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英
- 作品数:36 被引量:187H指数:8
- 供职机构: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四川省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 成都地区非酒精性脂肪肝与代谢综合征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4
- 2012年
- 目的调查分析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和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的关系。方法采集2011年2~5月成都地区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健康检查的20~80岁受检者的疾病史、体格检查、生化检测以及上腹部超声检查的结果,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NAFLD患病率12.33%,NAFLD、MS两病的共患病率3.47%。NAFLD、MS两病共患病率随体重指数(BMI)增加而升高。单纯NAFLD组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均高于正常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于正常组(P﹤0.01);NAFLD合并MS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谷氨酰转肽酶(GGT)均高于单纯组(P﹤0.01)。结论 NAFLD与MS紧密相关,二者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加重、相互促进作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应进行综合防治。
- 秦恳周婷吴琴琴杨英黄燕张帆李李王佑娟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代谢综合征
- 代谢综合征各组分与高尿酸血症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居民代谢综合征(MS)与高尿酸血症(HUA)的关系。方法采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受检者的疾病史、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的测定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MI、舒张压、TG、TC、FPG、脂肪肝的分布情况为,正常组<单纯HUA组<单纯MS组<重叠组(P<0.01);血清HDL水平为,重叠组<单纯MS组<单纯HUA组<正常组(P<0.01)。结论 HUA与MS紧密相关,二者发病过程中的相互加重、促进作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应进行综合防治。
- 秦恳马秀英张帆吴琴琴杨英黄燕王佑娟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高尿酸血症患病率
- 比较异位肝脏脂肪沉积和腹部脂肪沉积对动脉硬化的影响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通过测定有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正常体质量人群和无NAFLD的腹型肥胖人群的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及外周动脉僵硬度,来比较异位肝脏脂肪沉积与腹部脂肪沉积对动脉硬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7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同时行腹部彩超、腹主动脉彩超、外周动脉血管僵硬度检测的3002例体检者。按照体质指数、腰围及是否有NAFLD,分为无脂肪肝正常体质量对照组(NW,n=875),无脂肪肝的腹型肥胖组(OB,n=211)和有脂肪肝的正常体质量组(NAFLD-NW,n=56)。采用卡方检验及方差分析比较各组间动脉硬化发生的差异。结果正常体质量人群和肥胖人群的NAFLD发生率分别为6.20%和62.75%。NW组、OB组与NW-NAFLD组的腹主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分别为9.14%、13.74%、25.00%,三组外周动脉硬化检测值ba PWV值分别为(1310.77±305.12)、(1410.40±314.40)、(1514.69±219.88),三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异位肝脏脂肪沉积者比腹部脂肪沉积者具有更高的动脉硬化风险,因此在体质量正常人群中也应行NAFLD筛查有助于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郭丽琳唐怀蓉何敏杨英黄燕王佑娟
-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肝腹型肥胖
- 副厅级以上干部人群糖代谢异常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了解四川省干部人群糖代谢异常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为制定适宜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用2009年在某院健康体检的干部人群,分别进行身高体重血压测定、糖耐量试验(OGTT)及生化指标检查等。糖代谢异常的诊断依据WHO1999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运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糖代谢异常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1)糖代谢异常总检出率为33.2%,其中DM的检出率7.3%,糖调节受损(IGR,糖尿病前期)总的检出率为25.8%,IGR各亚组的检出率分别为:I-IFG1.9%、I-IGT20.3%及IFG/IGT3.6%。(2)糖代谢异常组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甘油三醋(TG)、收缩压(SBP)、血肌酐(Cr)测值均较NGT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而HDL-C较NGT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年龄、BMI、WHR、TG是糖代谢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或P﹤0.01)。[结论]四川省干部人群糖代谢异常率高。年龄、BMI、WHR、TG为糖代谢异常的主要危险因素。
- 杨英曾莉吴琴琴张帆秦恳邹天富黄燕王佑娟
- 关键词:糖代谢异常
- 老年COPD患者并发骨质疏松症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23年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全身性慢性疾病,其发生率较高,患者发病时常伴随有长期咳嗽、胸闷、咳痰、肺部炎症反应、气管和血管重构等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健康[1-2]。COPD一般处于较稳定阶段,但由于环境及个人生活习惯等因素。
- 宋红霞杨英陈芳
- 关键词:肺疾病慢性阻塞性骨质疏松症
- 对牙周炎患者健康管理的效果评价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探讨对牙周炎的患者进行口腔健康管理的效果,为进一步搞好口腔健康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将43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随机分为二组(健康管理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除牙周基础治疗前行常规口腔卫生宣教外,治疗后还继续接受全程口腔健康管理。二组均在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分别测量菌斑指数(plaque index,PI)、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和牙周袋深度(probing depth,PD)。[结果]本次研究共失访4例,最后完成试验39例,其中健康管理组19例;对照组20例。二组治疗后6个月的PI、SB1、PD较基线水平均有改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管理组和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的PI值分别是0.78±0.33和1.12±0.14,SBI分别是1.27±0.41和1.65±0.73,PD值分别是(3.76±0.32)mm和(4.27±0.15)mm,健康管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的口腔卫生宣教在牙周炎患者的治疗及维护中有改善口腔卫生及牙龈症状的作用。但系统的口腔健康管理效果更佳,能更有效提高患者的长期疗效。
- 张帆秦恳杨英吴琴琴王佑娟
- 关键词:牙周炎健康管理口腔卫生
- 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了解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MS)的患病情况,为该类人群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在华西医院健康体检的1348例干部人群资料,按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的MS诊断标准进行诊断,分析MS及代谢指标异常患病情况。结果 MS检出率总体为26.19%,其中男27.06%,女20.23%,男性与女性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MS检出率高峰在50~60岁年龄段,为35.91%。MS单项组分异常检出率从高至低依次为高血糖44.70%、高血压40.87%、中心性肥胖39.91%、高三酯甘油血症33.82%、低HDL-C血症14.98%。5项组合31例,占2.23%,4项组合119例,占8.83%,3项组合202例,占14.98%,以中心性肥胖、高血压、高血糖最多,占6.0%。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TG、血压、空腹血糖是MS的危险因素(P〈0.05),HDL-C是MS的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干部人群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应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积极控制各种危险因素,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患病率。
- 胡国红杨英任艳
-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21年
- 目的:观察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收集我院153例DLBC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包括人口学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影响因素。结果:153例DLBCL患者男女比为1.25:1,中位年龄54岁,发病时伴B症状者48例,存在脾肿大者14例,骨髓活检显示骨髓受侵者20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245U/L者96例,国际预后指数(IPI)>2分者85例,Ann Arbor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是10例、18例、73例、52例,病理类型为生发中心B细胞来源(GCB)者46例。截至2019年6月,全组中位生存期为42.25个月,3年生存率为66.01%。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年龄、病理类型、骨髓受侵、B症状、IPI评分、血清LDH水平、Ki-67指数、使用利妥昔单抗与死亡组存在差异;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显示,年龄>60岁、IPI评分>2分、血清LDH水平>245U/L、Ki-67指数>90%、未使用利妥昔单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影响DLBCL预后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60岁、IPI评分>2分、血清LDH水平>245U/L、Ki-67指数>90%、未使用利妥昔单抗。
- 杨英张洁陈芳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影响因素
- 肥胖与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6
- 2017年
- 目的利用不同人体测量指标,调查分析成都地区50岁以上男性居民中肥胖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采集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岁以上男性受检者的临床资料,并测量和计算不同人体测量参数。使用MetriScan手掌骨密度测量仪进行骨密度测定,并根据T值将受试者分为3组(正常骨密度组、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比较各组间肥胖的检出率。将体质量指数(BMI)、体圆柱指数(BRI)、腰围、腰高比(WHtR)、腰臀比(WHR)、身体形态指数(ABSI)和身高等人体测量参数分别按四分位数等分为Q1、Q2、Q3、Q4四组,均以Q1组为参照组,采用单因素及年龄矫正后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人体测量参数与骨质疏松检出风险的关系。同时计算各指标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共纳入9 135例成都地区50岁以上男性居民,其中骨质疏松症的检出率为5.75%(525例)。骨质疏松组各种人体测量参数(BMI、WHR、WHtR、体质量、腰围、臀围、ABSI、BRI等)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骨密度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最低四分位数(Q1)组相比,BMI、BRI、WHtR、WHR、ABSI、腰围和身高的最高四分位数(Q4)组受检者合并骨质疏松的经年龄矫正的比值比分别为0.443〔95%可信区间(CI):0.342~0.574〕、0.580(95%CI:0.454~0.740)、0.587(95%CI:0.460~0.751)、0.664(95%CI:0.516~0.854)、1.369(95%CI:1.069~1.751)、0.634(95%CI:0.497~0.809)、1.357(95%CI:1.047~1.758)。ROC曲线分析显示,BMI对骨质疏松的AUC为0.606(95%CI:0.580~0.632)。结论肥胖与男性骨质疏松呈一定的负相关,利用BMI测量的肥胖对男性骨质疏松有潜在的预测价值,需要进一步的纵向研究明确其临床意义。
- 秦恳何敏曹晓涛洋翰伟杨英王佑娟于川安振梅李舍予
- 关键词:骨密度骨质疏松肥胖
- 我国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状况的Meta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国内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OVID医学全文期刊数据库对1989年1月-2013年3月31日文献进行检索,提取符合纳入条件文献的90项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各因子分,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采用Meta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结果检索到11篇符合纳入条件的文献,共725名精神科医生。分析显示,精神科医生与全国常模相比,SCL-90中躯体化[WMD=0.19,95%CI(0.05,0.33),P=0.008]、抑郁[WMD=0.25,95%CI(0.06,0.43),P=0.009]、焦虑[WMD=0.28,95%CI(0.09,0.47),P=0.004]、敌对[WMD=0.15,95%CI(0.01,0.30),P=0.03]、恐怖[WMD=0.11,95%CI(0.02,0.20),P=0.0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迫、人际关系、偏执、精神病性4个因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水平不佳,应采取干预措施改善精神科医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 卢梦婕郭丽琳唐国华秦恳杨英黄燕张帆王佑娟
- 关键词:精神科医生心理健康90项症状自评量表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