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和TCD评估脑高灌注综合征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评估脑高灌注综合征(CHS)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237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TCD诊断CHS,评价患者术后3个月mRS评分并据此判定预后,分析预后与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情况、CHS及基线资料间的关系。结果 患者预后良好164例占69.20%,预后不良73例占30.80%;单因素分析示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年龄、房颤、入院NIHSS评分、高脂血症、CHS对预后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CHS、入院NIHSS评分、年龄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均P<0.05),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是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 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不良的保护因素,TCD评估的CHS与患者3个月后预后不良有关,TCD评估结果可为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预后提供参考。
- 周美君黄玉涓余成邹为余辉云
- 关键词:TCD急性缺血性脑卒中CHS
- 脑梗死复发与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浓度的关系
- 目的;随访观察脑梗死(CI)复发与血清叶酸(FA)、维生素B<,12>(VitB<,12>)浓度的关系,同时比较补充FA、VitB<,12>治疗对脑梗死复发的影响。
方法;对166例急性CI患者于入院次日及住院...
- 余辉云
- 关键词:脑梗死复发血清叶酸维生素B12
- 文献传递
- 血脂康治疗58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临床疗效观察
- 2000年
- 为进一步观察血脂康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 症的疗效,笔者应用血脂康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58例,并设50例对照,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资料和方法 1.病例选择 108例均为我院门诊及住院病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其中男性36例,女性22例,
- 余辉云
- 关键词:冠心病高脂血症
- 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分析
- 2025年
- 研究分析脑梗死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做联合用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2023.01-12月收治脑梗死患者100例,奇偶数形式分组,对照组用药丁苯酞,观察组使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右莰醇治疗,分析疗效。结果 患者神经系统功能缺损情况及肢体运动功能评分,观察组予以治疗后可见有良好改善、恢复(P<0.05),患者脑血流灌注水平两组相比,可见观察组治疗后血流灌注水平可见大幅度提高(P<0.05),患者机体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比对可见,以观察组经由治疗后有良好改善(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病率(P<0.05)。结论 治疗脑梗死,丁苯酞、依达拉奉右莰醇联合使用,可对患者神经系统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脑血流灌注水平等恢复做到促进,且治疗具备良好安全性。
- 肖盖余辉云
- 关键词:丁苯酞脑梗死
- 替罗非班注射液在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应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研究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36例,采取单双号方式分为两组,各18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试验组在常规药物基础上配合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治疗24 h、3 d及7 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替罗非班注射液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向入平余辉云陈琼李枝
- 关键词:急性进展性脑梗死
- 多奈哌齐联合丁苯酞治疗帕金森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奈哌齐(DNPQ)联合丁苯酞序贯疗法(BST)治疗帕金森综合征(PS)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1月长沙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PS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软胶囊联合DNPQ)和试验组(BST联合DNPQ)。本研究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3个月后患者的临床疗效和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次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后患者的认知功能[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整体状况[帕金森综合征评定量表(UPDRS)]、日常生活能力(ADL)和氧化应激相关细胞因子[重组人帕金森病蛋白7(PARK7)、神经营养因子3(NT3)和C-反应蛋白(CRP)]改善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2例。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在Mo CA评分、MMSE评分、UPDRS评分、ADL评分、血清NT3、CRP和PARK7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MoCA评分、MMSE评分和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而UPD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血清NT3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CRP和PARK7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DNPQ联合BST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较好,可改善PS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氧化应激相关细胞因子含量。
- 佘灿芳周美君郑淼余辉云
- 关键词:帕金森综合征临床疗效安全性
- 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 2021年
-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半暗区病理、神经细胞凋亡和XIAP、Smac蛋白表达变化,探讨颈动脉狭窄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通过针控线栓法制备不同程度颈动脉狭窄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30 d后行缺血再灌注处理,分别于缺血再灌注12 h和24 h采集标本,采用HE染色法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TUNEL法检测缺血半暗区细胞凋亡,RT-qPCR法检测XIAP和Smac蛋白表达。结果:缺血再灌注12 h和24 h,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较对照组大鼠梗死侧脑组织疏松、细胞结构紊乱、细胞空泡样变、细胞核裂解;缺血再灌注24h神经细胞凋亡显著增加;中度狭窄组和重度狭窄组较对照组大鼠XIAP和Smac蛋白表达均显著增高。结论:颈动脉狭窄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且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再灌注时间越长导致的损伤也越严重,其机制与激活XIAP/Smac信号通路诱导神经细胞凋亡有关。
- 向入平陈琼崔嵘余辉云周美君李枝黄玉涓余成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缺血再灌注细胞凋亡SMAC蛋白
- 无症状性脑梗死106例临床分析
- 2012年
- 目的:分析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6例体检行头颅CT或MRI检查发现的SCI患者(病例组)和100例同期体检行头颅CT或MRI检查未发现脑梗死者(对照组)分别行血压、血糖、血脂、心电图、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检查,分析病例组的影像学特点,并比较两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的患病率。结果:SCI以腔隙性脑梗死为主(94.44%),病灶主要分布于基底节52例(49.06%)、放射冠21例(19.81%)和内囊19例(17.92%),多病灶患者64例(60.38%),高于单病灶患者42例(39.62%);病例组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颅CT和MRI检查是SCI的确诊的重要依据之一;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及颈动脉斑块是SCI的危险因素。
- 余辉云万燕向入平禹小杜
- 关键词:无症状性脑梗死
- 长沙市临床医生脑卒中知晓率调查
- 2022年
- 目的:调查长沙市临床医生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症状识别、治疗方法等的知晓情况,为医院脑卒中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科学建议。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长沙市三级医院的381例在职临床医生为调查对象,采取脑卒中相关知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不同特征临床医生对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总知晓率最高的分别为40~50岁年龄段、急诊科、副主任医师、工作年限为10~20年、培训过的医生;对脑卒中症状识别的总知晓率最高的分别为急诊科、主任医师、工作年限为10~20年;对脑卒中治疗方法的总知晓率女性高于男性,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医生对脑卒中少见危险因素、症状识别、治疗方法的知晓率较低,需继续加强相关科室等临床医生技能与理论的培训。
- 傅敏姚远王理周美君向入平余辉云
- 关键词:临床医生脑卒中知晓率
- 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近期进展为急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探讨被引量:1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灌注成像(CTP)参数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近期进展为急性脑梗死(AC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12月该院收治的176例TIA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3个月,将进展为ACI的25例患者纳入ACI组,未进展为ACI的151例患者纳入非ACI组。对比2组患者基线资料、脑部CTP参数,并分析CTP参数对评估TIA后3个月发生ACI的预测价值。结果 176例TIA患者中,有25例进展为ACI,ACI发生率为14.20%。ACI组与非ACI组在性别、身体质量指数、TIA类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年龄、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占比均高于非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部CTP参数中,ACI组患者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水平低于非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患者平均通过时间(MTT)、最大峰值时间(TTP)水平高于非A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BF、CBV、MTT、TTP评估TIA进展为ACI的Cut-off值分别为33.26 mL/(100 g·min)、2.04 mL/100 g、11.33 s、16.08 s;各项指标联合评估TIA进展为ACI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与各项指标单独评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UC均高于各项指标单独评估(P<0.05)。结论TIA近期进展为ACI过程中CTP参数会发生变化,即CBF、CBV水平下降,MTT、TTP水平升高。CBF、CBV、MTT、TTP及各项指标联合对评估TIA进展为ACI均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各项指标联合对ACI的预测价值更佳。
- 陈丽颖余辉云向入平周美君傅敏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急性脑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