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颖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内镜
  • 2篇球囊
  • 2篇球囊扩张
  • 2篇球囊扩张治疗
  • 2篇结石
  • 1篇胆固醇
  • 1篇胆固醇结石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结石
  • 1篇胆囊结石患者
  • 1篇胆色素
  • 1篇胆色素结石
  • 1篇胆汁
  • 1篇胆汁酸
  • 1篇胆总管
  • 1篇胆总管结石
  • 1篇有效性
  • 1篇乳头
  • 1篇乳头括约肌
  • 1篇乳头括约肌切...

机构

  • 5篇大连医科大学...

作者

  • 5篇孙颖
  • 5篇宫爱霞
  • 4篇孙康
  • 4篇葛林梅
  • 3篇冷敬
  • 2篇夏楠
  • 2篇马菁
  • 2篇刘艳洁
  • 1篇郭世斌
  • 1篇马静
  • 1篇梁莉莉
  • 1篇赵伦
  • 1篇张春霞
  • 1篇刘艳杰
  • 1篇崔春霞

传媒

  • 2篇世界华人消化...
  • 2篇第七届全国E...
  • 1篇中国内镜杂志

年份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球囊扩张治疗食管吻合口良性狭窄的疗效及安全性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分析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吻合口狭窄程度对球囊扩张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6年3月~2013年1月因食管癌和(或)贲门癌行手术治疗后出现吻合口良性狭窄的47例患者,对患者术后出现吞咽困难的时间、程度、球囊扩张次数及并发症等项目分析。结果 47例患者中2例患者由于重度瘢痕狭窄而造成吻合口闭塞,无法放入导丝进行扩张治疗。余45例患者中,治愈率为57.78%,有效率100%,且吻合口轻度狭窄组患者的治愈率较中度及重度狭窄组高,而中度组及重度组患者治愈率的差异未见明显统计学意义。吻合口轻度、中度、重度狭窄组患者球囊扩张1-3次治愈率分别为69.2%、17.6%、6.7%,扩张治疗6次及以上的治愈率分别为92.3%、52.9%、33.3%。47例患者扩张术后均未出现大出血、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其中23例患者扩张后出现胸骨后疼痛,7例患者出现烧心感,未予特殊处理,上述症状均可自行缓解。结论内镜下球囊扩张治疗食管术后吻合口良性狭窄的临床疗效确切且安全,狭窄出现早期行球囊扩张效果更佳。
赵伦宫爱霞薛江凤戈冬青葛林梅孙颖孙康刘艳洁刘丛花马菁夏楠冷敬
关键词:球囊扩张食管癌贲门癌吻合口良性狭窄
内镜治疗肝外胆管良性狭窄29例被引量:8
2010年
目的:探讨内镜在肝外胆管良性狭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9例因梗阻性黄疸入院,均经CT或MRI及实验室检查及其病史确诊为胆管良性狭窄患者临床资料.将肝外胆管狭窄分类比照Bismuth标准分为3型,并评价患者行十二指肠镜乳头肌切开术(EST)或行胆管内支架引流术(ERBD)的治疗效果.结果:29例患者经EST或ERBD治疗,有效率为96.55%.随访患者28例,其中行EST治疗4例,均未复发;放置ERBD24例,8例6mo内复发、8例再狭窄患者中4例为慢性胰腺炎,2例为有胆囊切除史者,占该组11.11%(2/18);其余8例中5例为单支架置入者.结论:肝外胆管良性狭窄的内镜下治疗安全有效,其治疗效果与狭窄的病因和部位有关;狭窄部位长时间、多支架置入,可以减少术后再狭窄率.
宫爱霞马静葛林梅冷敬郭世斌孙康孙颖
关键词:内镜治疗梗阻性黄疸
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胆总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正>目的评价内镜下乳头肌切开联合大球囊扩张治疗(EST+LBD)对胆总管结石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1例存在胆总管结石并行EST+LBD或单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取石大小、取石...
崔春霞宫爱霞葛林梅梁莉莉孙颖孙康马菁刘艳杰
关键词:胆总管结石LBD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球囊扩张治疗
文献传递
不同类型胆囊结石患者游离胆汁酸分析初探
<正>目的比较不同类型胆囊结石患者间血清、胆汁、结石样本中游离胆汁酸相对含量及组成的差异,比较同一类型胆囊结石患者的血清、胆汁、结石三种样本之间游离胆汁酸相对含量及组成的差异。初步探讨不同类型胆囊结石的胆汁酸代谢特点,以...
戈冬青宫爱霞孙颖孙康
关键词:胆囊结石患者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胆汁酸
文献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在胃肠黏膜病变治疗中的价值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胃、结直肠黏膜病变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2011-02/2013-04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ESD治疗的42例胃肠黏膜病变患者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例因黏膜下注射抬举征阴性,中转手术治疗.40例患者共46处病变完成ESD治疗,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89.1%(41/46),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为78.3%(36/46),出血率20%(8/40),7例术中少量出血(17.5%),1例术后24h内出血(2.5%),所有出血患者经内镜下治愈.术中穿孔7.5%(3/40),其中2例病例经内镜下治愈,1例穿孔病例经外科手术治疗,无死亡病例.无消化系狭窄及肺炎病例.术后随访2mo-2年,1例术后6mo复发,复发率2.7%,再次行ESD治疗,无残留及淋巴结转移病例,无死亡病例.结论:ESD以其高整块切除率及组织学治愈性切除率,较低的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低残留、复发率,并且创伤小,恢复快,最大限度保留胃肠结构及功能,同次手术可处理多处病变、同一患者可多次实施ESD手术等优点,成为消化系黏膜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并且一旦出现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大多可经内镜下治愈.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张春霞宫爱霞孙颖刘艳洁夏楠冷敬葛林梅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安全性有效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