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康志东

作品数:19 被引量:41H指数:4
供职机构:宝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主题

  • 7篇职业病
  • 7篇职业病危害
  • 5篇电焊
  • 3篇电焊作业
  • 3篇控制效果评价
  • 3篇健康
  • 2篇电焊工
  • 2篇医用
  • 2篇职业病危害控...
  • 2篇职业病危害控...
  • 2篇职业病危害控...
  • 2篇职业病危害因...
  • 2篇职业健康监护
  • 2篇射线
  • 2篇健康监护
  • 2篇个人剂量监测
  • 2篇焊工
  • 1篇电池
  • 1篇电池厂
  • 1篇电焊烟尘

机构

  • 15篇宝鸡市疾病预...

作者

  • 15篇康志东
  • 14篇路建超
  • 12篇刘红英
  • 10篇郭强
  • 9篇王忠立
  • 7篇胡新梅
  • 6篇晁晖
  • 5篇赵丽
  • 4篇屈蒙
  • 4篇杨海峰
  • 3篇杨海峰
  • 2篇刁满盈
  • 2篇王中立
  • 1篇朱宏伟
  • 1篇张克俭
  • 1篇杨培荣
  • 1篇刘梅
  • 1篇张晓宇

传媒

  • 5篇职业与健康
  • 5篇中国辐射卫生
  • 2篇中国工业医学...
  • 1篇工业卫生与职...
  • 1篇疾病预防控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7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某卷烟厂易地技术改造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2009年
目的对某烟厂易地技改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识别职业病有害因素,并评估其危害程度,提出相应的防护建议和管理措施,以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卫生检测法、检查表分析法、职业卫生健康检查等方法。结果该项目选址、总平面设计布局、采光、照明、通风、辅助用室等均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具备较完善的防护措施和管理措施。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硫化氢、烟草尘、煤尘、生产性噪声、微波辐射、电离辐射(β、γ射线)及工频电场,除个别作业点超标外,绝大多数作业点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基本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相关要求。
王忠立路建超屈蒙康志东刘红英张晓宇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
电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综合研究
目的:掌握电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为电焊工人职业安全提出针对性防护措施. 方法: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个体采样及现场检测(检测电焊作业场所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浓度,噪声强度)的方法. 结果...
路建超杨海峰晁辉刘红英王忠立刁满盈康志东郭强胡新梅赵丽
关键词:电焊作业安全防护
宝鸡市医用放射防护现状分析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了解宝鸡市医用放射防护现状。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现场调查的方法,调查全市各县区放射诊疗基本情况、放射诊疗设备基本信息、放射工作人员个人信息及放射工作人员健康监护情况等。结果宝鸡市每万人拥有X射线诊断设备1.13台,每万人拥有放射治疗设备0.015台,CT的百万人口拥有量为11.4台。平均每万人拥有放射诊疗工作人员2.92。医用放射人员2年内职业健康检查率87.7%,个人剂量监测率90.4%,2年内放射工作人员培训率73.6%,全市《放射工作人员证》持证率73.0%,有职业健康档案率89.2%,各项健康监护评价指标较低,尤以乡镇医院为甚(35.7%~50.8%)。结论宝鸡市放射诊疗设备数量较少,甲类大型设备几乎空白,医用放射人员健康监护现状市强县弱,城乡差别悬殊。
路建超杨海峰郭强康志东胡新梅巩一樊晁晖
关键词:职业健康监护个人剂量监测
某蓄电池厂职业病危害技术改造效果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了解某蓄电池生产企业技术改造前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工人血铅水平变化。方法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检测血铅水平和空气中铅浓度,用Wilcoxon秩检验统计分析血铅水平。结果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尘浓度[(0.049±0.043)mg/m3)]与技术改造前[(0.232±0.118)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87,P<0.05);技术改造后空气中铅烟浓度[(0.021±0.014)mg/m3]与技术改造前[(0.162±0.060)mg/m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67,P<0.05);技术改造前后铅作业人员血铅值均呈右偏态分布,技术改造前后血铅中位数分别为1.314和0.725 mmol/L,技术改造后铅作业人员的血铅水平低于技术改造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1.66,P<0.01)。结论该厂技术改造可有效降低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和铅作业人员血铅水平。
康志东路建超刘红英杨培荣
关键词:蓄电池血铅铅浓度
宝鸡市渭滨区电焊作业场所中职业危害的调查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掌握电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情况,为电焊工人职业安全提出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方法采取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个体采样及现场检测(检测电焊作业场所中二氧化锰、电焊烟尘浓度,噪声强度)的方法。结果宝鸡市渭滨区20余户企业106个工作场所中的二氧化锰浓度最高值为1.20mg/m^3,最高值超过标准7倍。低值为0.001mg/m^3,平均值为0.13mg/m^3;合格82个点,点合格率为77.4%。121个工作场所中电焊烟尘浓度最高值为15.3 mg/m^3,最高值超过标准2.83倍。最低值为0.19 mg/m^3,平均值为3.25 mg/m^3;合格87个点,点合格率为71.9%。97个工作场所中的噪声强度最高值为103.6 dB(A),最高值超过标准值18.6 dB(A)。最低值为66.5 dB(A),平均值为85.66 dB(A),合格63个点,点合格率为64.95%。二氧化锰接触水平自动焊接低于手工作业焊接点,手把焊接岗位工人的接触水平最高,其后依次为埋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高频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汽车制造行业电焊烟尘的接触水平最高,其次是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制造业最低(P<0.05);不同焊接工艺种类电焊烟尘接触水平依次为手把焊接、埋弧焊、二氧化碳保护焊、高频焊及氩弧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焊烟尘接触水平与车间整体通风好坏及有无局部通风有关(P<0.01,P<0.05);大企业焊接场所的噪声强度低于中小企业(P<0.05)。结论电焊作业场所中二氧化锰、电焊烟尘、噪声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合格率低,职业病危害明显。局部通风对减低电焊烟尘暴露水平具有统计学意义。
路建超杨海峰晁晖刘红英王忠立刁满盈康志东郭强胡新梅赵丽
关键词:电焊作业
某连续油管生产线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对某连续油管生产线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为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建设项目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采用定量分析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选址与总体布局、生产设备布局、职业病防护措施、个人防护用品、辅助用室和职业卫生管理等符合国家有关法规;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有金属尘、电焊尘、砂轮磨尘、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生产性噪声、电离辐射(X射线)、工频电场、高频电磁场、高温、振动等,除个别作业点噪声强度超标外,绝大多数作业点检测结果符合国家标准。结论该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措施可行、有效。
刘红英路建超屈蒙康志东王忠立郭强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
宝鸡市电焊工呼吸系统状况及肺功能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22年
选取宝鸡市28家涉及电焊作业企业进行作业场所电焊烟尘浓度检测,对4 149名电焊工(观察组)和352名无职业病危害因素接触人群(对照组)的健康检查结果进行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电焊工肺功能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作业场所电焊烟尘和二氧化锰超标率分别为26.2%和23.0%,观察组呼吸系统自觉症状、肺功能和胸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χ^(2)=8.24、7.57、4.13,P<0.05),电焊工肺功能影响因素有年龄、工龄、BMI以及是否使用防护用品。提示宝鸡市电焊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较重,电焊烟尘对作业工人的呼吸系统损伤明显,相关部门和企业应予以高度重视。
康志东刘梅刘红英路建超
关键词:电焊工电焊烟尘
某钢管焊接岗位除尘器除尘效果评价
2012年
目的对某石油钢管制造企业钢管焊接工段安装的净化除尘器除尘效果进行职业危害效果评价。方法依据《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GBZ2-2007),对安装净化除尘器运行、停运时,相同岗位的粉尘分别进行采样、检测,分析除尘效果。结果钢管焊接工段,净化除尘器运行期间粉尘浓度为(1.06±0.53)mg/m^3,与停运时(3.30±0.76)mg/m^3相比,明显降低(t=-5.887,P<0.01)。结论该企业安装的除尘器除尘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工作场所粉尘浓度。
康志东路建超杨海峰王中立
关键词:钢管焊接除尘器除尘效果
真空灭弧室伴生X射线健康危害研究
2015年
目的对真空灭弧室伴生X射线健康危害进行系统研究。方法采用现场职业放射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检测、健康体检、个人剂量监测及综合分析法等进行研究。结果真空灭弧室高压试验设备防护前处于分闸状态时,操作位平均辐射水平达到(10.13±6.11)μGy/h,最高达到20μGy/h。防护网外30 cm处平均达到(31.36±15.78)μGy/h,最高达到75μGy/h。改造前后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压试验作业人员白细胞减少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防护改造前高压试验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1.25 m Sv/a。与工业探伤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防护改造后人均年有效剂量0.57 m Sv/a,与工业探伤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生X射线是真空灭弧室高压试验严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必须纳入辐射工作场所进行管理。
路建超王忠立杨海峰胡新梅康志东郭强晁晖刘红英赵丽
关键词:职业病危害因素真空灭弧室职业病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