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绍信
- 作品数:24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黑龙江外国语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叙事形式的多重变奏——刘以鬯《吵架》叙事重读
- 2015年
- 作者将吵架这个动态的场面通过静物描写表现出来,以打破因果关系和采用时间变形的方式取消了情节。然而,纯粹的静物描写会取消小说的文本特征,所以,作者采用了"视角越界"的方式使文本获得巨大张力,并结合直接引语的运用,使"沉默"的文本发出主人公的声音。虽然,作者借鉴了法国新小说派的写作手法,但作者对现实的关注打破了纯形式主义的魔咒,空间的描写具有了隐喻意味,最终指向了现实。
- 刘绍信夏野
- 关键词:刘以鬯法国新小说
- 聊斋叙事:邂逅遇合情节陡转——《聊斋志异》的邂逅遇合情节模式中的情节变化考察
- 《聊斋志异》中情节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这在情节过程中称为情节陡转。在陡转中情节高潮会随之涌现,从而经过情节的下降运动而走向结局。因而,情节陡转是情节过程的关节点,预示着结局的规模形态。
- 刘绍信
- 关键词:《聊斋志异》
- 文献传递
- 《浮躁》分析
- 2009年
- 长篇小说《浮躁》是贾平凹对于改革文学长篇作品的一大贡献。作品通过一种人像展览的方式,写出了社会风气的浮躁、改革浪潮中心人物金狗的矛盾性英雄气概、不同女性的爱恨与救赎,完成了关于改革的一则成功寓言。
- 李敏刘绍信
- 关键词:浮躁金狗女性
- 当代小说叙述者的五种形态被引量:5
- 2005年
- 刘绍信
- 关键词:当代小说叙述者叙事文本故事讲述文化语境文化联系
- 叙述声音的多重传达——《聊斋志异》评论干预的方式考察被引量:4
- 2006年
- 《聊斋》中的叙述干预主要集中于内容方面的评论干预。异史氏曰、感叹词为开篇、作者显身为三种主要方式。其评论干预的方式表明《聊斋》的叙述者是由“传奇式叙述者”向“个人化叙述者”的过渡形态。从评论内容及形式看,叙述声音的传达具有不同价值层面共存的多重性特点。
- 刘绍信
- 关键词:叙事叙述者
- 梦境的幸福与痛苦——路翎《洼地上的战役》重读被引量:3
- 2001年
- 主人公王应洪的梦境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内涵 ,服从于社会表相。对人性矛盾性、丰富性的观察体验延续了“七月派”小说的风格。是路翎在共名时代环境下对战争题材的独特贡献。
- 刘绍信张颂华
- 关键词:梦境
- 《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研究刍议被引量:2
- 2006年
- 《聊斋志异》叙事模式的研究必须建立在对全部文本分类基础上方可成立。分类是根据文本主题、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侧重点不同而进行的研究。叙事模式是各种类型文本的综合。叙事模式的研究只有在不同类型文本的研究基础上才会有全面客观的认识阐释。西方叙事学方法所提供的理论模式可以借鉴。但在借鉴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整理论模式与具体文本的关系,求得最大的融会契合,这是叙事模式研究的总体原则。
- 刘绍信
- 关键词:《聊斋志异》文本分类叙事模式情节
- “共名”时代婚外恋情的范本——《在悬崖上》重读被引量:1
- 2002年
- 小说的叙事倾向体现了“共名”时代的文化特征 ,其伦理教化的色彩 ,对集体主义价值观念的单纯肯定 ,体现了作者对婚姻的理性态度。
- 刘绍信
- 关键词:叙述者情感婚外恋情
- 《聊斋志异》隐喻寄托模式探微被引量:2
- 2011年
- 《聊斋志异》中叙写秀才落第的题材是小说中至关重要的内容。隐喻是这类题材主要叙事方式。其中,叙落第伤悲,恨司衡无目,抒知己情怀,摩绝望心态是核心内容。此种形态既与作者诗词传达的真实情感相通,又显示了作者对个人人生经历一种掩饰与回避。而直接显露身份则是落第情结萦怀过重的释放。因此,隐喻寄托模式表明作者对小说是虚构叙事的理解是处于自觉与不自觉之间。
- 刘绍信
- 关键词:《聊斋志异》科举隐喻
- 阿成小说叙事
- 至今,阿成的创作之路可以视为前后两期。20世纪90年代之前阿成的小说总体上可以称之为"参与视角",即在叙述故事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将自我情思灌注其中。90年代以后,阿成有意调整叙事策略,采取一种"中立视角",即追求一种客观...
- 刘绍信
- 关键词:客观化主观化第一人称小说叙事叙述人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