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膝动脉栓塞(GAE)治疗膝骨关节炎(KOA)继发性疼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PubMed、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Embase和万方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收集KOA与GAE及疗效相关文献,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7月。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数据提取工作,并采用了非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评价指标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提取视觉模拟评分(VAS)量表评分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总分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使用STATA 15.1软件进行荟萃分析。结果依纳排标准共纳入11篇文献,涉及11项研究332例患者(419个膝关节)。技术成功率为100%。VAS评分变化在术后1、3、6、12个月的标准化均数差分别为-2.42(95%CI:-2.89~-1.95)、-2.44(95%CI:-2.94~-1.93)、-2.57(95%CI:-3.13~-2.01)、-2.60(95%CI:-3.37~-1.84),均下降(均P<0.001);WOMAC总分变化在术后1、3、6、12个月的加权均数差分别为-24.44(95%CI:-29.13~-19.75)、-28.30(95%CI:-31.47~-25.12)、-30.66(95%CI:-32.94~-28.37)、-34.23(95%CI:-44.39~-24.07),均下降(均P<0.001)。不良事件主要包括:皮肤颜色变化16.4%(95%CI:5.5%~31.0%,P<0.001)和穿刺部位血肿3.8%(95%CI:1.1%~7.6%,P<0.001),绝大多数为轻度且能自愈。结论GAE治疗KOA继发性疼痛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KOA患者提供了一种微创的治疗选择。
目的研究牙本质表面不同湿润度及酸蚀对2种通用型粘接剂——Single Bond Universal(SBU)、Prime Bond Universal(PBU)粘接强度的影响。方法选取60颗人新鲜无龋磨牙,随机均分为6组,制备出一个矩形的平坦、光滑的牙本质粘接面,每个粘接面被均分为两部分,一侧进行酸蚀处理,另一侧不进行酸蚀处理,利用蒸馏水移液器制备出干燥、湿润和过湿的牙本质表面,分别用SBU和PBU进行粘接。树脂固化后垂直于牙本质表面切割出1 mm×1 mm的柱形小棒,在万能测试仪上测试其微剪切粘接强度;采用体视显微镜观察界面断裂模式,并在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各组树脂-牙本质粘接界面形态。每两组间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结果(1)酸蚀模式、粘接剂、湿润度三种因素均有统计学意义。(2)在酸蚀组,无论是SBU还是PBU,3种湿度牙本质表面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未酸蚀组,SBU在干燥牙本质表面的粘接强度明显低于在湿润和过湿牙本质表面的粘接强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U在未酸蚀的3种不同湿度牙本质表面的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SBU酸蚀各组比对应的未酸蚀各组能获得更高的粘接强度,但在湿润和过湿条件下,酸蚀与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BU酸蚀各组比对应的未酸蚀各组能获得更高的粘接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SBU与PBU相比,同等实验条件下能获得更高的粘接强度,但在酸蚀后的湿润、过湿牙本质表面,SBU和PBU粘接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断裂模式均以界面断裂为主,无显著性差异。(6)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两种粘接剂在酸蚀条件下形成的树脂突更密集、更长,并且有树脂突伸入牙本质小管中。未酸蚀条件下,两种粘接剂形成的树脂突均较稀疏和短小,SBU比PBU形成的树脂突相对较多。结论(1)SBU应用于酸蚀后的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