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倩

作品数:40 被引量:241H指数:9
供职机构:南宁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南宁市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8篇艾滋病
  • 10篇病毒
  • 8篇影响因素
  • 5篇艾滋病病毒
  • 5篇HIV/AI...
  • 4篇转介
  • 4篇结核
  • 4篇高危
  • 4篇病患
  • 3篇缺陷综合征
  • 3篇综合征
  • 3篇免疫缺陷
  • 3篇免疫缺陷综合...
  • 3篇母婴传播
  • 3篇获得性
  • 3篇获得性免疫
  • 3篇获得性免疫缺...
  • 3篇获得性免疫缺...
  • 3篇干预
  • 3篇感染率

机构

  • 33篇南宁市疾病预...
  • 3篇广西壮族自治...
  • 3篇宾阳县疾病预...
  • 2篇南宁市妇幼保...
  • 1篇广西医科大学
  • 1篇百色市疾病预...
  • 1篇北海市疾病预...
  • 1篇崇左市疾病预...
  • 1篇玉林市疾病预...
  • 1篇钦州市疾病预...
  • 1篇广西中医药大...

作者

  • 33篇林倩
  • 23篇李斯斯
  • 18篇农丽萍
  • 17篇岑平
  • 16篇姚敏
  • 14篇何波
  • 12篇农全兴
  • 11篇汤洪洋
  • 10篇徐红
  • 9篇徐永芳
  • 8篇邓小芳
  • 6篇林新勤
  • 5篇黎舒
  • 5篇陈文才
  • 4篇黄翠华
  • 4篇石健
  • 3篇陈世艺
  • 3篇梁红慧
  • 3篇李启新
  • 3篇葛宪民

传媒

  • 8篇中国皮肤性病...
  • 7篇实用预防医学
  • 5篇现代预防医学
  • 2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华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中华劳动卫生...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热带医学
  • 1篇中国性科学
  • 1篇新发传染病电...
  • 1篇寄生虫病与感...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6篇2020
  • 7篇2019
  • 3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1篇2010
  • 1篇2009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灰色系统GM(1,1)模型在梅毒发病预测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10
2013年
目的探讨应用灰色系统一阶一个变量的微分方程型模型(GM(1,1)模型)预测梅毒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灰色GM(1,1)模型对广西南宁市2005~2010年梅毒年发病率数据进行建模拟合,并进行外推预测。结果建立的广西南宁市梅毒年发病率GM(1,1)预测模型,拟合精度高(C≈0.2812,P=1),可用于外推预测。结论灰色系统一阶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和预测梅毒发病率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将其应用于梅毒发病预测是可行的。
梁红慧汤洪洋林倩
关键词:灰色GM(1,1)模型梅毒发病率
南宁市艾滋病转介体系建立与应用研究
农丽萍何波汤洪洋黎火佳岑平林倩姚敏李斯斯徐红覃威翱邓小芳吴敬
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艾滋病(AIDS)病人(即HIV/AIDS患者,以下简称“患者”)是艾滋病传播的传染源,由于某些客观原因和人员流动等因素的影响,造成部分已发现的传染源管理丢失。失访直接影响对传染源的控制和管理...
关键词:
关键词: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传染源
南宁市外来建筑民工艾滋病高危行为及预防干预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通过对南宁市外来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高危行为实施干预措施,了解建筑工地农民工干预前后其行为改变,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对南宁市6个外来建筑工地农民工开展系列宣传干预、持续同伴教育等综合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后分别抽取264人和366人进行面对面匿名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其高危行为改变情况。结果干预前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人占33.3%,干预后,最近一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提高到71.4%(P<0.05),但与女性性工作者的性行为频率及与固定性伴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频率均没有显著性的改变(P>0.05)。结论建筑工地民工群体以青壮年为主,与家庭长期分离,且预防艾滋病技能较为缺乏,容易发生商业性行为等危险性行为,安全套使用率低,针对该人群特点实施形式多样的综合干预模式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农全兴林新勤徐永芳岑平周吉林倩
关键词:艾滋病建筑工地高危行为干预
广西8市HIV抗体阳性母亲使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药物后对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的9年回顾性研究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回顾性研究广西8市2010—2018年HIV抗体阳性母亲使用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prevention of mother-to-child transmission of HIV,PMTCT)的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后对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的影响,为国家改进PMTCT的用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选取广西8市作为研究现场,按照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病例组为广西8市2010年1月—2018年12月"全国母婴阻断系统数据库"中使用PMTCT药物的HIV抗体阳性母亲及所分娩婴儿,收集分析其使用PMTCT药物的历史卡片和母婴阻断资料及18月龄幼儿体检资料。对照组为相同8市妇幼保健院2018年健康母亲及所分娩婴儿,收集分析其18月龄幼儿体检资料。幼儿身体发育不良定义为身高、体重和头围3项指标中至少1项指标低于正常值范围。结果病例组的HIV抗体阳性母亲及所分娩婴儿使用PMTCT药物率分别为91.38%(2811/3076)和96.41(2954/3064),病例组18月龄幼儿的HIV抗体阳性率为1.21%(37/3064)、死亡率为2.28%(70/3064)、HIV母婴传播率为2.21%。病例组满18月龄健康体检时发现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率为14.57%(301/2066);对照组满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率为10.39%(563/5419),病例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广西8市近9年HIV抗体阳性母亲及所分娩婴儿使用PMTCT药物率高,可能导致满18月龄幼儿身体发育不良率较高,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影响因素。
葛宪民蓝光华朱金辉蒋武梁旭邓鑫晖林兆森覃熙茂韦宁农爱丹郭伟贵陈欢欢李彬温平镜李江恒林倩覃允孟琴罗柳红邓月琴李珊珊刘帅凤吴秀玲黄精华
关键词: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抗逆转录病毒药物身体发育
南宁市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知信行及感染情况调查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探讨南宁市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人群的艾滋病相关知信行及HIV、梅毒、丙肝感染现状,为艾滋病综合防治和科学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0-05/07通过同伴推动、滚雪球方法,对117名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进行行为学问卷调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被调查的女性性工作者平均年龄为34.24±7.91岁;以在婚为主,占62.4%;中学或小学文化水平占85.5%,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88.0%。艾滋病相关行为情况:87.2%的女性性工作者最近1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65.8%的女性性工作者在最近1个月,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女性性工作者中只有2.6%的人员有吸毒史。HⅣ抗体、梅毒抗体阳性率分别为6.84%、11.11%。结论南宁市低档场所女性性工作者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偏低,存在高危险行为,HIV、梅毒感染率高,需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干预力度。
农全兴林倩徐永芳莫秀娟黄翠华李龙嫚
关键词:女性性工作者艾滋病
广西某县高危性行为者梅毒感染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分析广西南宁市B县低档场所嫖客人群梅毒感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本市制定针对性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2013-2015年,每年4-7月在广西南宁市B县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出入低档场所的嫖客人群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并采集静脉血3~5m L进行HIV、梅毒抗体检测,分析其中梅毒感染状况及探讨影响低档场所嫖客人群感染梅毒的可能因素。结果 2013-2015年共调查1 174名低档场所嫖客,梅毒抗体阳性75例,阳性率为6.39%,梅毒抗体阳性率各年分别为5.03%(20/398),5.68%(22/387)和8.48%(33/389),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60岁及以上年龄组(OR=2.82,95%CI:1.33~5.99)是低档场所嫖客感染传播梅毒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广西南宁市B县低档场所嫖客梅毒感染率较高,且有逐年上升的势头,60岁及以上为高危因素。梅毒感染是促进艾滋病传播的重要因素,应将艾滋病与性病防治结合,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干预,降低梅毒在嫖客人群中的传播与蔓延。
农丽萍何波农全兴林倩李斯斯黄晓芳李启新张世真韦献林
关键词:梅毒影响因素
广西某市2015年HIV/AIDS死亡病例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广西某市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的死亡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降低病死率。方法对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中广西某市2015年报告的HIV/AIDS病人死亡报告个案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15年广西某市共报告死亡病例586例,其中,HX、BYX、LAX居于前3位,占55.97%;男性占83.96%,女性占16.04%;50岁及以上年龄段占69.97%;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90.96%;农民占71.16%;异性传播占83.28%;病死率为5.29%;死因属于与艾滋病疾病相关症状死亡占18.60%,其他疾病死亡占72.53%,意外伤害占8.53%,无法判断死因占0.34%;62.63%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89.93%做了CD4检测,接受CD4检测病例中,60.72%的病例CD4<200个/μl;48.64%在确证后1年内死亡,存活>2年的仅占36.5%。结论死亡病例主要集中在农村初中以下文化50岁以上男性病例,晚发现、较晚接受抗病毒治疗甚至不接受抗病毒治疗是HIV/AIDS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监测检测和治疗体系,提高覆盖面和可及性,争取HIV/AIDS病人,特别是死亡病例数居于前3位县的中老年病人,早发现和及时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最重要手段。
农丽萍农全兴姚敏李斯斯孙恒徐红邓小芳覃威翱林倩
关键词:艾滋病
广西南宁市HIV/AIDS患者转介服务模式与效果评价被引量:4
2019年
目的评价医疗卫生机构为HIV/AIDS患者提供转介服务的效果,为建立一个有效的艾滋病转介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系统中,获得HIV/AIDS患者的CD4检测率、抗病毒治疗覆盖率、单阳家庭配偶HIV抗体检测率;通过15个县、区上报的转介报表,收集转介情况,追踪转介人群到位治疗情况;通过对建立艾滋病转介服务体系前后防治艾滋病的各项考核指标和HIV/AIDS患者的有效转介情况进行比较分析,评估转介服务模式的效果。结果建立转介服务体系后,在当年新发现报告病例中,转介率由76.89%提高到99.48%(χ^2=462.757,P<0.001);成功转介治疗率由57.02%提高到82.42%(χ^2=244.632,P<0.001);CD4检测率由61.46%提高到98.70%(χ^2=813.233,P<0.001);当年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由56.04%提高到83.35%(χ^2=290.756,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当年发现报告并已抗病毒治疗病例确证距治疗平均天数由(26.37±12.64)天缩短为(17.11±6.37)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0.74,P<0.001)。在累计报告当年存活未治疗的病例中,转介率由26.09%提高到59.48%(χ^2=370.243,P<0.001);成功转介治疗率由17.01%提高到52.42%(χ^2=137.647,P<0.001);CD4检测率由37.49%提高到51.73%(χ^2=67.444,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当年存活可随访的病例中,CD4检测率由77.56%提高到87.21%(χ^2=331.498,P<0.001);抗病毒治疗覆盖率由77.08%提高到83.54%(χ^2=226.009,P<0.001);HIV/AIDS患者的配偶或固定性伴HIV检测率由76.29%提高到90.49%(χ^2=179.660,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广西南宁市HIV/AIDS患者转介服务模式是有效的。今后进一步加强存活未治疗病例的管理和提高医疗机构结果告知服务质量,以确保HIV/AIDS患者的有效管理和治疗,防止HIV的二代传播。
农丽萍何波汤洪洋岑平林倩李斯斯徐红姚敏覃威翱邓小芳
关键词:艾滋病HIV/AIDS病例
南宁市中学生与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抽样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了解南宁市在校中学生、大学生艾滋病知识情况及获得途径,为今后进一步开展学校艾滋病健康教育提供指导依据。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南宁市10所中学和高校的311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由学生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回答,调查员给予督导。结果:艾滋病基本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95.82%,其中初中生为92.13%、高中生为97.85%、大学生为98.9%。学生总体对艾滋病的血液、母婴传播途径知晓率较高,均在98.71%以上;初中生、高中生群体对与性伴发生性行为问题的知晓率较低,分别为71.43%及77.42%。获得艾滋病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教育、电视、工作单位(社区组织、学校等)组织的宣传活动。结论:应结合不同学生群体的年龄、心理特点,继续利用以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有利手段,持续开展好学校的防治艾滋病知识教育工作,不断普及学生群体的艾滋病防治知识水平。
梁红慧林倩朱建靖
关键词:艾滋病知识知晓率
南宁市外来建筑民工艾滋病认知情况调查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外来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前后对艾滋病相关知识认知变化情况,探索有效的干预模式。方法:通过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系列宣传干预、持续同伴教育等综合干预模式,在干预前后分别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分析干预前后艾滋病知识认知变化情况。结果:干预前农民工对艾滋病三大传播途径的知晓率为56.2%,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知晓率为51.8%。干预后,农民工对艾滋病多项知识的知晓率有显著提高(P<0.05),其中对日常生活接触传播艾滋病的知识知晓率提高到63.8%(P<0.01)。结论:建筑工地民工艾滋病知识较缺乏,针对该人群特点实施同伴教育为主的综合干预可提高农民工对艾滋病的认知度,减少危险性行为的发生。
农全兴林新勤石健岑平周吉林倩
关键词:艾滋病建筑工人知识知晓干预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