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燕群
- 作品数:44 被引量:245H指数:10
- 供职机构: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江苏省卫生厅预防医学科研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2013-2017年南京市德国小蠊抗药性与实验室胶饵杀蟑效果分析被引量:12
- 2019年
- 目的调查德国小蠊抗药性动态和实验室胶饵防制德国小蠊效果,为指导科学防制德国小蠊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药膜法测定德国小蠊对杀虫剂抗药性,采用无选择性试验测定杀蟑胶饵对德国小蠊药效。结果2013、2015、2017年德国小蠊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91、11.46和96.59,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倍数为1.72、12.18、28.69,对乙酰甲胺磷抗性倍数为3.27、4.22、1.44,对残杀威抗性倍数为0.89、1.04、1.89。1~9胶饵实验室药效显示,德国小蠊的LT50在5.412h^25.959h之间,72h死亡率达85.56%~100%,2.5%吡虫啉胶饵,0.05%氟虫腈胶饵,1.5%残杀威胶饵药效大于95%。结论防制德国小蠊,首选0.05%氟虫腈胶饵、2.5%吡虫啉胶饵、1.5%残杀威胶饵胶饵,合理使用其他杀蟑胶饵,应暂停使用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氰菊酯,慎用乙酰甲胺磷,可用残杀威进行滞留喷晒,应注意药剂之间的复配、轮换和交替使用,提倡综合害虫治理。
- 张守刚孙燕群陆墨原刘慧吴起新王冲
- 关键词:德国小蠊抗药性胶饵药效
- 南京市蟑螂危害状况及抗药性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分析南京市蟑螂危害状况及抗药性。方法采用粘捕法调查蟑螂危害,药膜法测定抗药性。结果南京市蟑螂密度年际呈上升趋势,主要种属为德国小蠊、黑胸大蠊和美洲大蠊,德国小蠊为优势种,7-9月份是蟑螂密度高峰,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乙酰甲胺磷、残杀威的抗性系数分别为2.38、3.53和0.79。结论南京市蟑螂危害较重,德国小蠊为优势种,活动高峰在夏季,高效氯氰菊酯和乙酰甲胺磷已产生低度抗性。
- 张守刚熊丽林郑一平吴起新王冲孙燕群周景
- 关键词:蟑螂抗药性
- 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现状分析
- 目的 了解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现状,对南京市病媒生物监测控制工作的基本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促进南京市病媒控制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通过调查问卷收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关于病媒生物控制的人员、设备、技术能力和...
- 孙燕群熊丽林郑一平王冲吴起新何隆华张守刚
- 关键词:病媒生物
- 南京市2012-2022年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与抗药性变化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与抗药性变化,为科学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22年对南京市12个区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进行监测;收集试虫,采用药膜法对残杀威、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乙酰甲胺磷和毒死蜱抗药性进行测定。采用SPSS 22.0软件中的Probit模块进行数据处理,Spearman等级相关对年份与密度、侵害率和抗性倍数分别做相关性分析。结果2012-2022年蜚蠊密度分别为1.01、1.62、2.17、1.36、1.21、0.77、0.58、0.39、0.39、0.29和0.24只/张;侵害率分别为20.79%、28.80%、32.45%、28.89%、17.31%、10.92%、6.73%、5.64%、4.67%、5.00%和3.36%。2014年密度和侵害率均达到最高峰,2015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年份与密度和侵害率均呈显著负相关(ρ=-0.897,P<0.001;ρ=-0.909,P<0.001)。对残杀威抗性级别2015年上升为低度抗性,2020年抗性倍数最高,为4.7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的正相关(ρ=0.929,P=0.003)。对高效氯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度抗性,抗性倍数2020年最高,为40.53,年份与抗性倍数呈显著正相关(ρ=0.821,P=0.023)。对溴氰菊酯抗性级别2015年起上升为中、高抗性,甚至极高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不明显(ρ=0.714,P=0.111)。毒死蜱和乙酰甲胺磷总体上呈现低度抗性,年份与抗性倍数相关性均不明显(ρ=-0.003,P=0.624;ρ=-0.771,P=0.072)。结论2012-2022年,随着年份增加南京市德国小蠊密度和侵害率降低,对残杀威和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升高。随着德国小蠊抗药性逐渐增高,其密度和侵害率可能出现反弹,应给予高度重视。
- 张艳宋丙栋孙燕群闵玥陈学敏李碧涵孙楠孙璐瑶张守刚
- 关键词:德国小蠊抗药性杀虫剂
- 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分析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时间特征被引量:8
- 2019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的时间分布特征,为传染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方法应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HFRS的季节性进行分析。结果 2006-2016年南京市报告HFRS病例311例,年均发病率为0.38/10万。集中度M=0.50;圆形分布法计算平均角珔α=99.79°,平均角标准差S=84.46°(Z=35.40,P<0.05)。高峰点为4月11日(1月15日—7月5日)。结论南京市HFRS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发病高峰时点在4月中旬,高峰期为1月中旬到7月上旬。
- 孙燕群李成国李成国吴文张守刚马涛张钟
- 关键词:肾综合征出血热集中度
- 南京市2013年蚊虫密度、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分析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2013年蚊虫密度、种群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按照《全国病媒生物监测方案(试行)》要求,采用诱蚊灯法在南京市开展蚊虫监测。结果 2013年南京市共捕蚊3 268只,蚊密度为0.57只/(h·灯),捕获的蚊虫隶属2亚科4属5种,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约占58.05%和17.59%,季节消长呈7月和10月双高峰曲线。结论南京市蚊虫具有种群多样性,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每年7月和10月为密度高峰季节,可供当地蚊虫防制措施的指定提供参考。同时要关注蚊虫孳生地情况及气象因素对蚊虫密度的影响。
- 孙燕群张守刚郑一平王冲吴起新赵姗姗何隆华熊丽林
- 关键词:蚊虫种群
- 南京市某区居民血脂异常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分析居民的血脂异常发生情况、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防控对策。方法由经统一培训的调查员采用询问法进行入户调查,掌握其一般情况、过去一年食物摄人频率及每次食用量,测量研究对象身高、体重、腰围、血压,以及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建立膳食模型,提取主要因子,将因子得分分为三等分(用T1~T3表示)进行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本次共调查1 404人,男性618人,女性786人,平均年龄为(51.53±14.16)岁;血脂异常者为372人,占26.50%;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相对于小学及以下文化水平,其他层次文化水平均是健康的保护因素,豆类饮食模式T2等级相对于T1,甜品饮食模式T3相对于T1,是健康的保护因素;患有糖尿病,超重、肥胖,蛋白质模式T2相对于T1,是健康的危险因素。结论血脂异常的影响因素众多,良好的生活方式及健康的膳食模式对预防血脂异常意义重大。
- 金迪谢玮郭宝福姜云孙燕群谢国祥
- 关键词:血脂异常合理膳食
- 南京市2017年主要病媒生物调查被引量:12
- 2018年
- 目的了解南京市鼠、蚊、蝇、蟑螂种类、密度分布及季节消长情况。方法分别采用夹夜法、诱蚊灯法、笼诱法、粘捕法对鼠、蚊、蝇、蟑进行调查。结果 2017年南京市鼠密度为0. 175%,主要种类为鼩鼱和小家鼠;蚊密度为1. 717只/(h·灯),主要蚊种为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和中华按蚊;蝇密度为5. 53只/笼,蝇种为家蝇、丝光绿蝇、铜绿蝇和麻蝇;蟑螂密度为1. 387只/张,蟑螂种类为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鼠呈双峰型,峰值在3和11月,3月是最高峰,密度为40. 3%;蚊、蝇、蟑密度呈单峰型,蚊密度在8月达到高峰,为5. 365只/h;蝇密度在7月达到高峰,为16. 250只/笼;蟑密度在7月达到高峰,为2. 034只/张。结论 2017年南京市蚊、蝇和蟑螂、鼠密度相比2016年均显著上升,需重视病媒生物监测体系,同时建立健全病媒生物防治体系。
- 李成国张守刚孙燕群陆墨原吴起新王冲叶芷玲
- 关键词:病媒生物
- 南京市蟑螂密度监测及抗药性分析被引量:20
- 2018年
- 目的分析蟑螂群落特征分布情况及抗药性变化趋势。方法采用粘捕方法调查蟑螂分布,使用药膜法测定抗药性。结果南京市蟑螂主要有德国小蠊、美洲大蠊和黑胸大蠊,德国小蠊是绝对优势种,2014年构成比达98.4%;餐饮和农贸市场是蟑螂的主要孳生生境;蟑螂密度季节消长呈单峰或双峰走势,最高峰为2012年7月,密度为4.733只/张。蟑螂密度和侵害率年际分布均呈先上升后略有回落趋势,高峰均在2014年,蟑螂密度和侵害率分别为2.213只/张和32.454%;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乙酰甲胺磷、毒死蜱和残杀威抗性倍数为12.16、12.46、19.47、4.22、5.48和1.04。结论近年来,蟑螂危害严重,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孳生高峰在夏秋季,几乎全年活动;德国小蠊对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吡虫啉产生高度抗性,对残杀威敏感。
- 张守刚熊丽林孙燕群吴起新王冲陆墨原
- 关键词:蟑螂抗药性
- 不同人群蚊媒防制知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9年
- 对不同人群开展蚊媒防制知识健康教育是防制蚊虫和蚊媒传染病的一项重要措施,对蚊媒传染病传播媒介的控制,减轻蚊虫侵害,提升居民生活环境质量均有重要作用。不同人群因其生活环境、文化程度、工作场所和职业特点等的差异,蚊媒健康教育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蚊媒健康教育做了一些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该文就不同人群蚊媒防制知识健康教育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孙燕群张守刚张守刚李成国李成国赵姗姗
- 关键词:蚊媒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