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薇莉
- 作品数:11 被引量:78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法探讨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方法:选择乙肝病毒携带孕妇567例,对其所生新生儿常规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肌肉注射重组酵母乙肝疫苗(HBVac)10μg。将出生后即刻血清HBsAg阳性和/或HBV DNA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A、B两组,A组新生儿14天时再肌肉注射HBIG 200 U,B组则不再注射HBIG。乙肝病毒携带孕妇随机采用剖宫产或自然分娩。结果:新生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共66例,其中A组52例3月龄时复查HBVM及HBV DNA,只有8例(15.4%)显示感染仍存;B组14例3月龄时复查有6例(42.9%)感染存在。B组HBV感染率明显高于A组(χ2=3.473 1,P<0.05)。剖宫产及自然分娩的孕妇分别为455例和112例,其婴儿出生时乙肝病毒感染率分别为9.5%和20.5%(χ2=9.687 1,P<0.05);3月龄时感染率分别为3.5%和3.6%(χ2=0.066 4,P>0.05)。结论:乙肝病毒携带孕妇所生新生儿若出生时无HBV感染,则出生后12 h内注射HBIG 200 U,同时在另一部位注射HBVac10μg即可;若出生时有HBV感染,14日龄追加HBIG 200 U肌肉注射。经上述处理,无论孕妇采取何种分娩方式,均可降低其HBV母婴传播率。
- 张薇莉赵隽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疾病传播阻断
- Th1/Th2细胞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
- 目的:探讨Th1/Th2细胞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患儿活动期及缓解期 Th1、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TNF-α和IL-10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肝炎活动期IFN-γ、 TNF-α较缓解...
- 张薇莉沈芳赵隽
-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TH2TH1
- 文献传递
- 妊娠晚期乙肝孕妇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对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慢性乙肝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分为2组,A组孕妇于孕期第28、32及36周时分别肌肉注射HBIG200IU;B组孕妇未注射HBIG。分别检测两组孕妇及其所生新生儿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及乙肝病毒DNA(HBV DNA)。结果A组孕妇378例,共分娩新生儿378例,其中新生儿血HBV DNA>500copies/ml17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为4.497%;B组孕妇391例,共分娩新生儿391例,新生儿血HBV DNA>500copies/ml17例,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为4.348%(χ2=0.0056,P>0.05)。血清抗-HBs阴性的孕妇所生新生儿中,A组有9例血清抗-HBs阳性,B组未见血清抗-HBs阳性(χ2=7.474,P<0.05)。结论给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妇于妊娠晚期注射HBIG3次,每次200IU不能明显降低新生儿发生乙肝病毒宫内感染的机会,但部分新生儿可获得血清抗-HBs。HBIG在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妊娠妇女中的应用尚待进一步探讨。
- 张薇莉赵隽邱申熊周坚张沝
- 关键词:妊娠乙型肝炎乙肝免疫球蛋白母婴传播
- 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观察和失败原因分析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了解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综合措施的效果,期望提高阻断成功率。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8月本院收治的乙肝病毒感染孕妇所分娩并随访的3010例婴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亲HBsAg(+)、HBeAg(+)组婴儿HBV感染率均明显高于母亲HBsAg(+)、HBeAg(-)组(P=0.000);母亲HBV DNA载量与婴儿HBV感染率呈正相关;阴道分娩组婴儿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36);婴儿感染率与婴儿性别及是否为足月分娩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联合免疫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成功率较高,母亲HBeAg(+)和高病毒载量是造成婴儿阻断失败的主要原因,剖宫产可能提高阻断成功率。
- 李伟张薇莉赵隽
- 关键词:乙肝病毒母婴传播联合免疫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方法探讨
- 乙肝病毒(HBV)感染是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的重要原因。由于缺乏特效药物,慢性HBV感染难以根治,故关键在于预防,目前HBV感染在普通人群中水平传播的势头已经得到遏制,而垂直传播成为导致HBV慢性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新...
- 张薇莉赵隽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HBVDNA母婴传播阻断乙肝病毒感染
- 文献传递
- 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影响因素探讨被引量:17
- 2011年
-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寻求降低婴儿HBV感染率的方法。方法 HBV携带及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共635例,分别比较不同血HBV DNA滴度,不同分娩方式(剖宫产或自然分娩),以及不同肝功能状态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及3月龄时HBV的感染率。新生儿生后12 h内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10μg;生后即刻显示血清HBV感染存在者,14 d时再肌注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结果孕妇高滴度组(HBV DNA>105拷贝/mL)所生新生儿出生时(14.4%vs 4.1%,P<0.01)与3月龄时(4.7%vs 0,P<0.01)HBV感染率均高于低滴度组(HBV DNA≤105拷贝/mL)。两组新生儿3月龄时HBV感染率均低于出生时(P<0.05)。自然分娩的孕妇其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剖宫产组(P<0.01),但3月龄时,两组感染率接近。HBV携带孕妇所生婴儿出生时HBV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所生婴儿(P<0.01),但3月龄时两组婴儿HBV感染率亦接近。结论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与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密切相关,故降低孕妇血清HBV DNA水平可能成为减少新生儿HBV感染的一种有效途径。在乙肝免疫球蛋白及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双重保护下,孕妇的分娩方式与肝功能状态对HBV母婴传播无影响。
- 张薇莉赵隽李伟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新生儿
- 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被引量:2
- 2022年
-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3月HBV感染的妊娠妇女[高载量(HBV DNA>1×10^(6)IU/mL)]1000例,分为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1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2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新生儿情况、抗-HBs水平、母婴阻断效果、安全性、随访24个月情况。结果基线资料及新生儿情况在二组中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出生1月、7月的抗-HBs水平[依次(295.8±42.9)mIU/mL、(764.1±146.3)mIU/mL]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依次(250.9±33.7)mIU/mL、(737.2±152.1)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阻断失败率(3.6%)低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6.6%),抗-HBs阳性率(96.4%)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9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个月随访中,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失访9例(1.8%),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失访11例(2.2%);HBV DNA阳性、抗-HBs阳性在二组中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替诺福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无不良反应。结论替诺福韦联合200 IU剂量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有助于短期内提高免疫保护及阻断效果,而长期效果与联合100 IU剂量HBIG相当,两种方案均安全可靠。
- 张沝张薇莉赵隽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替诺福韦HBIG乙肝疫苗母婴传播
- 辅助性T淋巴细胞1辅/助性T淋巴细胞2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的关系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细胞平衡与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关系。方法CHB患儿42例分别于肝炎活动期及缓解期采空腹血5 mL,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其Th1、Th2细胞分泌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其HBV DNA。15例健康对照检测相同指标。结果肝炎活动期患儿IFNγ-、TNFα-较缓解期明显增高(Pa<0.01),缓解期则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0.05)。在肝炎患儿活动期及缓解期IL-10无差异(P>0.05),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0.05)。黄疸型与无黄疸型肝炎在活动期与缓解期患儿IFNγ-、TNFα-与IL-10均无差异(Pa>0.05)。HBV DNA与IFNγ-、TNFα-及IL-10均无相关性(P>0.05)。上述细胞因子与HBV DNA是否存在前C区1 896位变异无关(P>0.05)。结论CHB患儿存在Th1/Th2细胞失平衡。CHB患儿Th1细胞因子分泌增加可致肝脏炎性反应。在疾病过程中,Th2细胞因子占主导地位,削弱机体对病毒细胞免疫功能,造成病毒持续感染,疾病慢性化。检测Th1/Th2细胞因子变化作为监测CHB患儿疾病病情以及判断预后指标。
- 张薇莉沈芳赵隽
- 关键词:辅助性T淋巴细胞儿童
- 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探讨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对新生儿的影响及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513例住院分娩的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及所分娩的新生儿。结果 1513例妊娠期病毒性肝炎中,乙型肝炎占82.62%,丙型肝炎占12.69%。临床类型以慢性肝炎最多见,其次是急性肝炎。重型肝炎与急、慢性肝炎相比,新生儿窒息率和早产率显著升高(P<0.01)。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宫内感染率分别为18.27%、1.34%。结论最常见的妊娠期病毒性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期病毒性肝炎尤其是重型肝炎易导致新生儿窒息和早产,对新生儿的危害极大,处理的关键是在综合治疗后适时终止妊娠。
- 赵隽邱申熊张沝张薇莉
- 关键词:妊娠病毒性肝炎新生儿
- 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及对胃动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6
- 2021年
- 目的探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及对胃动素(MTL)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收治的150例FD患儿,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5例。对照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时间;采用超声显像仪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胃窦收缩频率(ACF)、胃窦收缩幅度(ACA)及胃窦运动指数(MI)的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5-羟色胺(5-HT)、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MTL水平的变化,并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后随访6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观察组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3.33%(70/75)比78.67%(59/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00,P<0.05);观察组治疗后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腹痛症状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58±0.45)d比(3.22±0.68)d、(3.56±0.62)d比(4.10±0.70)d、(2.54±0.46)d比(3.24±0.69)d、(2.66±0.56)d比(3.40±0.67)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CF、ACA、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4.32±0.90)次/min比(3.58±0.83)次/min、(0.34±0.12)mm比(0.30±0.10)mm、1.33±0.42比1.14±0.3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5-HT、NO水平低于对照组[(164.77±30.34)mg/L比(184.45±28.90)mg/L、(38.27±10.20)mmol/L比(46.54±9.48)mmol/L],GAS、MTL水平高于对照组[(115.23±15.70)ng/L比(98.50±14.29)ng/L、(266.67±32.76)ng/L比(238.40±28.97)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33%(4/75)比16.00%(12/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78,P<0.05)。结论小儿FD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小剂量红霉素治疗,可明显提高疗效,快速改善患儿临�
- 时晓光张薇莉赵隽
- 关键词: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红霉素胃动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