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肾嫌色细胞癌16例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16例肾嫌色细胞癌患者,其中男7例(43.75%),女9例(56.25%);患病年龄25~76岁,中位年龄56岁;肿瘤直径2.5~9 cm,中位数4.8 cm;病理分期:T_(1a)N_0M_0期6例(37.50%),p T_(1b)N_0M_0期4例(25.00%),p T_(2a)N_0M_0期3例(18.75%),p T_(2b)N_0M_0期2例(12.50%),p T_(3a)N_0M_0期1例(6.25%)。病变位于左肾9例,右肾7例。结果 16例均行手术治疗,根治性肾切除术9例,其中腹腔镜下4例;保留肾单位手术7例,腹腔镜下3例。术中均未见肾门淋巴结肿大。Fuhrman分级:Ⅰ级1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未出现复发或因肿瘤导致死亡者。均未进行化疗。结论肾嫌色细胞癌(CRCC)是一种低度恶性的少见的肾细胞癌,较少复发和转移,预后良好,但是确诊有赖于其典型的病理特征,治疗以手术为主,尤其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具有创伤小、出血少、不经腹、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 姜涛王大光胡志林张颖温爽郭军杨杨张建荣
- 关键词:肾嫌色细胞癌手术治疗后腹腔镜预后
- 肾移植排斥反应时趋化性细胞因子的临床应用价值
- 姜涛王大光胡志林郭军杨杨张建荣
- 肾移植术后18例重症间质性肺炎的诊治经验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重症间质性肺炎的诱因、临床表现特征和预后、转归及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7月诊治的18例肾移植术后重症间质性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经过及治疗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结果其中发病时间为术后2~6个月;1例女性,62岁,为术后8年;1例男性,61岁,为术后7年。18例患者以发热(18/18)、呼吸困难(9/18)为主要症状,伴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闷。肺CT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病原学诊断困难,不易得到真实的病原学结果。住院时间长,平均27.83d。18例患者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包括经验性降阶治疗,将免疫抑制剂停用或减量,部分患者采取连续性床旁血液滤过(CRRT)治疗,并给予支持治疗、改善通气、纠正低氧血症、免疫替代治疗。3例(16.67%)死亡,其中1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活检及尸检证实为卡氏肺囊虫肺炎,另外1例死于脑血管意外,第3例入院第5天出现心脏骤停,家属强烈要求放弃治疗死亡。其余15例(83.33%)治愈,愈后未遗留肺间质纤维化。结论肾移植术后重症间质性肺炎多发生在术后2~6个月,病原体难获得,呈多样性。采取综合性治疗,在没有病原学回报的情况下及早治疗,积极采用综合治疗方案,及时停用免疫抑制剂,纠正低蛋白血症,加强全身支持治疗,早期抗病毒,及时抗真菌是必要的手段。
- 姜涛胡志林杨杨张建荣郭军
- 关键词:肾移植
- 输尿管内支架管在肾移植中应用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 2004年
- 宗海鹰胡志林杨杨郭军
- 关键词:输尿管内支架肾移植术供肾吻合口并发症受者
- 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肺炎监测外周血淋巴细胞临床治疗体会
- 杨杨姜涛胡志林
- 失功能移植肾动脉栓塞术治疗对群体反应性抗体的影响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失功能移植肾患者动脉介入栓塞术后对外周血中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水平的影响。方法48例移植肾失功能患者接受肾动脉栓塞术,观察术前、术后PRA水平。PRA测定采用Lambda公司生产的抗原板(LAT)、微量酶联免疫吸附法。结果移植肾动脉介入栓塞术前单纯抗Ⅰ类抗体升高者(A组)14例(29.2%),其抗HLAⅠ类抗体水平在术后12个月时由术前的(48.79±26.03)%下降至(30.45±26.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轻度升高者的下降程度明显大于中度以上升高者;移植肾动脉介入栓塞术前单纯抗Ⅱ类抗体升高者(B组)11例(22.9%),术后3个月时抗HTJAⅠ类和Ⅱ类抗体分别由(4.81±1.56)%和(56.23±20.78)%升至(12.83±12.41)%和(78.33±17.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无患者抗HLAⅡ类抗体降至正常水平;移植肾动脉介入栓塞术前抗Ⅰ类和Ⅱ类抗体均升高者(C组)23例(47.9%),术后6个月时两类抗体的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此后抗HLAⅠ类抗体水平升高,而抗HLAⅡ类抗体继续下降,但多数患者两类抗体水平仍〉30%。结论动脉介入栓塞术处理功能丧失的移植肾可使单项抗HLA工类抗体降低,尤其是抗体水平≤30%的致敏受者可以满足再次移植条件。
- 胡志林姜涛杨杨郭军张建荣
- 关键词:肾移植群体反应性抗体
- 过短的供肾静脉延长50例被引量:1
- 2005年
- 宗海鹰胡志林杨杨郭军
- 关键词:肾静脉下腔静脉移植肾
- HLA、PRA技术在肾移植中应用的研究
- 胡志林杨杨高玉英宗海鹰柴龙滨郭军曲爱红
- 本研究采用血清学NIH标准微量淋巴细胞方法检测了HLA-A、B位点抗原;HLA-DR、DQ点基因的分型采用序列特异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法;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法(ELISA)分子生物学技术,检测出供受者的HLA...
- 关键词:
- 关键词:肾移植白细胞抗原群体反应性抗体
- 移植肾输尿管双J管钙盐结垢后治疗体会
- 2011年
- 目的报告肾移植术后双J管钙盐结垢病因分析及治疗体会。方法患者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后常规留置双J管,自行服用阿法骨化醇40d(1μg/d),苹果醋(250ml/d)出现双J管钙盐结垢。结果予以常规及4次体外震波碎石等积极有效地治疗后患者顺利拔出双J管,使输尿管内结石排出,无感染、疼痛及移植肾输尿管梗阻,移植肾肾功能受损等发生。结论患者出院后随访3个月,无结石再发、感染,移植肾功能正常。
- 姜涛张颖顾崇燕郭军杨杨张建荣胡志林宋喜焕
- 关键词:双J管碎石
- 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肾移植的近期效果评价
- 2017年
- 目的研究捐献心脏死亡器官供者肾移植后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DCD供肾移植43例为DCD组,SCD供肾移植31例为SCD组,术前均对两组受者采用口服吗替麦考酚酯联合他克莫司的免疫抑制方案。术中通过静脉注射泼尼松,术后观察比较两组受者肾移植半年存活率、DGF发生率、血肌酐值(SCr)、肾小球e GFR滤过率、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感染并发症率。结果 (1)两组受者在移植肾术后半年内存活率分别为90.1%,9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DCD组肾移植延迟恢复功能发生率为20.9%(9/43),SCD组发生率为19.3%(6/31),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术后1、3、6、2个月后检测DCD组血肌酐值明显高于SCD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受者肾移植肾小球滤过率在术前及术后1、3、6、2个月的检测结果显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DCD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9.1%低于SCD组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1.4%,DCD组感染并发症率7.0%明显低于SCD发生率22.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P<0.05)。结论心脏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肾移植的近期效果与司法途径SC相比差异不大,有望成为在今后成为肾移植主要来源,但仍需在不断的观察中研究远期存活率为我国器官移植工作取得更大的突破。
- 张建荣郭军杨杨姜涛胡志林
- 关键词:心脏死亡器官捐献肾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