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沛权
- 作品数:38 被引量:515H指数:11
- 供职机构: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更多>>
- 落实司法责任制应保障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
- 2016年
- "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是司法责任制的双重目标,在落实司法责任中关于法官违法违纪责任追究时,其前提条件是法官能够依法独立行使审判职权,即首先要实现"让审理者裁判"这一价值目标,才能继而实现"由裁判者负责"另一价值目标。
- 肖沛权
- 关键词:裁判者法官独立法院内部领导干部案件办理
- 论审判中心视角下侦查程序的完善
- 2024年
-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必然要求法院审理查明案件事实,侦查主体全面、客观地收集证据。同时,审判阶段定罪证明标准的实现,也要求侦查主体比照法院审判中适用的标准展开工作。以审判中心为视角来看,当前存在侦查取证不规范、证据材料证据能力的审查机制不完善、侦查绩效考评机制不合理等问题。为有效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全面实现侦查取证的规范化,完善证据材料证据能力的审查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
- 肖沛权周家驹
- 关键词:侦查程序侦查取证
- 公安机关防范刑讯逼供若干问题的探讨被引量:1
- 2014年
- 如何防范和遏制刑讯逼供是刑事司法的焦点所在。公安机关处于刑事诉讼的初始阶段,距离刑讯逼供最初发生的时间距离最近,具备防范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可能性。应当完善公安机关绩效考核机制,从宏观上搭建防范刑讯逼供的平台,完善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制度,使之切实发挥遏制刑讯逼供的重要作用,并完善公安法制部门案件审核机制,有效发现并制裁刑讯逼供行为,构成公安机关防范刑讯逼供的综合体制,提升其防范刑讯逼供的能力。
- 肖沛权马康
- 关键词:绩效考核全程同步录音录像
-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的新成就和新期待被引量:51
- 2018年
-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于近日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修正草案着力解决监察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衔接问题,适应了反腐败的新需求,体现了司法改革的新成就,是刑事诉讼制度的新进步,但仍然存在不足。本文就修正草案作若干问题评论:将部分职务犯罪的侦查权回归检察机关;建议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刑事缺席审判作技术性修改;建议明确对可能判处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认罪认罚案件实行刑事辩护法律援助,并明确认罪认罚案件的证明标准。
- 陈光中肖沛权
- 关键词:刑事缺席审判制度
- 刑事法律援助对象之研究——以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与我国实践为视角
- 2009年
- 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作为法治社会的一项人权保障制度,已经在世界各国宪法和国际公约中加以确立。刑事法律援助对象是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被规定在一系列国际文件中。目前,我国已建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但援助的对象范围较窄。在我国完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的过程中,扩大我国刑事法律援助的对象尤显必要。
- 肖沛权
- 关键词:历史沿革国际刑事司法准则
- 我国刑事审判制度改革若干问题之探讨——以《刑事诉讼法》再修改为视角被引量:16
- 2011年
- 审判制度在刑事诉讼中处于中心地位。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审判程序的规定存在缺陷,亟待通过修法加以解决。应当扩大第一审简易程序的适用范围,设置新型简易程序;改革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并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提高证人出庭率;规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切实解决律师辩护"三难"问题,扩大法律援助适用范围,且修改《刑事诉讼法》第38条;切实解决二审开庭问题,完善上诉不加刑原则;对死刑复核程序进行适度诉讼化改革。
- 陈光中肖沛权王迎龙
- 关键词:证人出庭率死刑复核程序
- 试论刑事程序之异化
- 2012年
- 刑事程序异化是指进行刑事诉讼活动所遵循和依据的程序走向自己的对立面,与程序自身相背离,变成外在的与程序自身相异的力量。具体表现为法律解释对法定诉讼制度的异化、公安司法机关抛弃法律自创"制度"或做法等。刑事程序异化产生的主要缘由是诉讼权力的异化、程序文化的匮乏以及法律规定本身不合理。为消解刑事程序异化,根据司法实践需要监督与制约诉讼权力,弘扬程序公正的程序文化,适时修改刑事诉讼法典,消除法定程序的不合理之处是必由之路。
- 肖沛权
- 关键词:消解
- 排除合理怀疑的经济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排除合理怀疑"正式写入了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53条中,意味着排除合理怀疑成为我国刑事诉讼中的有罪证明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一国基于成本收益理性选择的考虑,在设置有罪证明标准时必然追求"成本最小化",力求以最少的诉讼资源投入来产出最大的案件解决数量。排除合理怀疑标准的法经济学上的合理正当性表现在:排除合理怀疑符合证明责任分配的经济逻辑;可以减少司法的负面效益;可以控制刑事案件的数量,减少诉讼成本。当然,排除合理怀疑的界限设置为"合理的怀疑",也符合经济学的成本—效益衡量法则。
- 肖沛权
- 关键词:排除合理怀疑成本最小化
- 价值平衡下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适用被引量:45
- 2018年
- 《刑事诉讼法修正草案》近日公布向社会公众征求意见。修正草案新增刑事缺席审判制度,将之作为我国刑事审判制度的重要补充。刑事缺席审判制度的确立是多元价值平衡后的理性选择,其合理性正当性表现在:被告人放弃出席法庭权利的情况下,缺席审判体现了对被告人诉讼主体地位的尊重;刑事缺席审判有助于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有利于严厉打击腐败犯罪等重大犯罪。基于有效平衡程序公正与诉讼效率两大价值的需要,应当将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有条件地适用于所有刑事案件;根据案件类型的不同调整适用条件;建立一套包括告知程序、审判程序以及救济程序在内的程序规范,以保障刑事缺席审判制度有效运转。
- 肖沛权
- 关键词:刑事缺席审判制度诉讼效率程序公正
- 认罪认罚案件上诉问题探讨被引量:17
- 2021年
- 认罪认罚案件上诉权的设置存在多元价值冲突的情形,基于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平衡需要,应当明确赋予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在上诉权的设置上,应当对适用速裁程序审理的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的上诉权进行限制,要求速裁案件被告人上诉必须有正当理由,而认罪认罚案件适用其他程序审理的则无需附加理由。速裁案件被告人上诉的正当理由主要包括:定罪问题,主要包括被告人一审程序中的认罪是非自愿的以及一审判决作出后出现影响定罪的新事实、新证据等,量刑问题以及重大程序违法问题。为保障认罪认罚案件被告人上诉权的行使,应当要求被告人上诉向二审法院提出申请、二审法院对被告人的申请应当迅速及时审查;同时,二审法院在审理案件时应当遵循重点审查原则和上诉不加刑原则;采取措施限制检察机关提起"技术性抗诉"。
- 肖沛权
- 关键词:上诉不加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