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玮 作品数:17 被引量:14 H指数:2 供职机构: 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科学技术研究项目 重庆市教委科研基金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203例重型颅脑伤痰培养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07年 目的了解我院重型颅脑伤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中细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05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203例重型颅脑伤患者下呼吸道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培养出的825株致病菌进行分类,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结果革兰阴性菌为主要致病菌,占81.45%,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8.55%,且细菌多表现为多重耐药性。结论加强对重型颅脑伤患者的监护,防止交叉感染,避免耐药菌株的产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是提高重度脑外伤患者生存率的重要手段。 刘乃娥 周玮 向明凤关键词:颅脑损伤 痰培养 病原菌 25例重型颅脑伤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目的:总结经验教训、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合并MODS的发生率,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合并MODS的抢救成功率。材料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25例重型颅脑伤术后合并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MODS)病例临床资料。25例病例... 周玮 徐小川 朱政鸣关键词:重型颅脑伤 多脏器功能失常综合征 文献传递 血管内栓塞及切除4例颅中窝巨大肿瘤 1997年 颅中窝部分肿瘤因其血供丰富,解剖部位特殊,手术切除困难。我们对4例巨大的颅中窝肿瘤的供血动脉作血管内栓塞后切除,取得较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徐小川 邹胜伟 刘科 陈建江 周玮 方波 朱政鸣 黄开华关键词:颅底 肿瘤 栓塞术 切除术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71例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的诊断处理方法。方法:对我院收治的71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其他部位损伤的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男性45例,女性26例,年龄在6-63岁,将71例病例分为合并伤轻及合并伤重2组,后者又... 徐小川 黄涛 邹胜伟 周玮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 合并伤 文献传递 脊髓血管畸形的治疗3例报告 1998年 周玮 徐小川 黄涛 邹胜伟 刘科 朱政鸣关键词:脊髓血管畸形 栓塞疗法 外科手术 全文增补中 颅脑创伤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探讨颅脑创伤患者对冲侧血肿清除后,术中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神经外科收治的47例颅脑创伤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研究,其特点为颅脑创伤着力侧为颞顶叶并首先行对冲侧血肿清除。按术中血肿清除后证实为颞顶叶着力侧血肿有无增加,将患者分为增加组和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年龄、受伤机制、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瞳孔反应、术前休克、血糖水平、受伤至手术时间、着力侧血肿类型、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环池情况、中线移位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预后情况。结果 10例患者术中对冲侧血肿清除后出现急性脑膨出,经证实颞顶叶着力侧血肿增加,其发生率为21.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糖水平、着力侧血肿量、着力侧骨折、中线移位与血肿增加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着力侧骨折(OR=10.58)、着力侧血肿量(OR=3.00)为独立危险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预后情况,发现两组患者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着力侧骨折及血肿量是导致对冲侧血肿清除后着力侧颞顶叶血肿增加的危险因素,血肿增加后及时发现处理,并不影响最终预后。 陈鹏 张清涛 张清涛 周玮 邓永兵 胡晞关键词:颅脑对冲伤 颈动脉海绵窦瘘血管内治疗5例报告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CCF)血管内治疗的方法。方法:在神经安定麻醉或镇静和全身肝素化下,经股动脉穿刺放入MagicBD或Magic3F/2F微导管,用可脱性球囊、国产钨丝弹簧圈或镍钛记忆合金弹簧圈进行栓塞。结果:... 徐小川 邹胜伟 周玮 刘科 方波 黄涛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栓塞手术 临床疗效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降低腹内高压大鼠颅内压的作用 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对腹内高压(IAH)大鼠颅内压的影响。方法选取60只健康SD大鼠。制作继发性IAH模型:采用失血性休克后复苏结合氮气注入大鼠腹腔方法,使腹腔压力维持在12 mmHg以上。将60只大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IAH组、IAH+bFGF组(bFGF组)及IAH+bFGF+PD173074组(阻滞剂组),每组15只。记录伤后4 h内大鼠颅内压、脑大体形态、脑MRI影像学检测表观弥散系数(ADC)及乳酸含量(皮质、胼胝体)、脑组织含水量、伊文思蓝渗出量。用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和PCR检测伤后4 h脑血管内皮细胞(BMECs)表达磷酸化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1,2(p-FGFR1,2)、缝隙连接蛋白-1(ZO-1)、连环蛋白β(β-catenin)、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指标。结果(1)伤后4 h,IAH组颅内压为(5.52±0.45)mmHg,高于对照组颅内压[(3.36±0.30)mmHg];而bFGF组颅内压[(4.46±0.41)mmHg]较IAH组降低;阻滞剂组颅内压[(5.36±0.44)mmHg]较bFGF组升高(P均<0.05)。大体形态观察可见IAH组较对照组脑肿胀,脑水肿明显,伴少量蛛网膜下腔出血;bFGF组较IAH组脑水肿及脑肿胀得到缓解,而阻滞剂组脑大体形态仍表现脑水肿,脑肿胀明显。(2)伤后4 h,IAH组ADC相对值(皮质:0.82±0.11,胼胝体:1.26±0.17)较对照组(皮质:1.00±0.13,胼胝体:1.43±0.15)降低,bFGF组ADC相对值(皮质:0.94±0.16,胼胝体:1.36±0.16)较IAH组增高,而阻滞剂组ADC相对值(皮质:0.87±0.13,胼胝体:1.30±0.14)较bFGF组降低(P均<0.05)。而IAH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5.50±2.14,胼胝体:10.82±1.90)较对照组(皮质:1.00±0.23,胼胝体:0.70±0.20)增高,bFGF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0.85±1.42,胼胝体:6.96±1.30)较IAH组降低,而阻滞剂组乳酸含量相对值(皮质:13.71±1.61,胼胝体:9.12±1.52)较bFGF组增高(P均<0.05)。(3)伤后4 h,IAH组脑含水量[(87.9±0.8)%]较对照组[(76.3±0.9)%]增高,而bFGF组脑含水量[(83.2±1.0)%]较IAH组减少,阻� 陈鹏 张清涛 周玮 邓永兵 张连阳 胡晞关键词:颅内压 血脑屏障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早期介入栓塞治疗 被引量:1 2005年 目的介绍早期对破裂颅内动脉瘤行栓塞治疗的经验并评价其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4例经早期(发病后3d内)血管内栓塞治疗的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颅内动脉瘤。结果10例动脉瘤栓塞闭塞率100%,3例闭塞>90%,1例在栓塞中动脉瘤再次破裂死亡。1例栓塞术后第3天因严重的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死亡。CTA(CT血管成像)与DSA(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的符合率几乎达100%。结论由于栓塞治疗的微创特点,使早期栓塞治疗破裂动脉瘤相对于手术夹闭更安全和简便。CT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前的诊断性“筛选”有重要意义。 刘科 朱政鸣 程凯敏 周玮 徐小川 陈建江 方波 邹胜伟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CTA 血管内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初步探讨 2005年 目的探讨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总结和分析11例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经过1次血管内治疗后治愈,4例发生瘘口再通导致复发,经2~3次栓塞后治愈,1例因为瘘口过小无法栓塞,经过压颈治疗后症状缓解.结论 (1)血管内治疗是治疗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有效方法;(2)多次栓塞及球囊联合弹簧圈栓塞可以有效治疗瘘口再通. 周玮 刘科 徐小川 朱政鸣关键词:外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 血管内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