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何坤

作品数:38 被引量:143H指数:8
供职机构:中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山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8篇肝癌
  • 15篇肿瘤
  • 14篇细胞
  • 13篇切除
  • 12篇切除术
  • 10篇术后
  • 10篇肝细胞
  • 8篇细胞癌
  • 8篇肝切除
  • 8篇肝切除术
  • 7篇肝细胞癌
  • 7篇肝肿瘤
  • 6篇腹腔
  • 5篇循环肿瘤细胞
  • 5篇预后
  • 5篇手术
  • 5篇肿瘤细胞
  • 5篇化疗
  • 5篇肝移植
  • 5篇并发

机构

  • 17篇中山大学
  • 15篇中山市人民医...
  • 8篇广东医科大学
  • 6篇广东省中山市...
  • 1篇广东医学院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附属...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37篇何坤
  • 31篇胡泽民
  • 17篇黄锐钦
  • 17篇阮嘉后
  • 14篇周载平
  • 5篇余元龙
  • 5篇黄东东
  • 4篇孙强
  • 3篇储兵
  • 3篇常晓健
  • 2篇邓辉洲
  • 2篇陈宏
  • 1篇钟锋
  • 1篇郭永学
  • 1篇杨玉宇
  • 1篇王金重
  • 1篇程新生
  • 1篇肖玲
  • 1篇郭志刚
  • 1篇孙世波

传媒

  • 9篇中华普通外科...
  • 5篇岭南现代临床...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现代肿瘤医学
  • 2篇器官移植
  • 2篇中华肝脏外科...
  • 1篇肿瘤研究与临...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解放军预防医...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肝胆外科杂志
  • 1篇肝胆胰外科杂...
  • 1篇中华器官移植...
  • 1篇肿瘤防治研究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海南医学
  • 1篇安徽卫生职业...
  • 1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医学信息(中...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7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1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3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癌射频消融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术前预测评分被引量:10
2021年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患者射频消融术(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术前预测评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9年9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RFA治疗的168例HCC患者资料,应用X-tile软件确定术前循环肿瘤细胞(CTC)最佳的截断值并进行分组,分析术前不同CTC值与各临床因素之间的关系。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按每项独立危险因素赋值为1分组成预测评分,分为低危组(0~2分)、中危组(3分)及高危组(4~5分),并运用Kaplan-Meier法绘制累积复发曲线,统计各组累积复发率。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51例,女性17例,年龄(58.33±9.53)岁。在CTC的检测中,131例肝癌患者CTC≥1个/3.2 ml(77.98%),范围为0~20个/3.2ml。X-tile软件确定HCC患者术前CTC临界值为2个/3.2ml,故CTC≤2个/3.2ml为阴性组(93例),CTC>2个/3.2ml为阳性组(75例)。分析术前CTC与各术前临床参数的关系,发现CTC与肿瘤结节数目、肿瘤最大径及甲胎蛋白(AFP)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CTC阳性[HR(95%CI):1.990(1.332~2.974)]、AFP>20 ng/ml[HR(95%CI):1.659(1.111~2.477)]、异常凝血酶原(PIVKA-II)>40 mAU/ml[HR(95%CI):1.580(1.022~2.443)]、肿瘤结节数目≥2个[HR(95%CI):1.568(1.057~2.326)]、肿瘤最大径>30 mm[HR(95%CI):1.544(1.007~2.369)]均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三组患者6个月、12个月、18个月的累积复发率低危组为14.9%、35.6%、56.4%,中危组为38.9%、70.5%、85.0%,高危组为64.5%、84.5%、100%,三者患者累积复发曲线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CTC阳性、AFP>20 ng/ml、PIVKA-II>40 mAU/ml、肿瘤结节数目≥2个、肿瘤最大径>30 mm是HCC患者RFA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术前预测评分,对指导临床实践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何坤何泳铸胡泽民黄锐钦罗启杰王泽亮叶少炜刘立文
关键词:射频消融术循环肿瘤细胞预测评分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胆道并发症的预防经验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总结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的胆道并发症预防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6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88例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肝移植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88例均符合中国标准三类捐献(即脑-心双死亡标准器官捐献)。所有病例按标准获取流程成功完成肝脏捐献,88例受者均顺利植入供肝,胆道重建多采用胆管端端吻合,供者胆管尽可能短,吻合时保持微张力。未出现原发性移植肝无功能、排斥反应。1例患者出现胆漏经引流3周后自愈,2例患者出现胆道狭窄并发症,经置入胆道支架后缓解。结论加强获取器官管理,采用规范的获取供肝流程,充分利用体外膜肺氧合(ECMO),尽量缩短热、冷缺血时间,注意胆道重建技巧,有助于减少胆道并发症发生率,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移植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武玉强胡泽民何坤黄东东孙强阮嘉后罗启杰黄锐钦
关键词:器官捐献肝移植胆道狭窄缺血时间供肝获取胆道支架
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单中心临床分析
2021年
目的总结单中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的初步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20年10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5例PD患者资料,分析手术并发症和安全性、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一致性以及该术式的学习曲线。结果手术时间为260~645(467±115)min,术中出血量50~800(352±102)ml,术中需输血者12例。术后住院9~54(15±8)d。术后发生胰瘘14例(其中A级7例,B级5例,C级2例),胆漏3例,胃瘘1例,腹腔出血6例,切口感染2例;病死3例。3例术后病理与术前诊断不符。结论腹腔镜PD安全可行,学习曲线的缩短、科室团队的默契配合以及经验的不断总结对预防术后并发症非常重要。
武玉强周载平孙强何坤胡泽民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胰腺肿瘤腹腔镜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炎、胆结石的治疗作用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胆囊炎、胆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14年7月-2018年5月收治的80例胆囊炎、胆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单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组患者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小切口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下床活动实践、住院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为(35.94±5.71)min,明显短于对照组(72.11±6.84)min),P <0.05,t=28.7046;○2术中出血量为(51.70±8.64)ml,明显少于对照组(163.98±7.31)ml,P <0.05,t=70.1515;○3排气时间为(18.34±1.23)h,明显短于对照组(27.90±2.56)h,P <0.05,t=23.8013;○4下床活动时间为(10.48±2.39)h,明显短于对照组(18.14±3.70)h,P <0.05,t=12.2967;○5住院时间为(3.97±0.32)d,明显短于对照组(7.41±1.35)d;并发症发生率(10.00%)低于对照组(32.50%),P <0.05,X2=6.0504,结论:胆囊炎、胆结石患者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更佳,手术安全性更高。
陈奋张静何坤
关键词:胆囊炎胆结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小切口胆囊切除术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的鉴别诊断和预后意义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研究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和细胞外基质蛋白-1(ECM1)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和结直肠癌(CR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PICC、60例肝脏转移性CRC以及60例原发性CRC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和统计学处理。结果:32例(58.2%)PICC归为肿块型,13例(23.6%)为导管内乳头状型,10例(18.2%)为周围导管浸润型。PICC中ECM1表达与男性(P=0.033)、肝门区(P=0.027)、导管内乳头黏液腺瘤(P=0.000)和肠型上皮细胞(P<0.001)显著相关。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有100%的阳性预测值(PPV)。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转移性CRC有84.2%的PPV值。HDGF+/ECM1+免疫表型诊断PICC和转移性CRC分别有86.7%和13.3%的PPV值。单变量Cox生存分析55例PICC标本,确认浸润深度(P=0.005)、淋巴结转移(P=0.012)、肿瘤阶段(P=0.004)以及血管浸润(P=0.023)与病人不良预后显著相关。多变量Cox生存分析认为:肿瘤阶段(P=0.002)与病人生存期差有关。结论:PICC中的ECM1表达与性别、肿瘤位置、导管内乳头状生长型及肠表型呈统计学相关。HDGF和ECM1联合可作为鉴别PICC和转移性CRC的有用指标。
何坤阮嘉后储兵周载平黄锐钦胡泽民
关键词:肝癌衍生生长因子细胞外基质蛋白-1
肝癌合并胆管癌栓的外科手术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分析肝癌合并胆管癌栓外科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9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00例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所有患者均根据肝癌类型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其中接受根治性手术58例,包括肿瘤局部切除术+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8例,肝叶切除+胆总管切开取栓术+T管引流术40例;接受姑息性手术42例,其中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患侧肝动脉结扎术28例,胆总管切开取栓+T管引流术14例;手术整体切除率为70.00%。②不同外科手术方式治疗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近;③根治性手术患者术后1年、术后2年总生存率为65.52%、44.83%,均高于姑息性手术的19.05%、7.14%,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无手术禁忌症的肝癌合并胆管癌栓患者建议尽可能行根治性手术治疗,以提高患者术后生存率。
何坤胡泽民阮嘉后周载平黄锐钦罗启杰
关键词:外科手术疗效生存率
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术后感染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3
2018年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特点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68例受体的临床资料。根据受体术后是否合并感染分为感染组(33例)和非感染组(35例)。总结68例肝移植受体术后感染的主要特点;对受体发生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可能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再进行多因素分析,找出独立危险因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预测肝移植术后感染的准确度。结果肝移植术后33例受体发生感染,占总数的49%,以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感染部位主要有肺部感染和腹腔感染。单因素分析发现,供体存在开放性损伤,受体术前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肝功能Child-Pugh分级、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术中红细胞输注量,术后第1日γ-谷氨酰转肽酶(GGT)、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共8个因素是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相关因素(均为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20 g/L和术后ICU停留时间>96 h为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均为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血红蛋白水平<114 g/L和术后ICU停留时间>102 h对预测术后感染准确度较高。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肝肝移植术后感染发生率较高,以细菌感染和真菌感染为主,感染部位主要在肺部和腹腔。受体肝移植术前血红蛋白水平低及术后ICU停留时间长,会增加肝移植术后感染风险。
龚雪屹罗启杰何坤胡泽民
关键词:肝移植重症监护室
肝癌衍生生长因子在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2015年
目的探讨肝癌衍生生长因子(HDGF)与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PICC)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共55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手术标本和30例非癌变标本,进行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及评估、全RNA提取、逆转录PCR(RT-PCR)以及结果判定。结果特异性HDGF染色主要存在于良性和恶性上皮细胞的细胞核和细胞质中。52.7%(29/55)的PICC提示细胞核HDGF EI 2级。对比之下,非癌变标本的细胞核HDGF蛋白表达EI 2级率是33.3%(10/30)。核HDGF表达与PICC的T分类、N分类和肿瘤分化密切相关(P<0.01)。Log-rank检验显示,在PICC中高HDGF表达组生存期短,而低HDGF表达组生存期长。结论 PICC中核HDGF水平升高,并与PICC的TNM分期、肿瘤分化、PICC的生存期有关。HDGF可能是PICC预后的独立预测因素。
何坤阮嘉后储兵周载平黄锐钦胡泽民
关键词:肝癌衍生生长因子预后独立预测因素
精准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精准半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体会。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接受精准半肝切除治疗的3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中位数为350(50-800)mL,手术时间为252±98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9.2±0.9 d,患者围手术期无死亡。术后无发生断面出血、腹腔感染及肝功能衰竭等并发症;发生胸腔积液4例,经胸腔穿刺抽液后或保守治疗治愈。发生胆漏1例,经腹腔引流、对症治疗后治愈;肺部感染1例,经抗感染治疗后痊愈。并发症发生率20%(6/30)。2例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者术后6个月出现肝内复发。结论 精准半肝切除技术具有设备要求简单、解剖清晰、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在肝癌外科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何坤胡泽民余元龙阮嘉后周载平黄锐钦
关键词:肝切除术精准原发性肝癌手术后并发症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在肝癌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利用组织芯片技术构建肝癌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9例肝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6例正常肝组织中PPARγ蛋白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分化程度等临床和病理指标的关系。结果49例肝癌标本中PPARγ表达阳性25例(51.02%),49例相应癌旁组织中15例阳性(30.61%),6例正常肝组织中未见表达(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肝癌患者不同年龄、肿瘤大小、血清AFP水平、门/腔静脉癌栓有无、HBsAg感染与否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分化程度的PPARγ表达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蛋白在肝癌组织中呈高表达,其表达与肝癌病理分化有密切关系,检测PPARγ蛋白对诊断肝癌、判断其恶性程度及预后均有一定参考价值。
何坤胡泽民周载平陈宏邓辉洲
关键词:肝肿瘤PPARΓ免疫组织化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