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隽

作品数:20 被引量:122H指数:7
供职机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2篇专利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病毒
  • 10篇肝炎
  • 9篇乙型
  • 8篇乙型肝炎
  • 7篇母婴
  • 6篇乙肝
  • 6篇阻断
  • 6篇母婴传播
  • 6篇肝炎病毒
  • 5篇乙肝病毒
  • 5篇乙型肝炎病毒
  • 5篇肝病
  • 4篇新生儿
  • 3篇孕妇
  • 3篇妊娠
  • 3篇冠状
  • 3篇冠状病毒
  • 3篇儿童
  • 3篇病毒感染
  • 3篇病毒母婴传播

机构

  • 20篇上海市公共卫...
  • 4篇复旦大学

作者

  • 20篇赵隽
  • 11篇张薇莉
  • 3篇邱申熊
  • 3篇张沝
  • 2篇沈芳
  • 2篇李伟
  • 1篇杨李
  • 1篇刘晶华
  • 1篇陈良
  • 1篇徐灵敏
  • 1篇宋志刚
  • 1篇张丽军
  • 1篇周坚
  • 1篇柳龚堡
  • 1篇王文萍
  • 1篇卢洪洲
  • 1篇顾士民
  • 1篇凌云
  • 1篇张林
  • 1篇石磊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医生...
  • 2篇中华儿科杂志
  • 2篇中国医刊
  • 2篇中国生育健康...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现代妇产科进...
  • 1篇实用儿科临床...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华医学会全...

年份

  • 3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9
  • 1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法探讨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将出生后即刻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新生儿14天时再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则不再注射HBIG。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随机采用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结果: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共66例,其中A组52例3月龄时复查HBVM及HBV DNA,只有8例(15.4%)显示感染仍存;B组14例3月龄时复查有6例(42.9%)感染存在。B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χ2=3.473 1,P<0.05)。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孕妇分别为455例和112例,其婴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5%和20.5%(χ2=9.687 1,P<0.05);3月龄时感染率分别为3.5%和3.6%(χ2=0.066 4,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所生新生儿若出生时无HBV感染,则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HBVac10μg即可;若出生时有HBV感染,14日龄追加HBIG 200 U肌肉注射。经上述处理,无论孕妇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均可降低其HBV母婴传播率。
张薇莉赵隽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疾病传播阻断
妊娠晚期乙肝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被引量:12
2009年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分为2组,A组孕妇于孕期第28、32及36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IU;B组孕妇未注射HBIG。分别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乙肝病毒DNA(HBV DNA)。结果A组孕妇378例,共分娩新生儿378例,其中新生儿血HBV DNA>500copies/ml17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为4.497%;B组孕妇391例,共分娩新生儿391例,新生儿血HBV DNA>500copies/ml17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为4.348%(χ2=0.0056,P>0.05)。血清抗-HBs阴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中,A组有9例血清抗-HBs阳性,B组未见血清抗-HBs阳性(χ2=7.474,P<0.05)。结论给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HBIG3次,每次200IU不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发生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机会,但部分新生儿可获得血清抗-HBs。HBIG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妊娠妇女中的应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张薇莉赵隽邱申熊周坚张沝
关键词:妊娠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
上海市境外输入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38例病例系列报告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了解上海市收治的境外输入性儿童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感染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收集2020年3月14日至2020年4月8日在上海市入境的38例经呼吸道标本核酸检测阳性确诊的SARS-CoV-2感染的儿童病例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胸部影像学以及治疗和转归情况。结果 38例患儿中,无症状感染16例(42.1%),非重症肺炎14例(36.8%),轻型8例(21.1%);37例(97.4%)来自欧洲和北美;26例(68.4%)无明确感染病例接触史或者聚集发病,12例(31.6%)有家庭内或学生宿舍内感染病例接触史。非肺炎组和肺炎组病例性别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肺炎病例随访影像学均显示肺部病灶吸收治愈。16例无症状感染者在住院期间未出现症状和肺部影像学异常。7例有发热,热程平均2.5 d,11例有咳嗽,5例有咽痛,4例有鼻塞和流涕症状,6例使用过1~6 d羟氯喹治疗。38例均治愈出院,住院时间平均(18.5±3.4) d。结论境外输入性儿童SARS-CoV-2感染病例以无症状感染常见。有肺炎和无肺炎实验室检查结果无明显特异性。无症状感染者和非重症病例不推荐常规胸部影像学复查。
蔡洁皓夏爱梅王相诗曾玫王佳丽田鹤常海岭张进强魏仲秋李晶晶陆效笑王建设朱启鎔葛艳玲赵隽
关键词:儿童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法探讨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特效药物,慢性HBV感染难以根治,故关键在于预防,目前HBV感染在普通人群中水平传播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而垂直传播成为导致HBV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新...
张薇莉赵隽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母婴传播阻断乙肝病毒感染
文献传递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17
2011年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 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 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的感染率。新生儿生后12 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生后即刻显示血清HBV感染存在者,14 d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结果孕妇高滴度组(HBV DNA>105拷贝/mL)所生新生儿出生时(14.4%vs 4.1%,P<0.01)与3月龄时(4.7%vs 0,P<0.01)HBV感染率均高于低滴度组(HBV DNA≤105拷贝/mL)。两组新生儿3月龄时HBV感染率均低于出生时(P<0.05)。自然分娩的孕妇其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但3月龄时,两组感染率接近。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婴儿(P<0.01),但3月龄时两组婴儿HBV感染率亦接近。结论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故降低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可能成为减少新生儿HBV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双重保护下,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
张薇莉赵隽李伟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新生儿
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3月HBV感染的妊娠妇女[高载量(HBV DNA>1×10^(6)IU/mL)]1000例,分为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1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2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新生儿情况、抗-HBs水平、母婴阻断效果、安全性、随访24个月情况。结果基线资料及新生儿情况在二组中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出生1月、7月的抗-HBs水平[依次(295.8±42.9)mIU/mL、(764.1±146.3)mIU/mL]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依次(250.9±33.7)mIU/mL、(737.2±152.1)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阻断失败率(3.6%)低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6.6%),抗-HBs阳性率(96.4%)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随访中,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失访9例(1.8%),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失访11例(2.2%);HBV DNA阳性、抗-HBs阳性在二组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替诺福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无不良反应。结论替诺福韦联合200 IU剂量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有助于短期内提高免疫保护及阻断效果,而长期效果与联合100 IU剂量HBIG相当,两种方案均安全可靠。
张沝张薇莉赵隽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替诺福韦HBIG乙肝疫苗母婴传播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和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了解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措施的效果,期望提高阻断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所分娩并随访的3010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亲HBsAg(+)、HBeAg(+)组婴儿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HBsAg(+)、HBeAg(-)组(P=0.000);母亲HBV DNA载量与婴儿HBV感染率呈正相关;阴道分娩组婴儿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36);婴儿感染率与婴儿性别及是否为足月分娩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成功率较高,母亲HBeAg(+)和高病毒载量是造成婴儿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剖宫产可能提高阻断成功率。
李伟张薇莉赵隽
关键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免疫
替比夫定孕期抗病毒治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观察替比夫定对慢性乙型肝炎孕妇的抗病毒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1年5月在我院产检并分娩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HBsAg/HBeAg双阳性,HBV DNA>5 log10copies/ml)及其新生儿的资料,分为治疗组(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分娩前检测患者乙肝标志物、血清HBV DNA水平、肝功能,分析比较分娩前血清HBV DNA下降值、HBV DNA低于检测值比例,观察治疗过程中药物使用的安全性。结果:替比夫定组和对照组患者的基础HBV DNA水平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替比夫定组母体HBV DNA水平较服药前明显下降(P<0.05),且替比夫定组分娩前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替比夫定组有36.2%(17/47)的孕妇在分娩前血清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HBsAg/HBeAg双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孕期进行替比夫定治疗能降低分娩前的HBV DNA水平。
王文萍赵隽
关键词:孕妇
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失败的原因与对策被引量:18
2013年
目的探讨宫内感染阻断失败的原因及治疗对策。方法选择住院分娩HBV感染的孕妇1411例及所分娩的婴儿,观察母亲不同E抗原状况、不同HBV DNA载量、不同分娩方式、抗病毒治疗情况与HBV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母亲HBeAg(+)组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HBeAg(-)组(P=0.000,P=0.006);母亲HBV DNA载量与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呈正相关;阴道分娩组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00),但12月龄时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137);母亲非抗病毒组婴儿出生时及12月龄时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抗病毒组(P=0.042,P=0.048)。结论乙肝病毒宫内感染阻断失败主要与母亲HBV感染状况如血清HBeAg阳性、较高的HBV DNA载量等高危因素有关,而与分娩方式无关。给高病毒载量孕妇在妊娠中晚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以降低母亲的HBV DNA载量,从而有效减少宫内传播。
赵隽邱申熊杨李陈良顾士民石磊
关键词:阻断乙肝病毒宫内感染
Th1/Th2细胞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活动期及缓解期 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10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肝炎活动期IFN-γ、 TNF-α较缓解...
张薇莉沈芳赵隽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TH2TH1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