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谭德贵

作品数:30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医药卫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7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文化
  • 8篇周易
  • 8篇《周易》
  • 5篇易经
  • 4篇《易经》
  • 3篇专制
  • 3篇孝道
  • 2篇伊斯兰
  • 2篇易传
  • 2篇中国文化
  • 2篇儒家
  • 2篇主义
  • 2篇宗教
  • 2篇伦理
  • 2篇马克思主义
  • 2篇穆斯林
  • 2篇国文
  • 2篇《易传》
  • 2篇传统文化
  • 1篇大象

机构

  • 14篇中国社会科学...
  • 9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作者

  • 23篇谭德贵
  • 1篇尹建中
  • 1篇辛亚民

传媒

  • 5篇世界宗教文化
  • 4篇东岳论丛
  • 3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宗教
  • 1篇法学论坛
  • 1篇山东师范大学...
  • 1篇中共济南市委...
  • 1篇江苏建筑职业...
  • 1篇马克思主义哲...
  • 1篇基督宗教研究
  • 1篇马克思主义宗...
  • 1篇东岳信仰与北...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1997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庞思奋“复合《易经》”模型辨析及其对中国易学研究的启示被引量:2
2023年
近年以来,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渐渐由被动接受转变为对东方、乃至对中国本土研究界产生主动积极的反向影响。中国香港浸会大学的庞思奋(Stephen R.Palmquist)教授将康德哲学的内在逻辑体系应用于中国《易经》六十四卦的研究,将《易经》六十四卦重新构建成为一个四层模型系统,并称之为“复合《易经》”卦序模型。以庞思奋为例的西方学者对于《易经》的研究,既有助于我国易学研究的进展,还可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
谭德贵吴迪
关键词:《易经》
区域可持续发展科技示范: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被引量:1
2005年
组织实施于1998年的“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十大科技示范工程”:依靠科技进步,缓解重大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压力和制约,促进全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通过关键技术的引进、研究开发和试验应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和示范体系;探索建立科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谭德贵尹建中
关键词:区域可持续发展
《易经》与佛教的汇通
本文介绍了佛教的中国化情况,简述了佛道之争与佛儒之争的概况,指出佛教的历史命运,正是因为以《易经》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有极其强大的同化力,连佛教这样精致的思想体系也避免不了这种命运;另一方面,作为异质文化,佛教只有这样才能真...
谭德贵
关键词:《易经》佛教中国文化
《周易》对传统孝道文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5年
 孝道是中国传统专制文化的现实与历史基础,孝是忠的前提,忠是孝的延伸。而《周易》则建构了孝道的理论基础,《易传》彻底改造了《易经》中的先天平等思想,由所谓"先天不平等"(天尊地卑)的虚构逻辑前提出发,推演出"君尊臣卑"、"父尊子卑"、"夫尊妇卑"的理论主张。后代的统治者与御用文人,在理论上把这种专制性的孝道观加以细化,在实践中加以制度化、法律化、典范化,导致了奴性化、反科学性、反人性的严重后果。只有彻底抛弃专制基础,对传统孝道观加以扬弃,才能真正古为今用。
谭德贵
关键词:《易经》《易传》专制
俗世救度中的道士与道术——以《夷坚志》为中心
2025年
道教在宋代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关于道士与道术的传说与记载,成为文人笔记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夷坚志》中,这方面的内容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首先是对于道人救助中疗病的记录;其次,在驱邪中所展示的各种道术;第三,是关于度人成仙的描述。这是道教在当时社会中存在的展现角度,显示出民众认为道教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民众可能在道教中得到的帮助。这些记载成为宋代道教在社会中特有的展现角度,其中,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和度人中天意裁判的记载表现了当时民众对于道教的理解。也由此可以看到当时神仙世俗化的具体表现,这也是宋代市民阶层发展后神仙信仰的变化特点。
谭德贵
关键词:《夷坚志》道士道术世俗化
爱国与孝亲:论伊斯兰文化的中国化
2019年
伊斯兰教是在中国唐朝时期传入的一种外来文化。是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学说已经成为牢固的主流思想。在传统儒家学说中,其最主要的理念是孝亲与忠君,由孝亲的价值理念维系家庭关系,这种思想衍生为忠君思想。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之时,就面对着这样的一个文化背景。从明代开始,不断有伊斯兰教学者对汇通伊斯兰文化与儒家传统文化提出自己的见解,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
谭德贵
关键词:伊斯兰文化王岱舆孝道文化穆斯林文化
“孝道”思想宗教中国化的切入点被引量:1
2019年
历史上的宗教产生于不同地区与不同民族之中,有着各自的特点,对于人类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传入我国之后大多成功地进行了中国化,成为我国古代文明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思考外来宗教在历史上与传统主流儒家文化中的'孝道'相融合的过程及对当前'宗教中国化'工作的借鉴意义。
谭德贵
关键词:基督宗教儒家文化伊斯兰教穆斯林
《周易》终极价值观及其影响被引量:3
2005年
所谓“终极价值”观,就是对人类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深层探讨,从根本上解决有限如何超越无限的人性最高需求。宗教文化主要是在非生和死亡的层面上研究超越,《周易》本质上是一种唯物论,它必然反对来世的追求。它认为,生死乃“精气”的运动所致,个体生命不存在轮回,生命的无限,是通过类的无限延续来实现的。因而,要“乐天知命”,坦然面对死亡,“赞天地之化育”,从“内圣”到“外王”,在现实世界中实现有限对无限的超越。但是,由于《易传》的专制理论本性,虽然可以避免宗教的荒谬,却导致了中国传统文化生死观的伦理化、政治化,轻视个体生命,“讳生忌死”,形成了巨大的心灵冲突。
谭德贵
关键词:生死观不朽专制伦理化
先秦儒家“时”思想探析
2021年
"时"是儒家思想中兼及天人、具有主客双重性征的哲学概念。儒家"时"思想源自孔子,其"用行舍藏""无可无不可""执中"等言论和行事体现了"时"的思想观念。战国时期思孟学派和《易传》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时"思想,孟子提出的"圣之时者"和"经权之辨"侧重于从人道的角度开拓孔子的"时"思想;而《易传》则从儒家宇宙论、形上学的角度凸显了"时"的天道特征。
谭德贵辛亚民
关键词:孔子《易传》
《周易》认识论思想研究
2004年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的《周易》 ,有着丰富的认识论思想。从根本上讲 ,《周易》强调可知论 ,因而主体就可以认识三才 (天地人 )的所有发展规律。但是 ,在《易传》的作者看来 ,由于各种情况的影响 ,认识主体在先天上是不平等的 ,圣人可以通晓宇宙的所有发展规律 ,作为一般君子只要依照《易传》提出的四种“圣人之道”就可以了 ,而被统治阶级则基本被排除在认识主体之外。在此基础上 ,它所阐述的几种认识方式、实践观、真理观 ,虽然很深刻 ,但却充满贵族气息 ,并由此导致了真理问题上的绝对化、教条化 ,是典型的圣人崇拜 ,这种思想与《易传》的其他思想一脉相承 ,成为中国专制文化的根本理论基础。
谭德贵
关键词:占卜感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