期,根治手术加辅助化疗可提高患者预后。
- 朱广灿范正君刘星雨张劲夫
- 关键词: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