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梅
- 作品数:12 被引量:46H指数:4
- 供职机构: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9
- 2019年
- 目的分析肝功能衰竭患者主要临床指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96例肝功能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住院期间或出院90 d内病死者为病死组(36例),其余为存活组(60例),分析两组患者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blood glucose,Glu)、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甲胎蛋白(alpha feto protein,AFP)、凝血酶原活动度(prothrombin activity,PTA)等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肝功能衰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病死组与存活组患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白蛋白(albumin,ALB)、AFP、PTA、血钠(serum sodium,Na)、白细胞(leukocyte,WBC)、血肌酐(serumcreatinine,SCr)及Glu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TA和SCr是肝衰竭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0.919,P=0.006;OR=5.594,P<0.001)。ROC曲线分析表明PTA和SCr的曲线下面积(areaundercurve,AUC)分别为0.732、0.828,相应Cut-off值分别为21%(敏感度64%,特异性72%)和128μmol/L(敏感度69%,特异性88%)。结论 PTA和SCr为肝功能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TA为保护因素,SCr为危险因素。
- 赵俊梅张璐赵培利李艳静刘坤赵志军王建英陈璀刁青段银环李明慧谢尧
-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血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93例的疗效与病毒载量、ALT水平的关系
- 2009年
- 慢性乙型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是一种危害极大的传染性疾病,发病率高,病程长,极易慢性化,中医中药在本病的临床治疗中效果独特.为发挥中医中药的优势,我们在临床中应用中西医结合"三合一"疗法治疗慢乙肝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总结近年来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三合一"疗法疗效与病毒载量、ALT水平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实践.
- 杨丽敏王守云吴立海赵俊梅
- 关键词:疗效病毒载量ALT慢乙肝慢性化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甲状腺功能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7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25例健康对照者的血清总T3(TT3)、总T4(TT4)、游离T3(FT3)、游离T4(FT4)、反式T3(rT3)、促甲状腺素(TSH)。结果随着慢性肝炎病情的加重,血清中TT3、TT4、FT3、FT4、TSH降低和rT3明显上升。结论甲状腺功能的变化随患者病情的变化而改变,因此血清甲状腺水平可作为临床评估慢性乙型肝炎病情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 杨丽敏王守云吴立海赵俊梅
- 关键词:病毒性肝炎乙型甲状腺功能
- 肝炎后肝硬化并发肝性脊髓病2例
- 2002年
- 段银环孙谢文李秀霞杨文军赵志军赵俊梅
- 关键词:肝炎肝硬化肝性脊髓病病例报告
- “三合一”疗法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与病毒载量、ALT水平的关系
- 2009年
- 目的:观察"三合一"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与病毒载量、ALT水平的关系。方法:给予"三合一"疗法,包括:内服系列中药(肝饮Ⅰ号、肝饮Ⅱ号)12周,随访12周;中药"扶正拔毒膏"膏剂穴位贴敷;理疗离子导入。结果:应答组治疗前HBVDNA水平显著低于无应答组,治疗前ALT水平及治疗过程中ALT升高程度显著高于无应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三合一"疗法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与病毒载量、ALT水平有密切关系。
- 杨丽敏王守云吴立海赵俊梅
-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检测与各型肝病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 刘坤杨亚萍孙谢文段银环赵培利赵俊梅苗亮陈璀刁青王晋生
- 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T淋巴细胞亚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慢性HBV感染者随疾病进展加重,其免疫功能逐步降低,与HBV复制水平密切相关。而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的DNT细胞显著升高及T细胞亚群比例异常,是慢性乙型肝炎发生发展的...
- 关键词:
- 关键词:肝病核苷类药物免疫系统
- “三合一”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
- 王守云尚金霞王玉华彭勋杨丽敏王靖刘泉杨亚萍王晋生刘坤齐丽韫孙谢文赵志军陈寒冬赵俊梅
- 该疗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多途径给药、多法联用、内外合治的治疗理念。课题针对慢乙肝治疗现状,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效率低、副作用大,联合中药(汤剂内服+外用膏剂)及肝病治疗仪,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提高临床抗病毒疗效,减少副作用,获...
- 关键词:
- 关键词:乙型肝炎治疗干扰素抗病毒治疗
- 长期抗病毒治疗对Child-Pugh 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被引量:9
- 2022年
- 目的:探讨长期抗病毒治疗对Child-Pugh 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6年1月秦皇岛市第三医院收治的20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B级组(100例)和C级组(100例),所有患者给予抗病毒治疗,随访5年,比较两组患者肝功能及凝血指标、肝纤维化指标、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生存率情况。结果:随访结束时,两组患者的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胆碱酯酶(CHE)及凝血酶原时间(PT)等肝功能指标与凝血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两组患者Alb、ALT及PT水平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Bil、AST及CHE等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明质酸酶(HA)、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C-Ⅳ)等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患者的HBV DNA定量及Child-Pug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B级组5年累积生存率为71.28%,显著高于C组的55.64%(P=0.016)。结论:Child-Pugh B级和C级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经过长期抗病毒治疗,其5年累积生存率均能超过50%,Child-Pugh分级较差组经长期抗病毒治疗后也能够获得多项指标的获益。
- 刘坤赵培利李艳静赵俊梅段银环王守云
- 关键词: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CHILD-PUGH分级生存率
- 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病毒载量、HBeAg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分析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与病毒载量、HBeAg的相关性。方法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35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CSHB)、30例肝硬化(LC)及32例正常对照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仪和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HBV DNA载量。结果 CHB组仅CD+4亚群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HB及LC组CD+3、CD+4亚群、CD+4/CD+8比值呈逐渐降低趋势,CD+8亚群呈逐渐增高趋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载量与CD+4亚群、CD+4/CD+8比值呈负相关(r=-0.638,-0.778,P<0.05),与CD+8亚群呈正相关(r=0.647,P<0.05),与CD+3无关。与HBeAg阳性患者比较,HBeAg阴性患者外周血CD+3+、CD+4和CD+8亚群显著降低(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随着疾病加重细胞免疫功能进行性降低,与病毒复制水平密切相关,这是导致疾病慢性化的原因之一。外周血T细胞亚群变化趋势可为判断疾病转归及预后提供可靠指标。
- 刘坤杨亚萍段银环赵俊梅孙谢文
- 关键词:慢性肝炎T细胞亚群
- 慢性丙型肝炎15例患者的临床及病理分析被引量:1
- 2006年
-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理组织学改变特点及肝组织损伤程度与丙型肝炎病毒(HCVRNA)载量的关系。方法对15例散发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进行血常规、肝功能、肝胆脾B超检查,同时在B超引导下进行肝组织活检,观察镜下肝组织损伤特点,判断其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对肝组织活动指数进行Knodell系统评分。结果肝功能指标、脾脏厚度、门静脉宽度、肝组织活动指数在HCVRNA阳性和阴性组无明显差异;肝组织病变以汇管区炎症细胞浸润、淋巴滤泡形成占多数,伴有肝细胞脂肪变、嗜酸性变及界面炎症。结论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程度与病毒载量无明显关系;淋巴细胞聚集、淋巴滤泡形成及汇管区扩大在慢性丙型肝炎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肝细胞嗜酸性变、脂肪变、界面炎症在丙型肝炎肝损伤中常见。
- 王玉华赵雅君王守云杨丽敏王丽杰赵俊梅刘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