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杨
- 作品数:18 被引量:25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青年科学基金湖南省高校创新平台开放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板栗上虫瘿和成瘿枝的代谢组与转录组联合分析
- 2025年
- 虫瘿是由昆虫取食或产卵刺激引起植物组织细胞异常增殖和分化,从而形成的突起或瘤状结构。栗瘿蜂(Dryocosmus kuriphilus)虫瘿为其幼虫提供食物来源并保护其生长。营养假说认为,虫瘿为致瘿昆虫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因此其虫瘿组织中的营养物质含量应高于成瘿部位,而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则相反。前期研究发现,栗瘿蜂虫瘿的糖类等营养物质高于其成瘿部位,而单宁等代谢物质的含量则相反,与营养假说一致。有研究分别利用代谢组和转录组分析发现,虫瘿的可溶性糖等营养物质含量高于成瘿部位,黄酮等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则相反,同时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基因表达下调。但是,目前尚无转录组和代谢组联合分析瘿蜂虫瘿与其成瘿部位差异的报道。本文首次联合代谢组和转录组,基于通路富集分析,更加全面地比较了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上栗瘿蜂虫瘿与成瘿部位之间的差异代谢物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显示,栗瘿蜂虫瘿的氨基酸和多肽等含量上调,可能与其生长发育有关;而黄酮含量下调,可能是栗瘿蜂为了生存启动的防御机制,这二者均与营养假说相符。此外,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与光合作用相关的大部分基因在虫瘿中表达下调,抑制了寄主植物的光合作用。
- 陈婷婷惠羽朱道弘曾杨杨筱慧
- 关键词:栗瘿蜂虫瘿转录组
- 不同季节型丝带凤蝶成虫翅的定量比较研究
- 2016年
- 丝带凤蝶(Sericinus montelus Gray)是一种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昆虫,存在季节多型现象。为明确其季节多型的科学划分依据,利用自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对丝带凤蝶长沙种群野外成虫的翅面积、尾突长度及面积、翅红斑面积进行测量,分析各世代成虫上述特征的差异性。结果显示,春型成虫的翅面积、尾突长度和相对面积均显著低于夏型成虫,而其前翅红斑相对面积显著大于夏型成虫。另外,春型雄成虫的后翅反面总红斑及臀角区红斑的相对面积显著高于夏型雄成虫,但是雌成虫并无显著性差异。以上结果表明丝带凤蝶的季节多型现象存在性间差异;前、后翅面积,后翅尾突长度及相对面积,前翅红斑相对面积是区分丝带凤蝶不同季节型的主要指标;而后翅反面红斑相对面积及臀角区红斑相对面积则是区分雄成虫季节多型的重要指标。
- 朱锡勇曾杨朱道弘
- 关键词:丝带凤蝶红斑
- 环境因素对长颚斗蟋翅型分化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0年
- 长颚斗蟋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比较长颚斗蟋不同翅型成虫的形态差异,结果表明其短翅型成虫除翅已明显退化外,与长翅型成虫并无其他形态差异。为探究环境因素与长颚斗蟋翅型分化的关系,就光周期、温度及密度对其翅型分化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短光周期会抑制其长翅型的形成,而LD16∶8h的长光周期则促进长翅个体的分化,但非自然条件的长光周期及全明或全暗条件与上述结论并不一致。变化光周期亦会影响其翅型分化,而随着改变光周期的时间及方向的不同,影响作用亦不相同。在孵化后第20天及40天经历光周期的趋长变化会促进其长翅化;而在孵化后第20天经历光周期的趋短变化则会抑制其长翅化,第30天转移却有促进作用。此外,低温(20℃)条件诱导长颚斗蟋短翅化,高温(25℃,30℃)则促进长翅型的分化。单独饲养时,LD12∶12h与LD16∶8h条件下的若虫均羽化为短翅型成虫,当密度增加至2或5头/容器时,成虫的长翅率均明显增加,说明高密度亦是长翅型个体出现的重要诱因。
- 曾杨朱道弘赵吕权
- 关键词:光周期温度
- 长颚斗蟋长翅和短翅型雄成虫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配差异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翅多型雄虫在繁殖方面的能量投入与雌虫相异,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雄虫飞行与繁殖权衡的生理机制发生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究翅二型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雄成虫在营养物质积累与分配方面是否存在飞行与繁殖的权衡关系。【方法】选取长颚斗蟋V.aspersus头幅相近的长翅和短翅型雄成虫,对羽化后7 d内两型雄成虫的体重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比较,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了两型雄成虫虫体及飞行和繁殖器官内蛋白质、总脂和糖原含量。【结果】长颚斗蟋V.aspersus长翅雄成虫在羽化后前7 d内体重保持不变,而短翅雄成虫的体重显著增加。羽化当日长、短翅雄成虫体内蛋白质含量分别为46.5±2.7和42.3±1.9 mg,二者差异显著,且长翅雄成虫羽化后体内蛋白质含量的增加速率明显高于短翅雄成虫;而羽化当日两型雄成虫体内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但羽化后第5和7天短翅雄成虫体内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成虫羽化后7 d内长翅雄成虫飞行肌内蛋白质和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短翅雄成虫,羽化当日两型雄成虫附腺内的蛋白质与总脂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从第3天开始,短翅雄成虫附腺内蛋白质和总脂含量均显著高于长翅雄成虫。【结论】结果说明翅二型长颚斗蟋V.aspersus雄成虫体内营养物质的积累与分配方面存在飞行与繁殖的权衡关系。
- 曾杨张斌贺一原赵鑫朱道弘
- 关键词:营养物质体重飞行肌
- 环境因素对长鄂斗蟋翅型分化的影响及飞行与繁殖权衡假说的验证
- 长颚斗蟋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即一部分若虫羽化后拥有发达的后翅,被称为长翅型个体,而另一部分若虫羽化后仅具有己明显退化的残翅,被称为短翅型个体。本文比较了长颚斗蟋不同翅型成虫体重、头幅、后足腿节长、前翅及后翅长,结果表明...
- 曾杨
- 关键词:翅型分化光周期种群密度
- 文献传递
- 光周期对歧阜异针蟋若虫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 2009年
- 研究了光周期对歧阜异针蟋若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5℃条件下,歧阜异针蟋若虫发育明显受光周期的影响,长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明显快于短日条件下的若虫发育.当若虫由短日条件转移至长日条件时,能够显著促进若虫的发育,并且转移越早促进效果越明显,而反方向的转移则对若虫发育无明显影响.这表明歧阜异针蟋若虫存在滞育现象,短日条件诱导滞育,长日条件解除滞育,并且低龄若虫对长日条件比较敏感.
- 赵吕权朱道弘曾杨
- 关键词:昆虫学滞育光周期
- 飞行行为对翅二型长颚斗蟋繁殖发育的影响
- 一般认为,翅多型性昆虫存在飞行与繁殖发育间能量分配的权衡关系(trade-off),即长翅成虫首先将营养物质主要用于飞行能力的维持及为迁飞存储能量,短翅个体则将营养物质用于繁殖发育和各种繁殖行为.一些研究表明飞行行为可能...
- 曾杨朱道弘赵吕权
- 关键词:迁飞繁殖飞行时间
- 丽斗蟋翅二型雌虫飞行肌和卵巢发育间的资源分配差异被引量:5
- 2012年
- 丽斗蟋Velarifictorus ornatus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长翅型与短翅型雌虫的卵巢和飞行肌存在着生理权衡。本研究分别应用蒽酮比色法、硫代磷酸香草醛法、考马斯亮蓝染液对羽化后10d内两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内糖原、总脂及蛋白质含量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成虫羽化后10d内,两型雌虫体重无明显差异(P>0.05),但短翅型雌虫怀卵量明显多于长翅型雌虫,而人工脱翅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怀卵量增加(P<0.05)。短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在成虫羽化后10d内无明显变化,但长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在成虫羽化后3d时达到最大值564.4±87.5μg/♀,糖原与总脂含量分别于羽化后第5天达到最大值85.2±21.7μg/♀和5284.7±1267.4μg/♀。然后开始下降,各实验处理天数内,长翅型雌虫飞行肌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都显著多于短翅型雌虫(P<0.05)。相反,各处理天数内,短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则明显多于长翅型雌虫(P<0.05),同时虫龄对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在两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内分配也产生明显影响(P<0.05)。人工脱翅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增加,同时诱导飞行肌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降低,其中总脂含量在脱翅后10d时降为2394.9±1461.8μg/♀,只有最大值的一半,而与短翅型雌虫相似(P>0.05),表明总脂为丽斗蟋飞行的主要能源物质。外用保幼激素Ⅲ能够促进长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增加(P<0.05),但对飞行肌内三者含量无明显影响(P>0.05),外用早熟素Ⅰ对短翅型雌虫卵巢内蛋白质、糖原及总脂含量亦无明显影响(P>0.05)。上述结果表明,丽斗蟋长翅型雌虫首先将获得的资源用于发育飞行所需的飞行肌,短翅型雌虫则首先将所获得的资源用于发育繁殖所需的卵巢,但长翅型雌虫飞行肌与卵巢间的资源分配�
- 赵吕权朱道弘曾杨
- 关键词:飞行肌卵巢资源分配
- 长颚斗蟋的翅型分化、飞行与繁殖间的权衡关系及其控制机理
- 翅多型现象在许多昆虫种类中均有报道,昆虫翅多型现象的研究对于揭示昆虫翅的进化机理,探讨生活史的进化策略、种群内多型性维持机制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翅二型长颚斗蟋Velarifictorus aspersus Wa...
- 曾杨
- 关键词:翅型分化繁殖生理
- 遗传和环境因素对曲脉姬蟋亚热带种群翅型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4年
- 曲脉姬蟋Modicogryllus confirmatus Walker具有明显的翅二型现象。为探究环境及遗传如何影响曲脉姬蟋亚热带种群的翅型分化,对饲养于不同光周期、温度和密度条件下若虫羽化后的翅型比进行了调查,并对长、短翅型蟋蟀进行了3代遗传筛选和杂交试验,研究了光周期、温度、种群密度和遗传对曲脉姬蟋广西种群翅型分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光周期和种群密度对曲脉姬蟋的翅型分化均无影响,而温度对其翅型分化具有调控作用。正常范围内的温度变化(25℃、30℃)对其翅型分化无显著影响,而35℃的极高温则显著降低曲脉姬蟋的长翅率,说明其翅型分化并不是对季节变化的适应,而高温胁迫可引起短翅化。对不同翅型进行了3代筛选,结果表明,往短翅型选拔会引起雌、雄虫的短翅率都明显下降,而往长翅型选拔时,雌、雄虫的短翅率均维持在极低水平;不同亲本组合的后代间的长翅率有差异,说明曲脉姬蟋的翅型分化可能受多基因调控。
- 王娟朱道弘曾杨
- 关键词:光周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