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旭祥

作品数:45 被引量:240H指数:9
供职机构:合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合肥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1篇医药卫生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9篇流行病
  • 9篇传染
  • 9篇传染病
  • 7篇流行病学
  • 6篇疫情
  • 6篇病例
  • 5篇麻疹
  • 5篇病毒
  • 4篇确诊
  • 3篇血小板
  • 3篇血小板减少
  • 3篇血小板减少综...
  • 3篇疫苗
  • 3篇预防接种
  • 3篇孕妇
  • 3篇染病
  • 3篇综合征
  • 3篇接种
  • 3篇聚集性
  • 3篇抗体

机构

  • 34篇合肥市疾病预...
  • 9篇安徽医科大学
  • 6篇中国疾病预防...
  • 4篇浙江省疾病预...
  • 3篇安徽省疾病预...
  • 3篇重庆市疾病预...
  • 3篇安徽省合肥市...
  • 2篇湖南省疾病预...
  • 2篇安庆市疾病预...
  • 2篇德阳市疾病预...
  • 2篇太原市疾病预...
  • 2篇合肥市第三人...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立医院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枞阳县疾病预...
  • 1篇肥东县疾病预...
  • 1篇阜阳市疾病预...
  • 1篇吉林省疾病预...
  • 1篇上海市嘉定区...

作者

  • 42篇刘旭祥
  • 12篇刘振武
  • 10篇吴金菊
  • 8篇赵科伕
  • 7篇刘怀珠
  • 7篇张磊
  • 7篇王晓萍
  • 6篇潘发明
  • 5篇何凡
  • 5篇尤恩情
  • 4篇王蓓
  • 4篇陈丽丽
  • 3篇李栋梁
  • 3篇李勤
  • 3篇吴家兵
  • 2篇王海
  • 2篇金东晖
  • 2篇王茜
  • 2篇闫成锐
  • 2篇靳玉惠

传媒

  • 12篇安徽预防医学...
  • 4篇中华疾病控制...
  • 3篇中国预防医学...
  • 2篇安徽医学
  • 2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现代预防医学
  • 1篇疾病控制杂志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中国防痨杂志
  • 1篇中国学校卫生
  • 1篇中国校医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儿童保健...
  • 1篇中国公共卫生...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公共卫生与预...
  • 1篇热带病与寄生...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25
  • 1篇2024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3篇2020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5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合肥市乙型病毒性肝炎感染孕妇KAP调查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了解合肥市乙肝感染孕妇母婴阻断知识、信念、行为(KAP)状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为开展乙肝预防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在合肥市四个区随机抽取200名乙肝感染孕妇,回收有效问卷169份。采用t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对乙肝感染孕妇KAP得分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乙肝感染孕妇KAP得分总体较低,平均得分为(5.20±2.24)分,及格率为47.31%。分析显示影响乙肝感染孕妇KAP的因素包括学历、居住地、被感染时间等,大专以下学历、居住地在农村的孕妇、母亲不知道自己是否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孕妇及被感染时间短的孕妇KAP得分较低。结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应根据乙肝感染孕妇的特征,针对性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有效提高乙肝感染孕妇KAP水平。
李栋梁刘旭祥王晓萍刘振武王蓓贾皓旻
合肥市妇幼人群感染新冠病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被引量:2
2020年
目的分析合肥市妇幼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妇幼等特殊人群的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学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3日-3月6日合肥市妇幼人群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及无症状感染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观察期间,合肥市妇幼人群共发生新冠病毒感染者112例,其中确诊病例84例,无症状感染者28例。66.7%的妇幼人群新冠肺炎感染者为本地传播,发病与诊断的间隔时间中位数为6.5 d,年龄以30~59岁为主(占62.5%),职业以家务及待业为主(占22.3%);84例确诊病例临床分型以普通型为主,病例数占81.0%,随着年龄的增长,临床严重程度更重(χ^(2)趋势=5.252,P=0.034)。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总体续发感染率为8.16%,无症状感染者续发感染率为1.79%,确诊病例的续发感染率高于无症状感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505,P<0.001);密切接触者中发现的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大多为亲属关系。结论合肥市妇幼人群感染新冠病毒以本地传播为主,密切接触者中家庭成员感染风险较高,做好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的密切接触者管理对控制疫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刘旭祥孙瑜赵科伕陈丽丽张磊尤恩情王文靖
关键词:确诊病例密切接触者
合肥市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漏报调查被引量:8
2006年
目的评估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实际发病情况,分析网络直报漏报原因,为及时发现并纠正网络直报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普查与随机抽样的方法对不同级别、不同地区的医疗机构进行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的漏报调查。结果医疗机构中共查出法定传染病20种1 148例,漏报率为14.11%,报告不及时率为10.24%。不同类别医疗机构的漏报率有明显差别。结论应加强传染病防治工作技能培训,强化医院内部管理,加强县级以下医疗机构网络直报督导管理工作。
刘怀珠吴金菊刘振武刘旭祥
关键词:传染病网络直报
合肥市1995~2004年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 了解合肥市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流行状况,为制定菌痢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合肥市1995~2004年疫情统计资料中菌痢的流行概况进行分析。结果 1995~2004年间,全市共报告菌痢发病29364例,年均发病率68.67/10万,死亡3例,年平均死亡率为0.007/10万,病死率0.01%。1995年为发病率最高年份,报告病例数4146例,发病率为101.56/10万;2002年为发病率最低年份,报告病例数2249例,发病率为51.87/10万。全市7个县区中平均发病率最高的是位于合肥东部的瑶海区和位于合肥中北部的庐阳区,分别为158.32/10万和157.76/10万;位于合肥东、西、北方向的肥东、肥西、长丰3个县发病率比较低,在36.40/10万-41.61/10万之间;病例以儿童为主,10岁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结论 合肥市1995~2004年菌痢流行强度呈下降趋势;但仍应加强预防工作。流动人口,特别是流动人口中的儿童是预防菌痢的重点人群。
刘振武刘怀珠吴金菊刘旭祥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流行病学发病率
合肥市1491名社区老年人负性情绪调查分析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了解合肥市某社区老年人负性情绪现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基本信息调查问卷对1 491名大于65岁人群进行调查。结果某社区老人抑郁、焦虑、负性情绪发现率为21.1%、2.9%和21.7%,户籍、工作状态、个人生活能力、锻炼有无、婚姻状态、居住方式、学历、经济收入等是影响老年人负性情绪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共同影响负性情绪的因素为本地户籍、无锻炼、独自居住。结论社区老年人负性情绪比较常见,应根据相关影响因素开展有针对性地预防干预。
丁颖丁颖闫成锐刘旭祥刘旭祥
关键词:老年人负性情绪
合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早发现”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分析合肥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发现时间对传染源隔离、患者病程及临床严重程度的影响,为疫情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监测系统中合肥市医疗机构报告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个案数据及新冠肺炎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分析新冠肺炎病例发病-首诊、发病-诊断、首诊-诊断、发病-隔离时间、发病-诊断时间与病程相关性分析。结果2020年1月1日至3月10日,合肥地区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74例,发病-首诊时间的中位数2 d,发病-诊断时间的中位数6 d。发病-首诊、发病-诊断、首诊-诊断、发病-隔离的时间间隔随着疫情进展逐渐缩短。患者病程中位数24 d,随着发病-诊断间隔时间的缩短,患者的病程也相应缩短,发病-诊断间隔与患者病程长短呈正相关关系(rs=0.540,P<0.001)。结论合肥市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的早发现能力随着疫情防控的进展逐步提高,病例的早发现可有效缩短患者病程。
陈丽丽尤恩情刘旭祥赵科伕王文靖王茜江菊玲张磊
关键词:新发传染病
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评分标准研究被引量:26
2010年
目的探讨评价手足口病重症程度的评分标准,为客观筛查重症病例、统一重症病例判定标准提供依据,并为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安徽省阜阳市两家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在2008年3—6月筛查的所有重症病例,并随机选择部分轻症病例为研究对象,利用事先制定的评分标准,对病例的病情进行统一评分。采用ROC曲线对评分标准的诊断价值进行客观评价,评价所用金标准主要依据ICU、气管插管和临床结局等制定,并利用灵敏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界定危重、重症和轻症病例的判定分值。结果97%(34例)的轻症病例评分在6分以下,88%(24例)的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的病例评分在6分以上,79%(11例)死亡病例评分在10分以上。重症病例和轻症病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95%CI:0.83~0.98),危重病例与重症+轻症病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5(95%CI:0.92~0.98),综合考虑灵敏度和特异度,当评分为4分时,此时对重症病例的判断效果最好,灵敏度为0.94、特异度为0.68、约瞀指数为0.62;当评分为6分时,此时对危重病例的判断效果最好,灵敏度为0.92、特异度为0.84、约登指数为0.76。结论手足口病重症程度评分标准可量化判定病情严重程度,对病例的诊断价值很高。
何凡刘旭祥朱理业金东晖张国红朱保平张丽杰马会来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病例评分标准ROC曲线
合肥市3~8岁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水平调查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免疫状况,为制定免疫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整群随机抽取合肥市427名学龄前儿童,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IgG抗体水平和抗体滴度。结果 427名学龄前儿童中麻疹抗体阳性401人,阳性率为93.9%;风疹抗体阳性为385人,阳性率为90.2%;流行性腮腺炎抗体阳性332人,阳性率为77.8%。全市各县区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5.547,25.059,F值分别为3.989,12.319,P值均<0.05)。城市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和抗体滴度均低于农村儿童(χ2/t值分别为5.966,4.151,P<0.05)。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而增加,麻疹、风疹抗体阳性率随着接种针次的增加而增加(P值均<0.05)。结论合肥市麻疹有出现散发和小范围流行的可能,风疹和流行性腮腺炎学龄组出现暴发的可能性较高。
刘旭祥王蓓王晓萍刘振武王海潘发明
关键词: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抗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高发地区人群血清抗体流行状况及感染危险因素
2025年
目的 了解安徽省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SFTS)高发地区自然人群血清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 IgG)抗体的流行状况及感染的影响因素,为SFTS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21年SFTS高发地区自然人群血清样本及流行病学资料,根据抗体检测结果分为IgG抗体阴性组和阳性组,分析两组在一般人口资料、既往健康状况、环境暴露情况、媒介暴露情况的差异,采用χ^(2)/Z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针对两组资料在单因素分析基础上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安徽省SFTS高发地区自然人群1 255例,其中IgG抗体阳性组174例(13.8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人群在一般人口资料(村类别和年龄)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既往健康状况方面,两组人群在曾经是否诊断为SFTS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3.678,P<0.05);在环境暴露情况方面,两组人群在从事农业生产、被蜱虫叮咬过、住宅周围环境有杂草生长、住宅周围见过蜱虫、经常野外工作等方面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媒介暴露情况方面,两组人群在是否在鼠洞附近坐卧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6,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监测村(OR=2.093, 95%CI:1.489~2.941)、高年龄(OR=1.028, 95%CI:1.013~1.043)、曾诊断为SFTS(OR=3.089, 95%CI:1.021~9.346)、从事农业生产(OR=1.728, 95%CI:1.090~2.741)、曾被蜱虫叮咬过(OR=1.990, 95%CI:1.366~2.898)均是IgG抗体阳性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本研究发现安徽省高发地区自然人群中SFTS特异性IgG抗体阳性率较高,应加强对高发地区人群的健康干预,降低人群感染风险。
龚磊陈晴晴汪金生徐鹏鹏程东林刘旭祥杨锟孙永储娜吴家兵
关键词: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抗体新发传染病
地震灾区基于手机的传染病报告系统评价
2010年
目的:评价基于手机报告方式的传染病报告系统,发现灾后传染病报告系统存在的问题。方法:通过收集各调查机构的门诊登记,分析和评价其报告的准确性、真实性、及时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等,评价指标包括:疾病名称一致率、重卡率、及时性、手机报告至网络生成所需时间、报卡所需时间、漏报率、一致率和完整率等。结果:各手机报告点手机报卡时间、审核时间、门诊登记与网络报告疾病名称一致率、漏报章分别为16.47h、3.50h、100%和0%;震前一月网络报告方式的上述指标分别为11.51h、2.10h、100%和12.50%;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被调查机构手机报告期间的报卡时间、审核时间、门诊登记与网络报告疾病名称一致率、传染病报告卡与传染病网络报告卡的一,重率、传染病报告卡与传染病网络报告卡项目一致率、卡片填写完整率、卡片的项目填写完整率,漏报率分别为15.56小时、2.10小时,100%、4t.44%、94.44%、73.33、96,36%和24.32%;而网络报告期间上述各指标分别为16.39h、4.39h、96.67%、58.77%、94.27%、83.08%、98.06%和15.29%;各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传染病简易报告卡手机录入时间最短1min、最长3min、平均1.57min;收到短信回执时间最短1min、最长2min、平均1.18min。结论:基于手机报告方式的传染病报告系统,在地震后的应急报告阶段,能较为有效地代替网络进行传染病监测信息的报告。
刘泉张秀华赖亚林何凡刘旭祥曾光
关键词:地震手机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