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镇山
- 作品数:89 被引量:440H指数:11
-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大连市科技局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定量培养对下呼吸道感染的诊断价值
- 王镇山
- 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及哮喘控制测试(ACT)的相关性,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30例(哮喘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14例(对照组)。测定对照组空腹血清hs-CRP和哮喘组经甲泼尼龙治疗5~7d前后的空腹血清hs-CRP。超声雾化4.5%氯化钠获取诱导痰,分别计算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嗜酸粒细胞百分比(EOs%)、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巨噬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测定对照组、哮喘组治疗前后的肺功能。哮喘组进行ACT评分。利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判断血清hs-CRP与诱导痰白细胞分类计数、肺功能指标及ACT评分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hs-CRP和诱导痰EOS%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炎性反应水平的效能。结果哮喘组有2例患者诱导痰失败排除本研究。哮喘组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4.18(2.12—11.12)和1.48(1.03—4.81)mg/L比3.40(2.02—8.91)mg/L,H=18.939,P〈0.01],哮喘组治疗前血清hs-CRP明显高于治疗后(P〈0.01)。治疗前,哮喘组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呈正相关(r=0.849,P=0.000),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最大呼气中期流量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呈负相关(r=-0.617,P=0.000;r=-0.559,P=0.002;r=-0.398,P=0.036),与ACT评分呈负相关(r=-0.511,P=0.005)。血清hs-CR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结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血清hs-CRP与诱导痰EOS%、肺功能、ACT评分具有良好相关性,是评价支气管哮喘系统性炎性反应水平的潜在标志物。
- 张晓婷王镇山赵成燕
- 关键词:哮喘C反应蛋白质呼吸功能试验哮喘控制测试诱导痰
- 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与颈动脉硬化、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目的]探讨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胰岛素抵抗(IR)之间的关系。[方法]以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经多导睡眠初筛仪检测,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的3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选择同期在本院就诊,经多导睡眠初筛仪检测AHI<5次/h的31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受试对象性别比、年龄、血压、BMI、TC分布差异显著性意义(均P>0.05)。比较两组患者的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颈动脉IMT的差异。再分别对HOMA-IR及颈动脉IMT与AHI、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总时间、夜间最低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平均SpO2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并分别以HOMA-IR及颈动脉IMT为因变量,以年龄、体重指数(BMI)、总胆固醇(TC)、AHI、夜间最低SpO2、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总时间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OSAHS组患者的HOMA-IR及颈动脉IMT明显增高(均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颈动脉IMT及HOMA-IR均与AHI、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总时间呈正相关,与夜间最低SpO2呈负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IMT的因素依次是夜间最低SpO2、AHI、年龄、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总时间。影响HOMA-IR的因素依次是夜间最低SpO2、BMI、AHI、呼吸暂停及低通气的总时间。[结论]OSAHS是引起颈动脉硬化及胰岛素抵抗的危险因素,改善OSAHS患者的低氧血症对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及胰岛素抵抗有重要意义。
- 朱宏霞王镇山薛欣
- 关键词:睡眠呼吸暂停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胰岛素抵抗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COPD患者外周血液指标、肺功能、Gensini评分的差异性,探讨cOPD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通过冠状动脉造影和肺功能检查,将62例研究对象分为正常对照组16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2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COPD组26例。记录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计数,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ApoA—I、ApoB,血浆纤维蛋白原(Fbg),空腹血糖、肺功能(FEV1%pred、FEV1/FVC比值)及冠状动脉造影术后Gensini评分。按COPD的严重程度分为轻度6例、中度16例、重度以上4例。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COPD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液指标及FEV1%pred的差异性;分析Gensini评分在两组间的差异性及与FEV1%pred、血液指标、CO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逐步回归分析上述指标对Gensini评分的影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COPD组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pred均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COPD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组比较,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计数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EV1%pred显著降低(P〈0.05),Gensini评分明显升高(P〈0.05)。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合并COPD组,Gensini评分与白细胞计数(r=0.438,P〈0.05)及单核细胞计数(r=0.421,P〈0.05)呈正相关性;Gensini评分与FEV1%pred呈负相关性(r=0.668,P〈0.05)。多元回归分析仅FEV1%pred与Gensini评分具有独立相关性,(Y=83.535—0.675×FEV1%pred)。结论COPD患者的气流受限是�
- 张慧朱宁王镇山
-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回顾分析3种方案治疗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
- 目的回顾分析呼吸氟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3种方案治疗成人非重症CA的疗效。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CAP患者282例,分析3种方案治疗在不同年龄段的疗效有无差异。结果中青年...
- 张瑞王镇山曹丽华王振强
- 关键词: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 结节性脂膜炎继发肺栓塞1例被引量:2
- 2012年
- 1临床资料
患者,女,31岁,售货员,以“胸痛、气短伴发热半月,呼吸困难加重1天”为主诉于2011年07月27日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痛、气短,活动后症状加重,伴发热及咽部不适,最高体温38℃,畏寒,无寒战,
- 文加斌王丽萍汤奇祯王镇山
- 关键词:结节性脂膜炎肺栓塞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睡眠时低氧血症的发生和预测被引量:14
- 1998年
-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睡眠时低氧血症的发生与否及机制。方法对30例COPD患者白天肺功能、动脉血气及夜间血氧水平与正常对照组(8名)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COPD患者睡眠时血氧水平较正常人明显下降(P<0.05),尤以快动眼睡眠期(REM期)显著,无论夜间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还是夜间最低血氧饱和度(MmSaO2),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5)。从血氧分布情况来看,COPD患者睡眠时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80%的时间占睡眠时间百分比(T80)、SaO2<90%的时间占睡眠时间百分比(T90)亦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相关分析表明,白天SaO2、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与MSaO2相关(r=0.79、0.54),从而建立了夜间血氧水平的预测公式:MSaO2(%)=1.03×SaO2(%)+0.19×FEV1%(%)-14.35(r=0.83),白天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与睡眠时血氧分布相关:T80(%)=-2.64×SaO2(%)+6.98×PaCO2(kPa)+211.31(r=0.78),T90(%)=-4.49×?
- 王玮康健王秋月王镇山侯显明于润江
- 关键词:阻塞性肺疾病低氧血症
- 磷霉素与抗生素联用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 研究磷霉素分别与4种常用抗生素联用在体外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磷霉素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分别单独以及联合作用于50株MRSA菌株,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nC)指数、测定不同作用时间的细菌菌落数、绘制杀菌曲线,以评价磷霉素和4种常用抗生素分别联合应用的体外相互作用关系。结果磷霉素分别与4种抗生素在体外联合应用后,MIC均比单独应用时下降,FIC指数均≤2.0;联合应用可增强杀菌活性。结论磷霉素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分别联用对MRSA具有协同抗菌作用。
- 苗妹佟金平王镇山薛欣顾俊明宋莹
- 关键词:磷霉素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抗菌活性相互作用
- 磷霉素与14种抗菌药物分别联用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被引量:29
- 2005年
- 目的研究磷霉素与14种常用抗菌药物分别联用在体外抗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MRS)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关系,为临床联合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磷霉素等15种抗菌药物单独以及磷霉素与14种抗菌药物分别联用作用于163株MRS菌株,通过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计算部分抑菌浓度(FIC)指数、测定不同作用时间的细菌菌落数、绘制杀菌曲线、扫描电镜观察细菌形态学改变,以评价磷霉素和这些抗菌药物联合应用的体外相互作用关系。结果磷霉素与头孢唑林、头孢呋辛、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甲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红霉素、罗红霉素、克拉霉素、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在体外分别联合应用后,MIC值均比单独应用时下降,FIC指数均≤2;联合应用可增强杀菌活性。扫描电镜观察,1/4MIC浓度的阿米卡星或氧氟沙星单独作用于MRS菌时,细菌形态学无改变,1/4MIC浓度的磷霉素单独应用时细菌肿胀、变形,同样浓度两药联用后,细菌发生变形和破坏,细菌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磷霉素与14种抗菌药物分别联用对MRS具有协同抗菌作用,尤其能够提高头孢唑林、阿米卡星、氧氟沙星对MRS的杀菌速度。
- 佟金平王镇山薛欣顾俊明
- 关键词:磷霉素体外抗菌活性
- 第六秒用力呼气容积在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应用
- 谢颖霍丽平晓云王镇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