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树军

作品数:40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3篇文学
  • 3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2篇小说
  • 9篇合作化
  • 8篇叙事
  • 7篇文学
  • 7篇合作化小说
  • 3篇代文
  • 3篇学史
  • 3篇意蕴
  • 3篇身份
  • 3篇生态意识
  • 3篇女性
  • 3篇情结
  • 3篇自我
  • 3篇文学史
  • 3篇小说叙事
  • 3篇伦理
  • 3篇官场
  • 3篇官场小说
  • 2篇当代文学
  • 2篇新人形象

机构

  • 35篇哈尔滨师范大...
  • 6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36篇于树军
  • 3篇杨燕
  • 1篇刘绍信
  • 1篇杨燕

传媒

  • 4篇文艺评论
  • 3篇学术月刊
  • 3篇哈尔滨师范大...
  • 2篇当代作家评论
  • 2篇唐都学刊
  • 2篇绥化学院学报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小说评论
  • 1篇文艺争鸣
  • 1篇黑龙江教育学...
  • 1篇北方论丛
  • 1篇文艺研究
  • 1篇当代文坛
  • 1篇文艺理论与批...
  • 1篇学术论坛
  • 1篇齐齐哈尔大学...
  • 1篇温州大学学报...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西安文理学院...

年份

  • 4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5篇2012
  • 4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50至70年代合作化小说情爱叙事分析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小说是在特殊的社会历史时代,尤其是在政治意识形态支配下的必然产物。其泛政治化的倾向较为浓厚,而且本质预设的特点十分突出。农业合作化小说在男女主人公形象刻画与情爱叙事等方面都进行了脸谱化、...
于树军
关键词:情爱叙事主人公形象主流话语
文献传递
“边缘”境地的別样风景——林莽早期诗歌创作及其与新时期文学话语关系探究被引量:1
2021年
白洋淀诗歌群落成员、朦胧诗人林莽创作于特定复杂时代语境的早期诗歌,沉郁凄婉、温厚中和、节制内敛而又不乏现代派色彩与思想锋芒,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然而在新时期诗歌史乃至新时期文学史上却一度被边缘化而处于"失踪"的境地。考察林莽早期诗歌创作及其"失踪"的成因,有助于较为全面地认识1970年代至新时期初诗歌创作的丰富性,更好地理解把握林莽早期诗歌创作与新时期文学话语范式之间的复杂关系,为重新审视新时期文学主流话语提供一个参照。
于树军
关键词:林莽朦胧诗
时代的变迁与文学的变奏——论小说《高干大》中道路斗争的预演、嬗变及作家姿态
2024年
欧阳山创作于1945年的小说《高干大》对“十七年”合作化题材小说具有起点性意义与样板效应。但在“十七年”的特殊语境中,《高干大》在人物形象塑造、人物关系模式、情节设置以及思想主题表现等方面被予以了置换、整合与重构。通过对新旧两个时代的急遽转换与文学变奏的考察,欧阳山创作姿态的“常与变”能够从中清晰地呈现出来,有助于我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把握作家与时代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与扭结。
于树军
关键词:《高干大》
艰难的啮合——谈合作化小说叙事话语的裂隙问题
2013年
20世纪50至70年代的合作化小说叙事中被嵌入了强势的主流权力话语,致使合作化小说叙事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文学创作的审美特性,文学自身的主体性被剥夺而处于被政治意识形态压抑和规训的状态。但是,这又不能一概而论,在赵树理、周立波等少数作家笔下还是能够发现其小说创作中潜隐着与主流话语相龃龉的"民间"话语。从而在合作化题材小说叙事话语中呈现出了一定的复杂性与"潜在"的张力结构。
于树军
关键词:合作化小说叙事成规叙事话语裂隙
“他者化”的自我——合作化小说女主人公形象的性别修辞阐释被引量:2
2013年
合作化小说叙事中有两类女性人物形象非常特别:一类是有着"男性化"倾向的女模范、"女英雄"形象;一类是对农民"新人"大胆、主动追求的觉醒了的女性形象。作家在塑造这两类女性主人公形象时运用了独特的性别修辞手法,将其纳入到革命政治这一宏大叙事之中。然而,这些女性主人公形象在革命政治的积极参与中获得了合法身份的同时,又失去了其"自我主体性",成为了符码化的存在。
于树军
关键词:合作化小说女性意识
谈梁晓声知青小说中的反思性问题被引量:2
2013年
梁晓声知青小说以浓重的知青情结和对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高扬而独树一帜,在20世纪80年代的知青小说创作领域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不过,其知青小说因此而招来了不少的批评和质疑的声音,被认为小说中缺乏对知青运动、文革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批判。然而,纵观梁晓声的知青小说创作的流变,不难发现其小说创作的深层动因远不是一些论者所批评的那样简单,而是梁晓声的知青情结与创作伦理的背后更为主要的原因,在于为一代知青的青春和生命找寻意义与价值的明证。
于树军
新型农民的乌托邦想象与建构——论合作化小说叙事中“新人”形象的道德修辞
2013年
1945年6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第七次代表大会闭幕词中讲了《愚公移山》这则寓言故事,意在“阐述坚定革命意志,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道理”。①同时,他还大力提倡勤奋努力、踏踏实实工作的价值观。此外,在被人们称为经典“老三篇”中的另外两篇——《为人民服务》和《纪念白求恩》中,毛泽东再一次强调并颂扬了共产党员的英勇奋斗、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崇高品质与美德。他讲道:“我们大家要学习他们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有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
于树军杨燕
关键词:小说叙事合作化乌托邦《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
“非非主义”的文学及文化批评
2009年
"非非主义"以其近乎狂狷的后现代主义的诗学主张和实践表现为一种文化症候。本文试从文学及文化批评的视角对"非非主义"现象进行解读,探析在"非非主义"表象背后一些隐性的文化诱因。
于树军杨燕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浩然的文学史焦虑与自我反省及重塑——以《金光大道》再版本的修改为例被引量:3
2016年
曾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浩然,在新时期遭遇了巨大的精神压力与创作困境。他一度想通过思想意识与创作的转型摆脱这一困境,但从其80年代的创作如《苍生》等作品来看,其实并未如其所愿。1994年,《金光大道》再版,浩然在序言中称没有对小说进行任何修改,让其"保留原汁原味原来的面貌",以供读者认识过去的历史和文学以及作者。然而,对《金光大道》初版本与再版本校读后可以发现,浩然其实对后者进行了数万字的删改。此举折射出了浩然在八九十年代语境中的思想意识与创作观的重大转型,同时更折射出了他于新时期以来长期自我反省与重塑的内在动因——文学史焦虑。作家与历史、时代、生活、自我的复杂关系的嬗变可从中管窥一二。
于树军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官场小说
2012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很多官场小说将揭示、批判官场文化与贪腐堕落作为创作的重心,同时对官场这一特殊"场域"中的官本位与权力异化以及人性异化等严重的社会现象进行了较为深刻地剖析和挖掘,在社会思想价值层面有着不容置疑的现实意义。
杨燕于树军
关键词:官场文化权力异化人性弱点价值失范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